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艺术类实验室的资源整合及管理

2016-12-06李桂蓉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6年5期
关键词:艺术类实验室实验教学

舒 磊, 李桂蓉

(广东财经大学 教育技术中心,广东 广州 510320)



·文经管类实验室·

浅谈艺术类实验室的资源整合及管理

舒 磊, 李桂蓉

(广东财经大学 教育技术中心,广东 广州 510320)

高校艺术类实验室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从无到有,从有到全,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然而在“高大全”的建设模式下,无论是人财物,还是相关制度、机制方面,高校各项配套都略显滞后,不适应当下我国教育现状和国情。学术界虽然提出过相应的对策研究,但在解决思路上缺乏“精准狠”,未能很好体现艺术类实验教学改革的诉求。以广东财经大学为例,以因时制宜,因事制宜为理念,探讨更适应当前艺术类实验室改革发展的各项举措,并在实验室规划顶层设计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阐述,以支持推动当前实验教学改革。

资源整合; 管理机制; 效益; 实验室队伍

0 引 言

艺术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使得产业内部对人才的需求随之加大,从而形成10余年高校艺术办学招生热潮。面对不断攀升的专业数和学生人数,高校艺术类实验室的各项配套就显得捉襟见肘。众所周知,艺术类实验室存在高投入、高消耗、难管理等的特点。高校如何理性发展艺术类实验室,如何从现有资源、机制上着手,更为科学规划、建设,合理地使用、管理好实验室,是目前高校艺术类实验室在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现状及问题

1.1 重建设投入,轻规划监督

高校艺术招生热起于20世纪末,很多高校的艺术专业是从无到有,从1或2个到5或6个甚至更多。这么多新增专业和学生,无论从课程建设、师资配备、实验室规划建设、管理等各方面都是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一直以来,很多人习惯性认为艺术类学生缴纳的学费高昂,再加上省财厅的专项拨款,艺术类实验室建设的办学投入完全可以消化。但事实上,按照教育部人才培养目标的标准去培养一个合格的艺术生,其教学投入相当巨大。以我校新媒体动画专业为例,1个年级2个班,共55人左右,4年学费收入220万元左右,针对该专业建设的实验室有4个,累计投入230余万元,而这仅仅是实验室建设一项支出。以我校在校学生2.4万人计算,艺术类专业2个学院,4个年级,46个班级,共计1 376名学生,占全校在校学生总人数的5.7%;艺术类实验室设备投入1 255余万元,占全校实验建设总投入的23.2%;艺术类实验室25个,占全校实验室数量的21%;实验室面积1 730 m2,占全校实验室面积的4.3%。尽管如此,我校对艺术专业的投入与建设预期目标缺口仍有1 650 m2,1 200余万元经费。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通过数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最为有效的研究方式之一。作为一所非艺术类的院校,23.2%的实验室建设经费用于5.7%的学生,其投入比重可谓巨大,产生的教学效益和社会效益需值得关注,一方面需要对上述数据进行思考;另一方面需要对艺术类办学高投入、高消耗的特点做好科学合理的引导规划及监督。

1.2 人力资源建设落后

过去,高校艺术类实验室就是几个画室,实验室管理也就是开关门之类的简单日常管理。教师负责教学,教辅负责日常管理,这一粗放的管理模式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形成定式的,但随着艺术专业的发展,艺术类实验室不单在数量上逐年增加,设备、技术也日新月异,呈现出专业多,学科交叉性强,专业技术性强等特点,高数字化设备和工业制造机械设备已经进入课堂,过去对教辅岗位的职责要求和管理机制已经不适应当前艺术类实验运行要求。艺术类实验室管理已由过去的粗放型日常管理上升成为多层次的集约型技术管理[1]。当前,高校管理层对艺术类实验室人力资源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观念滞后,导致高校缺乏精准、系统的人才引进、培养规划,致使高校艺术类实验室在围绕人力资源方面的改革举措始终停滞不前。高校实验室管理岗位的数量及再教育程度远远跟不上实验室的发展。①高校将实验室的发展、设备的使用效益过多的寄托于教师队伍,但因各种因素,成效一般;同时,对于部分专业程度较高的设备,教学环节确实需要,但学校内部无人会操作的窘境。原本可通过引进社会上的专业型人才管理,可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使用和高效管理,但因高校人事门槛过高,给予的待遇水平较大差距,这一方案最终流产。②提高实验设备使用及管理水平最为直接有效的途径是提高实验室队伍自身建设[2],但因缺乏专业技能培训机会、教学活动的零参与、职业发展空间狭窄、待遇低等一系列问题,打击实验室队伍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导致提高实验队伍自身建设停始终留在口头,制约了整个实验教学改革发展的步伐。

1.3 规划设置落后,管理机制不合理

目前,众多开设艺术类专业的高等院校对于实验室规划设置、管理模式普遍以专业设置为导向,建设与之匹配的专业实验室,然后根据各高校自身情况纳入二级学院独立管理,或纳入校级实验室管理单位负责统一管理。

