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农事试验研究(1927-1937)
2016-12-06王栋
王 栋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河北省农事试验研究(1927-1937)
王 栋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近代西方农业科技传入中国以后,出现了以农业科学试验和农产品种推广为主的农事试验场。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农业建设工作相继开展,河北省在省农矿厅督导下,形成了农业管理部门、农业教育部门、农业改良和推广部门,农业改良及推广机构不断完善。随着省立、县立地方农事试验场相继组建,各农事试验场结合当地气候、土壤等地理条件,选择试点各有侧重地进行农事实验,选定优良品种进行推广,特别是美棉等新品种的引进和种植,取得了一定成效。这些改良和推广活动,尽管在当时成效有限,但推动了河北省传统经验农业逐渐向近代试验农业转变的进程。
河北省;农事试验场;农业改良与推广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开始实施“全国农业推广计划”,鼓励各省设立农业改良和推广的相关机构,在河北,农业改良机构大致分为省实业厅、省县政建设研究院等农业管理部门,农学院、师范学校等农业教育部门和包括农业推广所、农事试验场、种子繁殖场、乡村示范田区、农学院推广部、农场指导办事处等在内的农业试验推广部门三类机构。其中,兴办和改组农业科学实验、教育、推广“三位一体”的农事试验场被视为是农业改良的重要环节。从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到全面抗战爆发前,农事试验场为当时河北的农业改良和推广做了很多工作,如改良农作物品种,推广美棉,进行农产比赛等。对于南京国民政府十年建设时期的农业改良和推广,学术界已经给予了相对肯定,特别是农事试验场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农作物品种培育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1]。然而有关河北省农事试验场的研究则鲜有问津,笔者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农事试验场的主要活动为线索,对有关河北省农业改良和推广的资料进行挖掘和梳理,以期说明农事试验场在近代农业改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望学术界学者批评指正。
一、农事试验场的组建
早在晚清新政农业改良时,便出现了以农事试验为主的试验农场。但民国建立后,除了沿海少数地区将科学方法或新式机械用在农业上,大部分农业生产仍然是依靠原始经验,只有少数沿海开放较早的地区,将科学方法或新式机械运用在农业上,如“河北方面,则尚无所闻”。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 1928年河北省建设厅开始有计划地在地方设立农事试验场,“以研究物土之宜,按照新法试验当地作物,以求改良,庶收观感之效”[2]。据当时有关统计,截止1934年,河北省高级教育和研究机构有6所,以农业推广为主要工作的机构7个,农业合作社和讲习班有1000余处。农事试验相关机构有北平大学农学院农林试验场、河北省立农学院设有3个农林试验场(西陵,西桑,第一作物试验场)、实业部的正定棉业试验场、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2个农场(定县瘟神庙和翟城村)、燕京大学作物改良试验场、中法大学农林试验场、内政部华北水利委员会的宁河县模范灌溉场、河北省实业厅(建设厅)下属6个农事试验场和5个林务局,地方上组织了农事试验场和苗圃。此外,各职业、中等师范或乡村师范学校也有小规模的农事试验场[3]。由于涉及农事试验的机构较多,笔者根据行政组织进行分划,主要选取河北省立农事试验场和各县的农事试验场进行论述。
