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甘肃省和政秧歌的传承与保护的思考

2016-03-09王百玲

古今农业 2016年1期
关键词:秧歌队秧歌文化遗产

张 玉 王百玲

(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对甘肃省和政秧歌的传承与保护的思考

张 玉 王百玲

(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甘肃省和政秧歌是每年春节由汉族群众自行组织的一种闹新春的民俗活动,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鲜明的地方特色。不过,作为传统农耕文化的产物,和政秧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本文主要通过对和政秧歌在传承与保护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尝试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进而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和政秧歌;现状;传承;保护

甘肃省和政县隶属于临夏回族自治州,拥有汉族、回族、土族等多个民族。和政秧歌是当地汉族人们一种闹新春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活动,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政秧歌始于明代,2007年成功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在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其在传承与保护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

一、和政秧歌的传承与保护现状

(一)传承现状 和政秧歌中的很多剧目都是从古代沿袭下来的,保留了传统秧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和政秧歌没有文字性的记录,往往是以口头的形式相传。虽然当地政府和传承人做了一定工作,但其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对和政秧歌的良性全面发展来说还远远不够。同时,随着专业的老艺人的离世,一些原生态的表演形式及传统技艺正在面临失传的危险。

(二)保护现状 目前,和政秧歌仍属于群众自己组织的文艺活动,其保护主体依然是秧歌的组织者和表演者。据调查,当地政府已将和政秧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除了资金上的支持,在技术上也进行了相应的专业性指导。相关部门相继出版了《甘肃省和政民间歌曲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和政民俗》,对和政秧歌进行了宣传。这些举措也让政府在秧歌保护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和政秧歌的传承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一)节目内容单一陈旧 和政县域内十三个乡镇都有汉族群众自发组织秧歌队的传统习俗。每年春节,所有乡镇的秧歌队都会进行演出,其内容基本大同小异。年复一年,这些传统的节目并未发生大的变革,民间常说“十场八场,都是一个过场”,形象地反映了秧歌因循守旧的内容让人们产生了一定的审美疲劳。传统节目的保留,其目的在于让和政秧歌有属于它自身的魅力,但这种保留,应适当地考虑到在时代的变迁下人们审美需求的变化。

(二)受欢迎程度不断下降 笔者在实地走访中了解到,当地很多人都觉得现在的秧歌没有以前好看。虽然每年的秧歌依旧在上演,其自身也在不断地完善,但人们对秧歌的喜好程度却在不断下降。据了解,多元化的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是导致人们喜好程度下降的主要因素。此外,人们对和政秧歌的文化历史等的了解十分有限,仅仅是把其当作一项热闹的活动,无法从更深更广的层面理解其精神内涵。

(三)秧歌队伍逐年减少 据文化馆的有关负责人介绍,前些年和政县城内最多时有十三个秧歌队参加演出,但到2015年只有四个秧歌队参加演出。主要是因为人员组织起来比较困难。因所需的演职人员数目较多,很难选择合适的演员。尤其是最近几年,随着当地劳务输出的增多,不少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使得秧歌队在人员储备上遇到了困境。

(四)一些传统技艺正在流失 和政秧歌中很多传统的技艺正伴随着老艺人的相继离世及外来文化的冲击等原因在慢慢失传。曾经很出名的“下街的狮子,后街的牛,上街的纸马”等传统表演形式在如今的秧歌表演中已经消失。据老艺人回忆,原来每伙秧歌队都会有自己的绝活,比如有的秧歌队旱船表演好,有的秧歌队中郎蜡花姐舞姿优美,有的秧歌队舞狮能上十八层高台等,如今,这样的绝活很少出现。最为明显的是太平鼓引进后对传统小鼓所带来的冲击。以前的和政秧歌表演中有一个节目叫亚当小鼓,它的很多技法如“雪花盖顶”、“古树盘根”等,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和艺术表现力。当兰州太平鼓引进后,人们被太平鼓恢宏的气势所吸引,很多秧歌队会选择太平鼓取代传统的小鼓表演,使得传统小鼓的很多精湛技法面临着失传的窘境。

(五)女性表演者受到排斥 和政秧歌一直沿袭着古代的传统,所有的角色一律由男性扮演。据民间传统的说法,女子参加秧歌会有暴雨打庄稼的厄运,因此在和政秧歌的所有角色中一直没有女性。2013年,在政府的倡导下,和政县龙泉村在秧歌表演中加入了女性,由四十多名年轻女子表演的“凤阳花鼓”节目,其内容活泼多样,欢快轻松,给传统的秧歌带来了耳目一新的视觉冲击。但因为女性的加入,龙泉秧歌也遇到了一系列问题。一般秧歌“出马”后会陆续受到很多村社、街道等的邀请进行演出,龙泉乡秧歌却因为女性的加入而很少受到邀请,秧歌所行之处,有的地方还表现出排斥的态度。

