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困境及其路向选择

2016-12-06

关键词:城镇化农村经济

张 琦 英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经贸管理系,江苏 苏州 215104)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困境及其路向选择

张 琦 英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经贸管理系,江苏 苏州 215104)

新型城镇化对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出了新挑战,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必须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特征。应对城镇化以及工业化、信息化带来的巨大变革,是当前农村发展的一项重任。分析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面临的挑战,剖析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所处的困境,并就如何突破这些困境提出相应路向选择。

新型城镇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困境;路向选择

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的制度变迁既折射出不同时代的社会背景,也影响着我国农村地区的生产建设、农业化的进程以及农民的生活方式。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业领域的现代化改革也势在必行。当前,如何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形势,应对新型城镇化呈现出的新特征,克服当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暴露出的不足,探索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未来发展方向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1 新型城镇化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出的挑战

工业革命以来,世界范围的城镇化进程急速加剧。“正处于快速推进当中”的城镇化注重数量和外延扩张、忽视内涵建设和生态环境等可持续发展能力,以致在交通建设、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等方面显得“力不从心”。新型城镇化要与新型工业化共同前行,结合城镇地方特色,包括人口、产业、资源等一系列方面的重新规划和配置,以及各项原有制度、体制的一系列重新设定,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发挥市场的推动力,城乡统筹,探索一条多元、多样、特色发展是其未来趋势。新型城镇化改变了传统农村发展的“土壤”,要求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共同前行,能够充分协调和弥补原有的城乡矛盾与割裂,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在了城乡的互动、互补、统筹、协作发展之上。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受到极大冲击,亟需寻求新的突破与创新,以适应新型城镇化的新要求。

表1 江苏省2011—2015年城镇化相关指标

以江苏为例,调研数据表明:一方面,江苏的城镇化水平已然经历了一段高速发展阶段。自2000年以来,江苏的城镇化率发展速度就开始快于全国城镇化率发展速度,单就整个“十二五”期间,江苏的城镇化率就提升了9.7%,预计在2020年城镇化率将达到72%,城镇化以其不可阻挡之势迎面而来。伴随城镇化水平的如此快速提高,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也相应地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并且增速更加明显,城镇与农村逐步一体化,两者界限日益模糊,无论是政府还是市场,都给予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莫大的鼓励和推动。农村合作组织的成立和发展都要立足于切实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追求城乡发展、居民生活改善的长期可持续性。另一方面,从城乡收入比来看,江苏的城乡收入比也是远远低于全国水平的,成为全国城乡收入比最低的省份之一。江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益缩小,与其日益重视工农产业协同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的理念不无关系。调研发现,江苏省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无论从形式还是内涵上看,都体现出了多元化、多样化、个性化的特征,不仅有供销合作社、专业合作社、社区合作等合作模式,也出现了农业企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园等多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也有了新的变化和动向。这也正符合新型城镇化的多元化发展需求。因此,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并非意味着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根植的土壤被“破坏”或“缩减”,反而由于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农村与城市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农村与城市之间的沟通、对接更加迅速和顺畅,这必然也要求当前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要与时俱进,彰显个性和特色。对于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突破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框架,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形成城乡统筹发展的一体化新格局,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可以说,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开阔的视野。

2 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困境

2.1 合作组织运行资金来源单一,多渠道筹资困难,外部筹资环境亟需改善

到目前为止,合作组织的大部分资金依然是通过组织内部的成员筹集的。不可否认,这样的集资方式具有效率高、成本低的特点,也可以鼓励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但筹资规模、筹资弹性和灵活性方面却远远无法满足需要。银行或信用社贷款是农村合作组织主要的外部筹资渠道,但其对于贷款的发放具有严格的资格审核要求和复杂的审查流程,合作组织通过银行或信用社所能获取的贷款往往很少,且资金成本不低。目前,不少地区的政府主管部门已经出台了支持和扶持合作组织发展的若干优惠政策,对合作组织在获取资金、申请贷款、税收优惠等方面制定了不少的优惠措施,合作组织也能从政府部门获取部分扶持经费,但有些优惠措施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还是遇到了不少阻力。合作组织的运作本身也是一项长期的活动,成立之初获取的扶持经费或相关优惠政策在实践中也很难满足长期运营和业务拓展的需要。因此,合作组织运行资金的短缺问题成为阻碍其发展的主要瓶颈。对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而言,资金的短缺和来源的局限性不仅是一个历史问题,更是一个现实问题。