(一)省立农事试验场
1928年9月18日,河北省政府委员会第21次会议通过决议,在原有农事试验场的基础上改组,成立了5个省立农事试验场,1931年7月,又在易县西陵东府设立1处试验场,如表1:
表1 河北省省立农事试验场基本概况
据有关资料记载,第一试验场主管天津、宁河、静海、武清、霸县、新镇、雄县、任丘、文安、大城、青县、沧县、南皮、东光、河间、献县、交河、阜城、吴桥、宁津、盐山、庆云等天津附近24县;第二试验场所辖大名、南乐、清丰、濮阳、东明、长垣、广平、成安、磁县、邯郸、肥乡、永年、曲周、鸡泽、沙河、邢台、南和、平乡、广宗、威县、清河、巨鹿、隆平、尧山、内邱、任县等河北省南部26县;第三试验场主管第三区,包括清苑、高阳、满城、徐水、安新、容城、定兴、肃宁、蠡县、博野、安国、望都、定县、安平、饶阳、武强、深县、深泽、无极、武邑、衡水、束鹿、晋县、槁城、正定、栾城、赵县、宁晋、新河、冀县、枣强、南宫、元氏、高邑、柏乡、赞皇、临城等河北省中部37县;第四试验场负责大兴、宛平、通县、香河、三河、密云、怀柔、顺义、昌平、房山、良乡、安次、永清、固安、涿县、新城等北平周边16县;第五试验场所辖兴隆、遵化、迁安、卢龙、抚宁、临榆、昌黎、滦县、丰润、玉田、平谷、蓟县、乐亭、宝坻等河北省北部14县[4];第六试验场指导易县、涞水、涞源、完县、唐县、曲阳、阜平、行唐、新乐、灵寿、平山、井陉、获鹿等13县农业改良事宜[5]。足见,农事试验场基本上覆盖了河北全省130余县。河北省政府在设置农事试验场时首先进行了区划,各试验场有自己的工作实施范围,再依据各地土壤、气候、种植习惯的差异,具体农业改良有所侧重。
省立农事试验场在河北省农矿厅的主导下,开展组织工作,其组织管理模式以第一农事试验场最为系统。内设场长1名,由农矿厅委任并呈明省政府备案,场长主要负责全场事务及考察各科人员,下设事务科、技术科以及推广科三科,科长各1人。事务科主要负责试验场日常行政管理事务,例如保管钤记卷宗图书以及收发档,收支款项,编制预算决算,管理夫役农工,保管产品及购置修缮以及不从属于其他各科事项。科技科下设农艺系、桑蚕系、畜牧系、森林系、气象系等五系,推广科负责各县市农业调查及农事讲演,农产品展览,成绩品的陈列保管,种子交换和分发工作[6]。1933年还设立了农事问答处,范围包括家畜、家禽、蜜蜂、桑蚕、棉花瓜果及其他农作物育种、土壤、肥料、气象等农事访问[7]。其他省立试验场内部在组织形式上大抵相同,只是人员配置上较为简单,仅设场长、技术员、事务员、书记[8]。各农事试验场每年的经费先由场内进行预算,向实业厅提交年度预算表,再由实业厅公决通过后按月发放,经费在3000元到10000元不等,同时中央农业推广委员会每年也会有经费补贴发放(数额不定)。此外,各试验场还会进行招商引资来解决资金问题,如河北省农事第一试验场曾在《大公报》、《益世报》上多次发布招商广告。试验场的开支主要用于试验、推广和日常事务三方面,其中试验经费大致占全年总经费的50%以上,日常支出一般不超过20%。由于省立农事试验场大多是由前直隶及京兆各农场接管而来,设置并不完备, 1930年河北省农矿厅对各农事试验场开始整顿,拟定第一试验场以试验豆类、玉蜀黍、麻、果树为主;第二试验场以试验棉、榖、小麦、芝麻、豆类为主;第三试验场以试验棉、榖、芝麻、白菜为主,其他农作物及果树副之;第四农事试验场以试验桑蚕,养蜂,玉蜀黍,蔬菜,果树为主;第五农事试验场原兼办中山林场,拟改为中山林场,专办育苗造林[9]。从组织管理上看,农事试验场日常工作安排已具有一定科学性和系统性。
