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榆:电子商务激活县域经济
2016-12-06
位于吉林省西部的通榆县,过去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发展落后,多年来被国务院列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现如今,由中央财政下拨的1850万元扶持农村电子商务的专项资金涌入通榆,无疑给这里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带来了新的商机。
而被电商业界一度认可的“通榆模式”,以“政府背书+基地化种植+科技支撑+营销创新”为主要特征,满足了各方价值的需求,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搭上互联网顺风车的农产品卖得快
进入通榆县城,记者被随处可见的电商广告所吸引,短短几年,电商给这个县城改变了很多,“过去卖粮论斤卖,如今网络打开销路开始论吨卖,最大的变化还是农产品卖得快,能卖个好价钱。”新发乡永胜村村主任杨晓峰对记者说。
“以前卖3块多钱1斤的白高粱米,现在放到网上可以卖5-6块钱1斤。去年我们合作社的有机绿色白高粱米,由于成本高,在当地卖不出好价钱都滞销了,今年在网上不到2个月就卖了1万多斤。”
通榆县是公认的优质农产品黄金产业带,目前国内绿豆、葵花子等杂粮杂豆原产地之一,但却因为位置偏远,销售市场的制约,好产品一直难以卖出好价钱。
如今,站在“互联网+农业”的风口上,通榆县搭上互联网的顺风车,打通了县域经济的致富路,将本地农畜产品在互联网上卖出了好价钱。
自2013年与云飞鹤舞公司合作以来,通榆县全面启动实施电子商务项目,积极探索通过互联网手段开展农产品原产地直供,打造了农产品电子商务通榆模式,2014年与阿里巴巴集团合作,成为其“千县万村计划”农村淘宝项目全国第三个试点县,今年通榆县被商务部列入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谈及电子商务的影响,通榆县县长杨晓峰说:“电子商务对通榆人民精神面貌的影响比较大,不仅给百姓带来智慧、激情,还带来创业的干劲,而通榆也需要电子商务来激活县域经济的发展。”
“一把手”工程让老百姓放心
和其他县级电商模式不同的是,通榆县电商模式的推进和发展离不开政府的顶层设计和全面参与,采用副县级领导包保的形式,每名副县级领导负责包保一个粮豆品种的产业发展。
“只有党委和政府强有力推进,才能让老百姓认识上去,只有政府为产品质量把关,才能强力帮老百姓致富。”通榆县委书记孙洪君对记者说。
红星镇花儿村村民杨立臣告诉记者:“很多当地有机种植的粮食过去由于产量不高,销售面太窄,卖不出去,现如今,有政府做包票,我们心里也就踏实了。”
截至2015年6月底,云飞鹤舞公司各渠道销售农产品700万斤,销售额5200万元。这些喜人数字的背后是多个部门共同努力的结果,来自政府、电子商务企业、合作社和农民各方通力打造一条致富路来。
“电子商务是手段,是渠道,不是目的,根本目的是富民、强县,帮助更多老百姓脱贫致富。”云飞鹤舞农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牟文建说。
为政府开辟精准扶贫新路
“一个在当地人眼里十分普通而又便宜的打瓜,经过统一包装,网站宣传,在淘宝网可以卖到20元一个。下一步我们重点要推出这款有机产品。”通榆县农村淘宝馆负责人徐健铭这样介绍。
记者走访了解到,从今年开始,通榆针对县域特点全面推进电商扶贫工作,采取扶持贫困群众开办网店、组建电商扶贫专业合作社、帮助贫困户成为网货供应商、引导贫困户参与电商全产业链发展,进一步搭建电商平台,帮助老百姓利用电商脱贫闯出一条新路。
通榆县不仅成立了线上网上平台,还有线下淘宝体验馆,在这里农民可以进行相关培训交流分享经验,还可以通过线下馆拉动促进更多农民、企业、合作社发展电商,计划每个月帮助10个农民,让更多农民网商实现创业梦想。
对于未来通榆电子商务的发展,孙洪君有着自己的展望:“电子商务将带领通榆走上了互联网‘云高速,拓宽了流通方式,闯出了一条扶贫开发的新路。今后,将继续以‘互联网+思维引领产业融合发展,以电子商务推动现代化大农业进程,实现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
(摘自《农民日报》 作者:阎红玉 沈 佳)
点 评:
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互联网+农业”已经站在时代的风口,面对新的蓝海,电商巨头竞相到农村“跑马圈地”,而越来越多的县域政府也将电子商务列入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日程。从实践来看,一些县域电商做得风生水起,许多有地方特色的优质农产品搭上电商的快车畅销全国。在一些地区,县域电商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扩大了就业,提高了农民收入,甚至成为脱贫致富的重要帮手。然而,“互联网+农业”绝不只是发展农村电商,也远非建个电商平台、开个网店那么简单。