三、对和政秧歌传承与保护的建议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力量 和政秧歌是群众的自发性活动,人们普遍缺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因此,其传承与保护需要政府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的引导和支持。首先,政府应保证对秧歌表演队的资金支持;其次,政府需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制定一些和政秧歌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和具体步骤,帮助完善民间组织,建立健全和政秧歌的表演与传承体系;再次,政府还需要采取相关措施来引导人们转变传统观念,消除偏见,勇于改革创新。

(二)重视和扶持秧歌传承人 传承人是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和政秧歌传承人的保护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对秧歌文化自身的保护。首先应该确立一批和政秧歌的传承人,让他们参与到秧歌表演者的传习与培养工作中来。其次,引导相关的秧歌研究人员参与到秧歌的传习培养过程中来,对秧歌的排练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意见。传承人、新玩手和秧歌研究人员不仅要齐心协力去恢复传统的节目,更要对秧歌的节目内容进行改革与完善。除此之外,必须深入挖掘和政秧歌的文化历史内涵。如果只是注重外在形式,所继承和保护的东西就会丧失其真正的历史文化价值[1]。

(三)采用新媒介,加大和政秧歌宣传力度 和政秧歌虽然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除了和政以及周边地区,其他地方对其并不了解。当地的文化部门可以充分利用媒介的力量对和政秧歌进行宣传,通过电视及网络提高其知名度,引起社会上对和政秧歌的广泛关注。

(四)建立系统的资料库 对和政秧歌的保护是一项系统的过程,除了做好传承中的振兴工作,更需要深入民间的田野考察、清点,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确认、评定、建立数据库等方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2]。和政秧歌因其组织者的局限性,各个村社对传承谱系、秧歌特色、代表性艺人等方面并没有文字性的记录,因此建立和政秧歌资料库成为一件刻不容缓的工作。文化部门应对这一工作的高度重视,开展由专家参与、文化部门具体负责的秧歌专业队伍建档工作。通过实地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和政秧歌的代表性艺人、传承谱系等资料,深入挖掘和整理秧歌中的精彩折子、传统唱词曲谱、表演技法、装饰、道具等,尤其是要挖掘整理一些即将失传的传统技艺,最终建立和政秧歌的数据库。

(五)结合本地特色,打造新型旅游品牌 和政县因植被覆盖率广,有“陇上绿色明珠”之称。当地旅游资源丰富,不仅有国家AAAA级森林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松鸣岩,占据了“六项世界之最”的古动物化石博物馆,还有寺沟、铁沟、三岔沟、太子山、柳梅滩等风景名胜区。和政县也是河州“花儿”的发源地之一,一年一度的大型“花儿”盛会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和政秧歌作为和政县的标志性文化遗产之一,应充分利用和政丰富的旅游资源,打破传统的时间与地点限制,将秧歌打造为和政县的文化产业,在未来的发展中与地方旅游相结合,由此为其可持续发展寻找到更加可靠的出路。

[1]李淑敏.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J].船山学刊,2005(3):174

[2]李淑敏.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J].船山学刊,2005(3):173

[3]李淑敏.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J].船山学刊,2005(3):175

Reflection on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He-zheng Yangko in Gansu Provence

Zhang yu,Wang Bailing

(College of Humanities,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Lanzhou,Gansu 730070)

He-zheng Yangko,spontaneously organized by local Han nationality people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s,is one popular form of rural folk activities in Gansu Provence.It has strong artistic appeal and distinctive local characteristics.However,as the product of traditional farming culture,He-zheng Yangko is facinging a series of challenges in the newera.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features of He-zheng Yangko and the problems faced in the course of inheritance and preservation.Some related suggestions and measures are also put forwarded,so that the Yangko get better preservation,inheritanc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e-zheng Yangko;Development Situation;Inheritance;Preservation

张玉,女,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部方向为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王百玲,女,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民俗文化与农业文化。

猜你喜欢

秧歌队秧歌文化遗产
与文化遗产相遇
金湖秧歌的传承和发展
富平村里唱秧歌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活宝姥姥
昌黎地秧歌
陈秋芳无论搬到哪里,舞蹈不会断
活态文化
富平村里唱秧歌
秧歌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