(二)县级农事试验场
景县是河北省创办农事试验场比较早的县。1920年,景县农会在华家口村运河西岸创设了面积约为28亩的试验场,进行小麦和化肥试验比较[10]。在此基础上,1928年河北省建设厅开始在全省开展农业建设工作,认为“农民偏处乡村,多有终身不出闾者,自难望其到处参观,启新知而师良法,应与各县设立农场,按照新法试验当地作物,以求改良,庶观感之效”[11],令各县筹设农场及苗圃。1933年10月,河北省县政建设研究院在正定成立,农事改良是其重要工作。包括土壤肥料与小麦、玉米、高粱、谷子、大豆、棉花选种,介绍果林、蔬菜改良品种,梨树整枝,烟草汁防治,棉花蚜虫以及扑杀蝗虫和制造防治病虫害药剂等[12]。1935年河北省依照行政院《各省县农业机构整理办法纲要》,将各县农场分别改组为农业推广所,示范农田,或种子繁殖场(圃)。县级农事试验场和推广所主要由县政府建设局(股)承办,场内设主任、农业指导员、事务员、场工等职务,场内人员大都毕业于农业专科学校或农业传习所,组织管理上与省立农事试验场的管理模式基本相同。
表2 河北省各县农村改组统计表(1935年2月)
(续)
(续)
根据国民政府中央农业推广委员会的调查,截止到1935年河北省有92个县设立农事试验场,除博野、安新、藁城、安平、兴隆等县因经费不足未能设立农事试验场外,其他县均设有农业改良机构[13]。由于每个县财政投入或重视程度不同,也造成了个试验场占地、经费、人员配置的差异。试验农场主要选在城外空地,占地面积在几亩到百亩不等,多数在10亩左右,县立农事试验场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县财政支出和自主筹备,各试验场每年的经费普遍在300-600元之间,有的试验场如房山、宝坻、井陉、武清、平山、定县、乐亭等县都在1000元以上,磁县更是达到2700多元,而有的县则每年少于100元,个别县有的年份甚至存在尚未筹得经费的现象,如庆云县、固安县。全年经费中80%是试验推广经费,事务经费支出一般不超过20%。在试验场所辖各区县设置的农林讲习所、种子交易所和苗圃等场内职员均由本场职员兼任且不复支薪水,这样就在政府成立初期,行政建设困难的情况下,一定程度上节省了经费开支,缓解了农学人才短缺的难题。
二、试验、教育和推广三位一体
据《河北省农事第一试验场组织规程》规定,省立农事试验场“征集各县新收获的农产品呈交省建设厅,开品评会后择优陈列;每年春季需要拟定该年全场进行计划书呈请省建设厅备案,冬季应将该年各项试验的结果编印成成绩报告书,并分类整理以供参考”[14]。农事试验场工作大致分为三个方面,即试验、教育和推广。
(一)农事试验
农事试验是农业改良的前提和基础。各农事试验场每年初都有计划地开展试验工作,年底再总结得失以便调整下一年的计划。试验场的科学试验工作要旨为良种引进、本地农作物改良、施肥试验、农具改良等方面。
以河北农事第一试验场工作为例,该场跟据省内气候和土质的需要,选择省内主要的农作物、特别农作、园艺、林木、畜产、副业等进分区行试验改良。试验内容包括:(1)农作物品种试验,一方面就河北省的气候土质及需要,选择其中主要品类,如麦豆稻榖高粱玉蜀黍等,择第一二试验区内较优之地实行试验,同时征集各省县著名品种,分别试验其生产力,并翻查各省种子与本省土质气候适宜与否,作为品种改良的预备;此外还进行肥料改良,土壤改良以及防治病虫害。(2)特别农作试种,在第四区试种中棉和美棉,其中中棉种子由各省征集而来,方便比较。(3)园艺方面,选择各县种苗最优者,兼取欧美品种,结合本省气候、土质,在试验场的第三区沙地种植桃树、杏树、梨树以及葡萄等;(4)林业是在园艺类原有的苗圃基础上,逐渐扩充,品种为马尾松、侧柏、刺槐、槐榆椿、核桃桑等,种子由各省县征集或交换而来,对于有成绩的品种创设模范林和标准林。(5)由于水草因素,牧业只是如美利奴羊、巴孤夏猪、芦花鸡等进行了局部畜种和改良试验。(6)副业主要是试养欧美良种蜜蜂,桑蚕方面对蚕种进行试验,并研究其管理法,桑则就本场原有湖桑,稍事增益,其老弱者伐去,生者稼接之[15]。