以专业设置为导向,建设与之匹配的专业实验室,其优势在于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便于该专业实验课的开展,但这一思路在实验室建设及相关教学活动使用过程中容易形成专业壁垒,造成实验室专属性的思维定势,不利于实验室资源的共享,容易造成重复建设;同时,也忽视了各专业方向的实验性质的差别以及现行人事制度下的实验室管理难度,导致各实验室在资源配置、教学开展以及综合性管理等难以统一,制约了实验室的开放程度[3]。在上述实验室规划设置模式下,各高校结合自身情况,将艺术类实验室纳入二级学院或者校级实验室管理单位统一管理。虽然校级实验室管理单位统一管理是对学院独立管理模式的改进,其目的在于整合资源,建设共享实验平台。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容易忽视某些专业实验室的特殊性,从而产生实验教学与实验管理脱节、实验管理与专业技术脱节等问题。

以我校为例,我校2001年开设艺术设计类专业,历时14年,逐步建立建成5个本科专业6个专业方向,分设4个专业教研室和1个艺术与造型基础教研室,学校按照6个专业方向和1个基础教研室建设配置相关实验室,用于承担各专业相关实验课程及全校公选课(见表1)。

表1所示的实验室建设管理模式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这种模式是依照教研室、专业设置建设管理实验室,在综合性大学艺术类实验室中具有典型性[4]。在过去专业学科设置相对单一、自然学科实验室占绝大比例的情况下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各学科专业逐步细化、学科交叉深化,实验室的种类和设备越来越多,高校普遍无力按照专业设置逐一满足实验室建设需求,也正是因为缺乏顶层设计,导致在建设环节中出现项目该建的不建,不该建的重复乱建,所以现阶段以专业设置为导向,建设专业实验室已不适应当下我国教育现状和国情。

表1 以教研室、专业设置为导向的实验室设置及管理模式示意图

具体来讲,艺术实验室具有实验设备种类多、行业跨度大、部分设备专业化程度高、设备更新速度快等特点[5-11]。无论是校级实验室管理单位还是二级学院负责管理,都无法形成较为完善管理体系。因此在实验室管理机制上的一刀切,并不适合目前高校艺术类实验室的发展现状,不利于实验教学工作以及相关管理工作的开展。

2 实验室资源整合及管理

2.1 提高规划监督意识,强调科学投入

资源整合是指对现有实验室资源进行重新规划、优化布局,其目的是在管理中追求教学效益最大化。[5]高校要真正做到合理规划发展好艺术类实验室,不仅需要打破陈旧的实验室设置及管理模式,更需要在建设的源头抓好规划与监督,让资金投入尽可能科学化、合理化,将服务教学、改善教学条件等工作落在实处,杜绝“拍脑袋”的建设项目再次发生。

高校办学,应当在各专业均衡发展的前提下,突出办学重点,将特色专业做大做强,形成映射效应,带动其他专业发展。所以非艺术类的院校的艺术类实验室建设投入应当根据学校办学规划、办学特色加以引导。在实验室建设申报工作中,加强第三方评估审批力度,将具有相关设备或实验室建设经验的学校、甚至将相关对口专业的行业代表纳入评估小组,结合学校办学规划,从专业发展到学校规划、从教育办学到从业技能需求,通过多维度的视角去衡量评估实验室建设必要性和可行性,真正做到听百家言而执其大端。再者,高校新增实验室建设及实验室新增设备的购买首要条件应当落实使用条件,需将人才引进或人才培养计划纳入先决条件来实施,从源头上杜绝设备的闲置可能。只有建立健全监管机制,才能从源头上处理好实验室各项资源的合理分布[6];才能促进实验室的良性发展,提高使用效益。

2.2 加强人才培养建设,谋求可持续发展

人、财、物是建设发展好实验室的重要条件,是实验室管理的基本元素。其中,人是建设发展好实验室最核心、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因此,实验室人力资源的构成及建设是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推动综合素质教育的关键因素[12-14]。

就高校现行人事制度,通过引进校外高技术人员解决设备使用等系列问题,难度较大。同时,教师负责实验教学;教辅人员负责实验室管理,两者孤立运行,合力不足。笔者认为,以艺术类实验室发展程度和各方面条件来看,单凭教师,无力改变实验室运行的现状。想要改变实验室现状的突破口在于优化实验室人员设置,提供进修、晋升渠道,通过激发实验室人力资源的工作动力;通过调整教师、实验室人员的工作组合模式达到管理效益的最大化。具体措施有:①正确认识高等教育实验室工作重要性,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培养计划;逐步完善健全实验室运行机制,激发团队工作热情。②加强队伍管理、专业技能培训,强化核心能力,形成差异化优势,通过参加培训和自我学习,形成与教师队伍优势互补。③拓宽实验室队伍的职业发展空间,打通晋升渠道。加快实验队伍注入新鲜血液的可能性和周期性, 形成良性“造血机制”,谋求可持续发展。对专业技术程度较高的实验室设定实验教师岗,让有条件的同志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增强其职业存在感。④引进关键技术人才,树立标杆作用,通过培养和吸引一批优秀的技术支撑人才,带动提高实验队伍整体水平[15-20]。