2.2 合作经济组织的产品竞争力不足,市场拓展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在以往的许多研究中,学者们都关注合作经济组织产品的“特色”问题,而对其“技术含量”问题讳莫如深。调查发现,许多合作组织的管理和运营者也以打造具有特色的农产品作为其首要任务。而合作组织所打造的农业产品是否需要追求“技术含量”呢?追溯国内外农村合作组织的发展历程,发现确实有不少有影响力的农业产品中的技术含量是被忽略的。但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和数字媒体的大力推广,只有那些顺应技术时代发展潮流、具有一定技术创新和突破的农业产品,才能更好地立足市场、占有市场和开创市场。事实上,“技术含量”与“农业特色”两者并非完全对立,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产品反而更能保护、凸显和维持其“地方特色”。合作组织的运营实践中,相当多的合作组织由于资金的短缺,无法开展相关产品的技术更新、推广和运用,从而大大降低了产品的竞争力,制约了市场的开拓和创新能力。当前合作组织的许多产品竞争力不足已是不争的事实,合作组织的市场拓展能力和创新能力亟需提升。

2.3 合作经济组织专业人才短缺,培养和吸引人才力度不够

人才一直被视为经济组织的生命力所在。任何经济组织的发展和强大都离不开人才的推动。我国农村的人力资源现实状况是大多有技术、有能力人才往往流向了城市,留在农村的农民往往学历不高、技能不高、年龄偏大。一个架构完整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需要具有管理能力、技术技能和经营能力的专业团队来支撑。目前我国农村合作组织的成员大部分为本地农民,其相应的管理者和经营者也是从村干部中“就地取材”而来,技术人才更多由传承而来。这些管理者、经营者、技术人员对于合作组织的运营几乎是从头开始的。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组织的一些相应培训也是针对合作组织组建和运行的基本法律规范、基础知识或同行做法的普及。如何培养和吸引合作经济组织的各类管理、技术专业人才,通过人才来提升合作组织的管理、技术、产品的创新能力是合作经济组织长远发展的一个重要使命。

2.4 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管理松散,现代企业制度与市场导向彰显不足

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现代化社会大生产和市场经济体制要求而建立的,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企业法人为主体的一种企业制度,其基本特征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界定上应是由农民自愿组成的经济实体,由农民自主成立、自主筹资、自主管理。但由于受到成员专业技术能力、管理能力、运营能力不足和资金匮乏等多个因素的制约,许多合作组织的管理工作都不到位,其内部管理制度处于不完善的状态。如部分合作组织虽已经成立多年,依然没有自己的组织机构规范和章程,在运营过程中也处于无目的性、无针对性的状态。特别是在合作组织重大决策的表决方面,表决程序不规范、决策不够民主,经营决策权可能被少数人控制,从而严重弱化了民主管理,社员的参与度与积极性都与合作组织成立之初大相径庭,大部分社员也没有相应的合作组织责任、权利和利益相互匹配、相互制约的理念,注重短期利益,不愿承担运营风险,缺少合作组织的“合作性”,长期合作运行动力不足、生命力不强。虽然有部分合作组织已经开始尝试独立董事制度、职业经理人制度或总经理负责制等现代企业治理模式,将合作组织的经营管理权托付给专业的管理团队,董事会和监事会也发挥其相应的监督作用,使合作组织真正踏入市场、实现市场化运营,但总体上还处于尝试阶段。内部管理的松散化状态也成为制约农村合作组织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

3 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路向选择

3.1 探索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律,为合作制度的创新和突破带来新机遇

城镇化的推进过程是城市与乡镇之间人财物力的相互流通与融合过程,也是城市与乡镇之间利益或资源的再次分配和博弈过程。与传统城镇化相比,新型城镇化具有其特殊属性,强调依托市场推进城市与乡镇之间的协调和协同发展。通过市场引导城镇共同建设,通过市场发挥资源配置导向作用,通过市场为各类合作组织带来挑战与发展机遇。实践中不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市场”往往是“被保护着”的市场。遵循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规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将会突破传统合作组织的制度瓶颈,逐步从市场边缘走向市场最前沿,从“入市”转向“适市”、转向“造市”。例如:参照现代企业的运行和组织模式,赋予农村合作组织以完全的、独立的法人地位,不断完善其相关法律制度;同时,合作组织的组织方式和运行模式也给予充分的自主权和灵活性,鼓励合作组织依随市场的需求和变化,不断创新合作模式。可以预见,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合作组织的制度创新和突破将成为一项最迫切的任务。深入探索和了解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特征,针对这些特征和要求,寻求制度突破,将为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带来全新的视角。