河北省地处华北平原,主要的农作物为小麦、大麦、高粱、玉米、大豆、棉花、花生、甘薯等。在良种选取方面,将遗传学、种子质量、种子外表和传统经验相结合作为一般参考再进行比较试验,例如麦种改良上,河北省农矿厅曾出台改良麦种令,令各县征集籽种,送呈河北省第二、三农事试验场,要求第二、三农事试验场进行比较试验[16]。其他作物像美国脱里斯(Trice),美国和德国玉米新品种,农事第三试验场改进龙爪榖,牛腿榖,耐旱高粱等据调查成绩显著,邯郸县种子繁殖所“河南之小美棉及小桃棉等,历经试验,均质白绒长,亦无病虫等害”[17],冀县示范农场“脱字收量多,成熟早,为美棉中最优者”,“农作物如榖及高粱,较农民之栽培方法为优,质量虽无重大变化,而受益每亩约增加二三市斤”[18],新河县示范农田“通过试种美棉色白绒细且长,牛腿榖穗大粒大,收成较多,均于本地适合”[19],临城县种子繁殖场“白马牙玉蜀黍,实坚粒大,宣化龙爪榖均量大耐旱,适合当地耕种”[20]。肥料试验方面,人工肥料如灰肥、大豆饼、麻子饼等肥料试验均有成效,且提倡有机肥料的重要性和自给性,同时在农业药剂的试验方面,如波尔多液、草木灰石灰合剂、铜石碱液、信石木灰合剂、除虫菊木灰合剂等,制作方法较为简单,适合推广。在防治病虫害方面特别重视蝗灾防治,在1929年和1930年间,试验场协助省政府先后制定《河北省治蝗习行简章》和《河北省各县治蝗办法》,并且宣传“蝗虫防治法”,如“秋耕法”、“掘卵法”等[21],此外大小麦种抗黑穗病和线虫病试验也取得很大成效,河北省定县于1935年到1936年间进行防治试验,用温汤浸种可促进出苗率,防治线虫病可用硫酸亚液浸泡种子[22]。农具改良上,大部分县农事试验场由于经费有限,很少涉及新农具的改良,只有省立农事试验场和有能力购买的县农事试验场进行了农具引进和改良,农具改良制造则委托天津河北省立工业学院实地研究[23],主要有除草器、新式铁质耕犁、抽水机、玉米机等使用,这些农具的推广主要是有偿出租给农民使用,或者农民集资购买[24]。
(二)提倡推广
一项农业技术试验成功后,如果不能在生产实践中应用,就不能算作是农业技术创新,由于技术的供给者和需求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群体,农业推广有时候比技术改良更加困难。河北省的农业推广工作依照国民政府《农业推广规程》,由省政府成立的农业推广委员会实施推广全省农业,在农业推广过程中,以六所省立农事试验场分管的若干区县划分为六个区,每个区设农业指导员1人负责督查推广工作,具体到各农事试验场主要采取分发培植浅说,试点推广,农学讲演,农产品博览等方式,以求普及“优良的农业经营方法”、“优良农家副业之原料与方法”、“优良农具及肥料”、“病虫害之防除方法”等[25]。
省立试验场设有推广科,每年春季将试验中的优良种子和家畜分发到各自所辖的指导区域,“试验结果推行民间,须与各县长协力推广,俾易收效,拟呈请实业厅分令各县,协力推行,以期普及”[26],再由各县的农事试验场通过具体试验后进行推广。考虑到农民对传统经验农业的经营方式依赖性强,且文化水平低,采取“先试点后普及”的原则,挑选积极的农家进行试种新品。新河县示范农田曾查该县农民,“对于选种,向不请求,收成较劣,自该田施行选种,每年收成,历见优良,现在农民,诸多效仿,较有进步”[27]。并且各县每年多次不定期的邀请农业专家进行讲演,面对面交流的方式向农民传授农业经营方法,“以言语启发新知识,俾农民晓然以科学新方法经营之方,则农业之进步,自甚易易也”[28]。在试验场还设有展厅,将试验场和试点农户的农产品进行展览,武强县在每年11月城内庙会期间,开展全县农产品评会,征集各村优良品种,由专家为品评员按照优劣评定甲乙等级,凡优等作物颁发奖状,予以鼓励[29],类似的展览在很多县都有举办。河北省政府还先后出台了《河北省各县农产品品评会考察标准》、《河北省农产品品评会征品办法》和《筹办全省农产品评会经过报告》,内容包括蔬菜,瓜类,品果,农具,蜂蜜并兼集家庭工业品,学校成绩等物,按甲乙级别定类打分,除展会期间外其余时间也可以随意参观,彼此观摩,在展览中接受农学新知。