2.3 整合资源、优化管理

在学校现行体制无法一时得到根本改变的情况下,我校实验室工作人员因事制宜,根据艺术类实验室现状,通过对实验室资源结构重组,探索出一条与之配套,适应我校艺术类实验室发展的新路子(见表2)。

表2 以实验项目性质、特点为导向的实验室设置及管理模式示意图

实验室资源整合、优化管理,其思路是根据艺术类各专业学习规律和我校的现实办学条件来构思的,鼓励互通与开放,一切工作从大局出发,将人本思想贯穿于整个管理行为,强调管理落足于管理的对象。实验室管理,从根本上来说都是围绕师生所设置展开,是为师生提供更好、更为人性化服务,提高工作学习效率,目的在于充分有效利用实验室资源,取得办学效益的最大化。

3 结 语

科技推动时代发展,信息技术已经辐射至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实验教学已从内容上发生了新的变化,从而也对实验教学条件、管理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艺术类实验室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无论是在规模、资金、技术水平较过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各高校应当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相关政策的同时,结合自身情况,逐步建立健全制度、完善优化顶层设计、理顺管理运行机制,协调处理好实验室人、财、物三者之间的关系,将三者紧密联系起来,发掘潜在效能,提高实验室效益。同时,开拓创新,探索高校艺术类实验室发展的新模式,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为社会输送更优质的专业人才。

[1] 张建功.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选择与创新发展[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5): 78-80.

[2] 李艳华.加强高校实验室技术队伍建设的途径和措施[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12):139-141.

[3] 任建军,覃 琴.美术专业实验室资源整合的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0(1):129-132.

[4] 黄华明,吴傲冰,王 萍,等.当前艺术设计专业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难点和对策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5):12-15.

[5] 温淑珍,马志民,杨连春,等.提高高校仪器设备管理、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效益的讨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29-31.

[6] 林 盾,李建生.高校专业实验室资源分配探讨[J].现代教育技术,2010(11):144-147.

[7] 张爱民,宋懿琛. 高校文科实验室建设的新趋势分析[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3,32(10):454-456,464.

[8] 韩 伟,刘 勇. 高等学校经管类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模式改革研究——基于华南理工大学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的案例研究[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4):83-85.

[9] 沈 秀,张 黎,戎红仁,等. 深化实验教学改革 提升大学生科学素养[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3):163-165,192.

[10] 李淑芳. 独立学院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现状研究[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36):83-85.

[11] 高 新,郑 艺,徐 欣. 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以吉林艺术学院艺术设计国家级特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为例[J]. 现代教育科学,2010(7):133-135.

[12] 郑春龙. 实验室层次开放的思考与探索[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1):78-80,102.

[13] 徐建东. 面向教学的高校开放实验管理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14] 李 勇,付庆玖,柳中海. 实验室开放的系统思考[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8):1009-1011.

[15] 沈 秀,张 黎,戎红仁,等. 深化实验教学改革 提升大学生科学素养[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3):163-165,192.

[16] 陈宪明. 论高校实验室管理的观念创新[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2):21-23.

[17] 李恩敬. 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调查与分析[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2):198-200,210.

[18] 苏丁丁,熊兴耀,程 鹏,等.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现状与思考[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6):88-91,107.

[19] 叶秉良,汪进前,李五一,等.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构建与实践[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8):419-422.

[20] 贾贤龙. 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现状分析与对策[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2):193-195.

Introduction to Integ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Arts Laboratory Resources ——An Example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SHULei,LIGui-ro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enter,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uangzhou 510320, China)

By more than ten years, arts laboratories have developed from weak to strong, and now are entering a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However, in the construction of "perfect" mode, the laborer, the financial resources, the equipment, and related system and mechanism slowly developed, and cannot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China's education and national conditions. Although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have been put forward by academic persons, but these countermeasures cannot reflect very well the aspirations of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reform of art, hence would still lack of effective measures. This paper takes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s an example, with the concepts of "Adapt to changing times", "Comply with the rules", to explore measures for adapting the current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rts laboratory. The paper also deals with the top design aspects to support for the current experimental teaching reform.

resources integration; management mechanism; benefit; laboratory team

2015-07-18

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实验室管理专业委员会2014年研究基金(GDJ2014056)

舒 磊(1983-),男,江西南昌人,硕士,实验师,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Tel.:020-84091051;E-mail:shulei0791@163.com

G 647.4

A

1006-7167(2016)05-0264-05

猜你喜欢

艺术类实验室实验教学
小议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
少先队文学艺术类阵地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艺术类专访心得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艺术类声乐高考误区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