做好顶层设计。县域电商搞好搞不好,顶层设计至关重要。顶层设计规划了本地区一段时期内电子商务的发展目标、发展模式、重要任务、配套措施等。县级党委、政府要结合当地实际找准定位,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服务商推动、园区聚集、平台助力的理念,做好县域电商的顶层设计。在做顶层设计时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不能迷恋模式。我国各地县域在电商实践探索中形成了多种模式,如甘肃成县的政府驱动模式、吉林通榆的服务商驱动模式、江苏睢宁的网商驱动模式、河北清河的产业驱动模式、浙江遂昌的综合发展模式等。模式是干出来的,不是预设的,一个县的电商发展一定是独特的,模式可以借鉴,但不能模仿。二是重视“农产品上行”。目前农村电商步入了一个怪圈,就是“工业品下行”发展迅猛,而“农产品上行”进展缓慢。这主要是因为各电商巨头近年来纷纷将发展目光聚焦在农村,都想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而工业品下乡相对容易,农产品上行要困难得多,导致很多平台只想将工业品卖给农民,不想帮农民卖农产品。所以在顶层设计时要充分思考本地要发展什么产业,主打什么产品,如何培植经营主体,如何打开农产品销路。三是谨慎建设电商平台。销售农产品可以通过自有或自建电商平台,也可以通过与阿里、京东等电商平台合作,进入到开放共享的农村电商市场。自建平台资金投入多,技术要求高,运营维护成本大,多数自建平台因缺少商户和客户,成交低迷而关闭。所以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到底是否需要自建平台,绝不能因为政绩,搞一县一个平台甚至多个平台。endprint
重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县域电商建设,最关键的任务就是建立立足本地的、线上线下结合、上行下行双向贯通的县域电商公共服务体系,一般称为电商服务中心,其主要功能包括:一是建设运营县域电商推广平台。服务中心通过整合当地网商及优势产品资源,在本地电商平台推广产品,并推动本地平台与国内知名电商平台的合作。如果本地没有电商平台,在政府的支持配合下与阿里、京东等电商平台开展合作,获取推广资源,提升县域品牌和产品的知名度,促进网货在其平台上销售。二是产品质量控制。通过制定行业和产品标准,建立农产品供应链体系,为县域电商提供产地预冷、集货仓储、分拣包装、冷链运输、质检追溯等公共服务。三是提供网络创业支撑。通过举办论坛、沙龙、创业评比等活动,为网商提供活动策划、产品包装设计、分销体系建设、技术咨询等服务。四是提供培训、见习基地,提高电商和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应用能力。
打造农产品品牌。每个地域都会因地理位置、温度湿度、日照雨量、土壤结构等不同,而出产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农产品,这些农产品因为没有品牌,只有当地的人知道,因此得不到外地消费者的认可,好东西在网上也卖不出去或卖不上好价钱。县域生产企业需要挖掘农产品的特色卖点,利用地域特征,通过专业化的品牌化包装和标准化生产,统一标准、统一质量、统一包装、统一品牌,提升产品品质。通过绿色有机概念、讲品牌故事、网站宣传、平台推广等方式进行品牌营销,打造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形成县域电商的品牌核心。“褚橙”就是因为贴上了“励志橙”的标签,加上本来生活网的大力宣传,而迅速引爆市场的。有些地区本已有了区域品牌,如洛川苹果、阳澄湖大闸蟹、赣南脐橙、五常大米等,但这些品牌并不是属于某个企业,极易造成品牌公用,致使假冒伪劣盛行而砸了牌子。因此,有了地域品牌,还要有商品品牌来承接。有了商品品牌,还需要能够使用二维码等防伪技术进行“溯源”,才能避免品牌被冒用。
加强人才培养。人才的匮乏是制约县域电商发展的瓶颈,从本地培养电商人才、提高自我造血能力是解决该问题的良策。不同层次的人在县域电商发展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因此可以将人才培养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领导干部,包括书记、县长,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乡镇负责人,通过考察游学的方式到知名电商企业、成绩突出的地区,形象直观的感受电商的环境和氛围,主要目的是转变观念、学习经验。二是重点扶持的传统企业和已经初具规模的电商企业,主要是帮助他们提升专业技能及建立与外部资源的连接,扩大交流的范围,开阔视野,解决企业经营中的痛点和难点问题。三是网店店主和所有希望创业的普通群众,对他们进行互联网知识和基础技能类培训,营造良好创业的氛围。
推进物流建设。物流是电商的基础,城市电商因为有发达的物流渠道而发展迅猛,而农村地区的物流主要以传统的邮政为主,乡村级的物流还有很大空缺,致使工业品无法送到最基层的乡村,农产品也无法上行到城镇。加之农产品体积大、保鲜时间短、损耗大,对物流的要求更高,导致物流成本大大增加。由此,便形成了恶性循环:物流越差,电商发展越慢;电商发展越慢,物流就越难以改观。通过整合县域现有的邮政、电信、供销、商贸中心等流通服务资源,鼓励物流企业通过联营、加盟等方式,利用现有资源,在乡镇设置网点,在村设置代收发点,为农村群众提供快递收发、物流配送等服务,提高农村物流网络覆盖率,打通商品双向流通“最后一公里”。建设产地预冷、低温运输、生鲜仓储、定制配送等全程冷链物流基础设施,为生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提供便捷高效物流服务。(点评人:陈显中)
(责编 / 吴耀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