(三)农民教育
除了推广工作要落实到各个农户以外,由于我国历代对农业并没有实际振兴指导方法,传统农业也被视为经验农业,农民没有受到任何有关农业的科学教育,近代农业科技传入中国,首先接受的是知识分子,直接将科学试验所得的结果传授给农民,显然不切实际。
为了使得农业改良和推广可以顺利进行,一方面以行政手段制定《河北省各县农业传习班办法》,“多令农民识字,俾与耕作之余,知有研究改良之必要,则进步自然可期,现在农村教育办法,除注重讲演外,或增设农业学校,或制作浅显图书,或办理关于农业之白话报,以广宣传,务令多受科学洗炼,促进其研究改良之决心”[30]。另一方面向农民传授的农学新知,都是通过浅显易懂的方式,例如“种植浅说”,“植棉浅说”,“农业药剂的简单制作和使用”等,介绍的内容都比较简单实用,功具或药剂容易制作,且资金投入少。此外河北省实业厅在1928年就成立了“以传习妇女实用工艺和谋求妇女职业改良”为宗旨的河北省妇女职业传习所[31],讲习内容涉及桑蚕、编制、刺绣、花边、裁缝等课程。还有“推广女子桑蚕教育”的河北省女子桑蚕师范讲习所,该讲习所免费招收学生,必要时由所内对学生提供补助[32]。同时还在各县均成立了师范学校,开设的课程都以农事为主,教员主要由试验场的指导人员担任,而且学生毕业后又被分配到各试验场工作,完善了农业科学实验、农业教育、农业推广的三位一体。
三、农事试验场的绩效
组建农事试验场的目的是为了把农业科学试验的成果运用于农业本身,其绩效如何?笔者认为应当从农事试验场所做的工作以及粮食产量与之前相比是否增加来进行具体分析。农事试验场以省立6所试验场为主,从事科学试验,将试验优良成果分发到各县农事试验场,再根据各县具体情况,进行广泛推广,主要分为品种改良和推广两个部分。
在农作物品种改良上,各试验场由成立之初的多数试验产品受水旱灾害或因操作问题而“无成绩”,在省农矿厅的指导下,通过“改变内容专重农事试验”,“增加经费充实作业用款”,“整理场务管理”“广凿井泉充裕灌溉用水”等方面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33]。对省内主要农作物品种进行改良后,成绩尚优,同时丰富了河北省农产品种类。省立试验场培育的优良品种祥见下表。
表3 河北省立农事试验场优良品种统计表
(续)
此外,小麦作为河北省主要粮食作物,在河北地域广泛种植,其中定县试验区的农场从农家品种大白皮中系统选育出定县72麦,沧县、大名县从农家选育的沧县红,大名三月黄等优良品种。临城县脱里斯棉“较前大见进展,各乡从事耕种者,已有一千二百亩,其他如水牛榖,水红根毛榖,白马牙玉蜀黍等,亦日见发展,统计耕种者,亦有万余亩”[34]。新的作物品种也促进了农业商品化,根据《工商半月刊》的报道,河北省农事第二试验场1931前后出产的小麦、花生、酿酒、菜籽油、柳条器、牛羊皮等曾一度营销山西、山东甚至上海等地[35]。
在农作物良种推广中,由最初的宣传方面多编印农事浅说及书面答复两种,逐渐注重实地调查和实地指导[36]。通过推广新品种,河北省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如何也是衡量其绩效的重要因素。表4是1916-1937年河北省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统计表。
