新媒体环境下校报传播力提升策略
2016-12-07陈世华李瑶
陈世华 李瑶
摘要: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报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高校校报受到制度的制约,时效性不佳,学生记者缺乏经验,面临新媒体的冲击。但是,校报的传播载体日益多样,校报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内容更加丰富,校报宣传得到重视,校园媒体人才队伍增强。高校校报应该增强时效性,完善采编队伍的管理建设,转变宣传方式,搭乘新媒体技术快车,积极进行媒介融合,探索符合高校校报发展的转型之路。
关键词:微时代;高校校报;传播力
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不得不积极转型适应市场环境。高校校报作为实力相对弱小的传统媒体更是举步维艰。校报的主要职能是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学校方针政策,记录学校动态,展示学生风采,内容和形式都比较单一。互联网日益改变着学生的信息生产和获取方式,学生的信息需求更加强烈,信息渠道更加多样,态度更加开放,观念更加多元,传统校报的内容和形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师生的需求,传播力在逐渐下降。新媒体时代,校报应该积极探索提升传播力的策略,重新占有校园媒介市场,守住高校舆论阵地。
1.增强校报时效性
时效性是新闻的生命。新闻是易碎品,新闻发布的时机稍纵即逝。互联网时代,新闻时效以分甚至秒为计。高校校报受到制度制约,内容来源单一,工作人员紧缺,出版周期较长,在时效性方面明显处于弱势。校报更像是学校的“备忘录”,为学校记录历史,只能作参考之用,而无法为学生提供新鲜及时的资讯。提高校报的时效性迫在眉睫。校报应该研究网络媒体的特点和优势,根据校报特点制定相应的对策,缩短出版周期,建立便捷高效的发稿体系,让校园新闻及时见报。可以在固定报纸之外,增加特刊及专刊对校园大事、要事进行集中报道,吸引师生注意力,为广大师生及时提供新鲜资讯和周到服务,体现校园媒体的价值。
2.完善采编队伍的管理建设
人才队伍是媒体发展的关键。高校校报的机构设置中,除指导老师和审稿领导外,负责具体采访与编辑事务的都是学生,工作人员从学生中选拔,学生自身本就处在一个学习阶段,采写能力和经验都有所欠缺,严重影响了校报人才队伍的质量。
校报要积极吸纳多方面人员,包括全面型人才和专业型人才,既更吸纳新闻写作、排版设计、美术编辑等业务人员,也要吸纳政治、法律等专业人才,组成一个团结有力的采编队伍,尤其要注意吸纳熟练使用新媒体的学生。校报是学生创造锻炼的机会和平台,应鼓励学生多参加学校的实践活动,鼓励各分学院建立新闻部门,指派专业老师,对学生进行集中培训,并邀请电视台、电台、报社的职业人士进行专业指导。
校报应该设置一套公开透明、奖罚分明的强有力的采编队伍管理制度,做到有规可依,有规必依。适当控制纳新人数,做到进入校报的学生都有事可做,各司其职,人尽其才。
3.丰富校报内容
高校校报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新闻宣传的重要阵地,是学校联系师生员工、校友、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要纽带,是塑造学校品牌、展示高校形象的平台。但是,校报是高校党委机关报,习惯于接受行政指令,缺乏读者意识,忽视新闻规律,走在“我编你读,我办你看”的运作老路上,大多校报内容是注重校园宣传,新闻价值不高、趣味性不强,可读性不强。
校报要在内容上下功夫,充分利用丰富多样的校园新闻资源。校报应该表达师生的心声,贴近师生生活,关注师生动态,通过校园原创内容了解师生的需求点和兴趣点,发现校园新闻事件,并对这些内容进行遴选和编辑,为我所用,丰富校报内容和形式。
4.宣传方式“三大转向”
从平面内容转向立体内容。作为传统的平面纸媒,校报形式单一,应该充分利用新媒体内容,使用一些漫画、照片、大数据图表等,以化繁为简、生动有趣的方式让师生了解到校园新闻和最新发布的政策。校报还可以出版专刊,将办报以来的特色活动和精华文章结集出版,如开学时的迎新专刊或者校园风景、学术讲座等,能够起到更好的宣传效果。
从服务校园转向服务社会。校报应该突破校园局限,提高对社会的关注度,可以尝试开展服务社会的公益活动,既提高校报的影响力,也提升校园媒体人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让广大公众关注校园。
从传播声音转向制造声音。校报应该主动出击,和学校其他部门以及社会媒体结合,策划和开展一些特色活动,注重校园文化的对外宣传,弘扬时代精神,吸引社会关注。
5.搭乘新媒体快车
在激烈的媒介市场竞争中,报纸在时效性、信息容量、检索、互动等方面都无法与新兴媒体相比。校园新媒体如校园微信平台、校园微博、校园博客、校园论坛、贴吧等优势明显,更受师生青睐。校报在完善报纸内容、版面的同时,应该建立一些新产品,如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开通论坛、贴吧账号等,使得校报上的文章不仅在报纸上刊出,还可以发布在各种自媒体平台上,供广大网友阅读。校报要借助新媒体平台,接受读者评价,听取反馈,真正走入受众的内心。
中国高校校报展示平台(Www.cuepa.cn)作为互联网校报的整合平台,极大地促进了高校文化、校报形象的展示与交流。在新华网、人民网、腾讯网、新浪网等各大网站,该平台都在显著位置设置了链接。各个高校的校报可以充分利用这个聚合平台,互相借鉴。
6.加强沟通合作
长期以来,各高校都是关起门来办报纸,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和合作,未能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的诞生无疑是十分及时的。中国高校传媒联盟(www.xiaomei.cc)最初是由中国青年报社携手国内63所重点高校共同发起成立的校园媒体联谊组织。截至2015年10月,联盟签约理事高校499所。会员媒体近2000家,实名注册会员媒体1788家。会员媒体覆盖596所高校。该联盟自成立以来,开展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活动,并形成“未来讲堂”“注册大学生记者选拔”“联动采访”等品牌活动,为校园媒体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提供了重要渠道和平台。全国20个省区高校传媒联盟相继成立,成为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校成员都有机会去其他高校参观、学习,不仅让各高校校报在借鉴和对比中学习,将其他高校校报的闪光点和精华之处与本校校报实际结合,创办出更加受师生喜爱的报纸,同时也加强了各高校的联系,增进办报人的友谊,营造了团结和谐的校报同仁氛围。
在新媒体环境下,校报必须转变传统的宣传概念,遵循新闻客观规律,与时俱进。传统校报应该和新媒体优势互补,实现融合,搭乘网络快车,探索符合校报发展的转型之路。
(陈世华,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李瑶,南昌大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