3.2 多渠道、分阶段筹集资金,为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任何经济组织的运行都离不开资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成立初期,更多的是依靠内部成员的集资和政府的扶持资金,资金来源过于单一为合作组织长期的运行埋下隐患。一旦合作组织在运行过程中出现资金问题,合作组织将形同虚设或无法维持。因此,合作组织需要多渠道、分阶段筹集运行资金。在资金渠道方面,成立初期内部成员的投入和政府的扶持依然是主要来源,这就要求合作组织获得的利益也需要进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分配,以提高社员的组织归属感,让社员有付出、有回报、有发展、有收获。外部资金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包括对合作组织的财政和税收优惠措施的实施要落实到位,安排出专项经费扶持有潜力的合作组织,通过工商、税务、民政、农村经济管理部门等多部门联合引导和扶持合作组织的成立、运行和发展;银行或信用社等金融部门对于合作组织应有区别于普通企业的特殊信贷政策,降低其相应的信贷门槛,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以合作组织担保、成员联保等多种形式的贷款方式。在合作组织发展的不同阶段,筹集资金的方式也将有所不同。在农村合作组织运行良好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合法化、合理化、规范化的资本运作。例如,部分农村合作组织,通过深入的市场调研和分析,形成完整的市场开拓方案,经过风险投资公司的层层把关和考验,获取资金和支持,辅之以后期运行过程中规范的合作组织管理模式和财务管理模式,最终形成了自己有影响力的产品品牌。通过引入外部风投资金为合作组织的发展打开了全新渠道。

3.3 依据市场导向提升农产品竞争力,提高合作经济组织综合实力

农村的发展要立足于切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追求城乡发展、居民生活改善的长期可持续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运行和发展中遇到了技术、设备、资金、人才等多方面的制约,想要赢得市场,有些“力不从心”。原有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足,无法适应日益成熟的市场要求,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合作组织要从市场需求出发,顺应改革发展方向,依据市场导向克服重重约束,切实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也只有经受过市场的洗礼,合作组织的发展才能更持久、更有活力。我国的农村地域分布广泛,各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程度、可利用资源的状况也不尽相同,不同的合作组织应因地制宜地开展市场调研,关注有特色、有市场的产业或产品,同时加强相关产业或产品的技术研发和推广,既把握市场需求,又不断开发潜在市场。近年来,有不少合作组织顺应经济环境的变化,抓住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发展机遇,走上了农业产品或产业的转型升级之路,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合作组织的综合实力大大增强。

3.4 不断改革与创新合作经济模式,为合作经济组织带来更强生命力

随着近年来我国城乡一体化的进一步推进和深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只有灵活应对新形势的不断变化,在合作内容、合作形式等各个方面不断创新、不断突破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目前,我国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出现了龙头企业带动型、部门依托型、自发组织型、专业大户牵头型以及供销合作社转制型等一系列不同模式。各种模式都有其适用的条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适应、调整、变革和创新。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对于发展农业、农村和农民来说又是一项亟需完成的重任。我国现阶段改革与发展的重心是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以及通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于一直处于“弱势地位”的农业产业、处于需要“时刻被关注”的农业合作组织来说,也面临着同样的挑战。笔者调研发现,在目前众多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模式中,龙头企业带动型影响力最大,涉及面最广,但依然带有传统农村企业的弊病;专业大户牵头型的合作组织在创立之初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其灵活性和创新意义也较强,但随着合作关系的深入,往往也陷入合作与分立的矛盾之中。如何构建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链是深入了解市场规律的根本要求,也是提高合作经济组织竞争实力的必然要求。合作组织要想在变化莫测的市场中展现更强的生命力,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才是必由之路。

4 结语

在新型城镇化的时代背景下,探索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规律和特征,将有助于明确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未来发展方向。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四化”同步发展;提出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因此,如何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背景,在农村发展新形势与农业现代化目标的指引下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当前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农业转型、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任务。只有不断地创新和突破,只有不断地挖掘和探索,才能实现合作组织的长远发展和不断壮大,才能实现“三农”的共促共进,最终实现“四化”的同步发展。

[1]韩跃.加快构建天津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对策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5,(8):64—66.

[2]程渭山.浙江省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新农村,2015,(2):5—7.

[3]李永东.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经济学家,2013,(1):102—104.

[4]温铁军.三农问题与世纪反思(第一版)[M].上海:三联书店,2005.

[5]诸培新,钦国华,等.江苏省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与区域差异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4,(5):370—374.

[6]何利良.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生产力研究,2015,(1):42—43.

责任编辑:卢宏业

10.3969/j.issn.1674-6341.2016.06.010

2016-09-02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创新发展研究——以苏州为例”(2014SJD583)的研究成果;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农村股份合作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SGKC201410)

张琦英(1981—),女,江苏武进人,苏州大学在读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企业财务管理、农村经济。

F306.6

A

1674-6341(2016)06-0026-03

猜你喜欢

城镇化农村经济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家乡的城镇化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