表4 1916—1937年河北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统计表(单位:千石)
(续)
以上7种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占河北省粮食播种总面积90%以上,通过上面统计我们可以看出,河北主要粮食作物总产量在1931-1936年间较1916年增长了2倍左右,其中大麦、糜子、水稻等作物在1932年以后产量下降,主要是种植面积的减少,但亩产量是增加的,如大麦1916年的亩产额是60斤,1931年至1936年平均亩产在130斤,1937综合指数有所下降的原因主要是战争原因。同时,这一时期粮食作物的亩产量也呈上升态势,如小麦的亩产量由1916年的71斤增长到119斤,其他粮食作物也有一定程度的增加[37]。
此外,经济作物中美棉纤维细长且产量丰富,河北省的气候和土壤也适宜种植。为了切实推广,从1930年到1932年,河北省立农事试验场每年采购大量优良美棉种子,然后分发给下属的指导县区,提倡种植。一方面制定“推广美棉办法”,要求省县各农事试验场,每年须将场地划出一半进行棉种繁殖,然后免费发放到各农户;另一方面,由于美棉和中棉在栽培上有所不同,试验场还编写“美棉栽培法”,并具体安排专业人员对选种、整地、播种作详细指导。从1930年开始,从美国引进的脱子棉、金字棉和斯字棉等陆地棉品种在全省普遍种植,正定县“脱里斯棉已有三千六百亩农田,从事耕种”[38]。青县“全县棉产多属美棉,推广新种仅美棉一项,自二十一年(1932年)后,分发各乡者二千三百余斤”[39],成安县“脱里斯棉种,普及全境,越种二百余万公亩,玉蜀黍、高粱等改良种,亦达三千余公亩”[40]。现将1931-1935年河北省植棉和棉产统计列举如下:
表5 河北省1931—1935年棉产统计表
上表可以看出美棉与中棉相比,具有亩产量多的优势,其种植面积和亩产额基本呈上升趋势,1931年到1935年连续5年的推广,美棉在全省的种植面积扩大了610707亩,1936年经统计全省栽种美棉6258560亩,较1935年栽种面积增加了67%,产量也增涨了将近2/ 3,40余县碱地种棉颇为可观[41]。
因棉花具有抗碱性,试验后栽种美棉,据长芦盐场改良碱地委员会统计,1936年大名碱地69村,植棉4703亩,邯郸碱地5村,植棉3637亩3分,清丰县碱地12村,植棉685亩5分,南乐县碱地33村,植棉847亩,4县总计植棉9869亩8分,棉苗出苗70%[42]。1937年共在武强县贷放棉种4814斤,栽培面积961亩,武邑县1840斤,栽培面积307亩,深县8133斤,栽培面积1355亩,献县7179斤,栽培面积1544亩,饶阳县4218斤,栽培面积703亩,安平县5700斤,栽培面积950亩[43]。对河北省内的碱地改良起到了一定作用。
四、余论
从1928年开始到全面抗战爆发前,河北省经过不断地建立和改组农业改良和推广机构,形成了以省县农政机关为行政中枢,农事试验场、种子繁殖所、种子交易所、示范农田、省地方农学院为试验推广教育分支的农业改良和推广体系。农事试验场在农作物品种改良、防治病虫害、肥料试验、农具改良等方面做了许多努力。通过农业科技推广,新品种逐渐为农民接受且开始种植,丰富了河北省的农产品种类,对普及现代农业技术有一定积极作用,同时新形式的农业讲演和农产品展销会也丰富了农民的生活。总得来说,河北省农事试验场的农业改良和推广工作具有以下的特点:
第一,试点性。农事试验场本身就是一个试点,将省内主要的农作物品种进行改良,限于财力,推广工作先试点后普及。
第二,计划性。各农事试验场每年初都制定了各农场未来一年的计划,本着以“小投入大回报”的原则,针对农场内部修葺建设以及改良试验两方面进行,内容全面详尽,并且比较可行。
第三,协作性。各农事试验场的工作都是由多个机构通力合作完成的,农事试验场主要侧重农业改良,与各农业推广机构,县政建设研究院,农学院之间相互配合,才使得农业改良的成果在全省大部分地区推行。推广植棉工作之所以能够取得很大成效,正是河北省各农事试验场与长芦盐区改良碱地委员会和华北水利委员会之间互相协作的结果。
第四,科学性。社会各界调查农业推广的材料,都反映出此时的农事试验场已经比晚清和北洋时期的农场在组织上更具科学性和系统性,成立的机构各有侧重,都有各自的组织章程,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合理规范,对农业改良和推广起到了促进作用。
诚然,河北省农事试验场也受到了很多条件的制约,例如设立之初组织机构林立,从属关系复杂,经费短缺和人员不足;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农事试验场的工作中断;各地方农事试验场在改良和推广工作上也参差不齐,“设置数年,而名称各异,责任不明,切与省立农场亦未实行联络,以致各自为政,漫无标准”[44],不乏滥竽充数,虚假上报,或未设立任何农业改良和推广机构等现象,但这只是出现在了个别地区的个别现象。总体上说,国民政府“十年建设”时期河北省的农业改良和推广还是有一定效果的,不可否认的是农事试验场在当时的农业改良和推广过程中确实作出了成绩。
注释:
[1]徐秀丽.旧中国农业近代化的尝试[A],走向近代世界的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4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08:509-534;黄正林.制度创新、技术变革与农业发展——以1927-1937年河南为中心的研究[J].史学月刊,2010,(5):28-44;杨学新、任会来.论20世纪20、30年代河北农村农具的改良与推广[J].农业考古,2011,(4):207-211;戴建兵、王晨.抗战前河北外来物种引进浅析(1912 -1937)[J].民国档案,2012(3):79-84.
[2]关于河北省农业之建设[J].河北建设公报,1928,(3):154-155.
[3]孙醒东.河北农业之现状[J].河北通俗农刊,1934年创刊号:13-15.
[4]李治.国内农事试验机关概况[J].农业推广季刊,1934(7):147-148.
[5]河北省农事第六试验场[J].农业推广季刊,1935(9、10合刊):(335-336).
[6]河北省农事第一试验场组织规程[J].河北省政府公报,1928(52):19-20.
[7]冀农事第一试验场附设农事问答处[J].天津棉鉴,1933(1-6合刊):464.
[8]河北省农事第二试验场组织规程[J].河北省政府公报,1928(52):20.
[9]河北整理各农事试验场[J].农业周报, 1930(16):451.
[10]耿兆栋等修.景县志(民国)卷十[M].民国二十一年铅印本:405.
[11]关于河北省农业之建设[J].河北建设公报,1928(3):26.
[12]全国农业推广实施状况调查录第1集[M].中央农业推广委员会1936年12月印行:68-69。
[13]河北省各县农场改组统计表[J].农业推广季刊,1935年(8):77-87。
[14]河北省农事第一试验场组织规程[J].河北省政府公报,1928(52):20.
[15]张家俊.河北省农事第一试验场十八年度工作计划书[J].河北建设公报,1929(4):121.
[16]河北农矿厅改良麦种令[J].农村月刊,1930(12):33-34.
[17]冀察平津农业试验及推广机关调查报告(四)[J].冀察调查统计丛刊,1936(第1卷第5期):140.
[18]冀察平津农业试验及推广机关调查报告(九)[J].冀察调查统计丛刊,1937(第2卷第4期):139.
[19]冀察平津农业试验及推广机关调查报告(八)[J].冀察调查统计丛刊,1937(第2卷第3期):128.
[20]冀察平津农业试验及推广机关调查报告(九)[J].冀察调查统计丛刊,1937(第2卷第4期):138.
[21]秦孝仪主编.十年来之中国经济建设(1927-1937)[M].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出版,1976年影印版,第13章河北省之经济建设:1.
[22]杜春培.河北省定县小麦两主要病虫害之防治试验[J].农报(1934),1937(第4卷第10期):513-517.
[23]河北农具改良制造委托工学院研究[J].时事月报,1935(第12卷第6期):161.
[24]冀察平津农业试验及推广机关调查报告(四)[J].冀察调查统计丛刊,1936(第1卷第5期):146.
[25]河北省政府令建设厅遵照农业推广规程实施推广全省农业[J].河大农学丛刊,1929 (1):106.
[26]全国农业推广实施状况调查(续)[J].农业推广季刊,1935(9-10):335-336.
[27]冀察平津农业试验及推广机关调查报告(八)[J].冀察调查统计丛刊,1937(第2卷第3期):128-129.
[28]关于河北省农业之建设[J].河北建设公报,1928(3):155.
[29]冀察平津农业试验及推广机关调查报告(八)[J].冀察调查统计丛刊,1937(第2卷第3期):135-136.
[30]关于河北省农业之建设[J].河北建设公报,1928(3):155.
[31]河北省妇女职业传习所组织章程[J].河北省政府公报,1928(52):24.
[32]河北省女子桑蚕师范讲习所组织章程[J].河北省政府公报,1928(52):25.
[33]调查河北省农事第四及第五两试验场调查报告(附表)[J].河北农矿公报1929(2):233-252.
[34]冀察平津农业试验及推广机关调查报告(八)[J].冀察调查统计丛刊,1937(第2卷第3期):136.
[35]河北省农事第二试验场物产状况暨营销情行报告[J].工商半月刊,1931(第3卷第3期):65-66.
[36]调查報告:调查河北省农事第一试验场情形报告及改进意见[J].河北农矿公报,1929 (1):190.
[37]许道夫.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及贸易统计资料[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15-16.
[38]冀察平津农业试验及推广机关调查报告(三)[J].冀察调查统计丛刊,1936(第1卷第4期):130.
[39]冀察平津农业试验及推广机关调查报告(十一)[J].冀察调查统计丛刊,1937(第2卷第6期):134.
[40]冀察平津农业试验及推广机关调查报告(十)[J].冀察调查统计丛刊,1937(第2卷第5期):153.
[41]王景儒.一年来之河北省建设[J].中国建设1937(第15卷第1期):71.
[42]河北省大名区碱地植棉近况[J].农学月刊,1936(第2卷第4期):127-128.
[43]冀察平津农业试验及推广机关调查报告(十一)[J].冀察调查统计丛刊,1937(第2卷第6期):156.
[44]河北规定各农场工作纲要[J].农业建设,1937(第1卷第2期):236.
Farming Experiment of Hebei Province During the Early Stage of the Nanjing Guomin Government
Wang Dong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Culture,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Shaanxi 710062)
After the modern wester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experimental farms appeared for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experiments and extension of new varieties.After the founding of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the agricultural construction works were carried out gradually.In Hebei province,the departments of agriculture management,education,and agricultural improvement and promotion were set up.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rovincial,county and local experimental farms,the experimental farms achieved a lot in farming experiments,selection of varieties and extension,especially in the introduction and cultivation of new varieties of cotton,based on the local climate,soil,and geographical conditions.These improvement and promotional activities,although their effect at that time was limited,gradually promoted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traditional experience -based agriculture to the modern experimental agriculture in Hebei province.
Hebei province,Experimental farms,Agricultural improvement and extension
王栋(1991年—),男,河北省邯郸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近现代史2013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