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火灾特点分析及扑救对策
2016-12-06苗慧燕
苗慧燕
古建筑火灾特点分析及扑救对策
苗慧燕
古建筑火灾较一般建筑火灾具有许多特殊性,由于其所处环境、交通条件、建筑构造、文物价值、消防设施等情况的特殊,发生火灾后往往不易被及时发现和扑灭,易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从古建筑火灾特点入手,探讨扑救古建筑火灾的最佳方法。
古建筑 火灾 特点 扑救对策
近年来,文物古建筑火灾事故频发,不仅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损失,更重要的是烧掉了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传承的实物记录。据统计,全国有123座历史文化名城、252个名镇、276个名村、8630家文物保护单位、3744个古村寨,基本都是木结构建筑。2009年以来,全国文物古建筑发生火灾1343起,生活用火不慎引发火灾居首位,占总数的37%,电气原因占总数的21%,其他原因依次为放火、玩火、吸烟、雷击。
1.古建筑火灾案例
1.1 丽江古城火灾事故
2013年3月11日,丽江古城光义街现文巷突发火灾,此次火灾烧毁民房107间(系砖木结构),涉及13户,其中客栈4家,6个院落,过火面积2243.46平方米。
2013年3月11日20时33分,丽江市公安消防支队指挥中心接到群众报警,古城区光义街现文巷41号发生火灾。接报后,丽江市消防支队立即调集4个中队共11车68人赶赴现场灭火,支队全勤指挥部遂行出动。古城中队到达现场,发现现场火势处于猛烈燃烧阶段,经现场侦查和询问知情人,得知有2人被困,消防官兵迅速组织人员搜救和火灾扑救工作,并疏散周围群众,被困人员于20时39分被成功救出。
随着火势蔓延,消防官兵调动当地8支志愿消防队72人参与灭火。另外,在古城旅游的游客和群众也自发参与火灾扑救,明火于当晚23时47分被扑灭。
火灾救援难点:一是城内河道里水量太小,灭火供水不足;二是起火地段巷道狭窄,大兵力扑救困难。
1.2 大理古城楼火灾事故
2015年1月3日凌晨,修建于明朝洪武年间的巍山古城楼起火,雄伟的古楼建筑被毁。
2015年1月3日凌晨2时49分接到报警后, 2时55分,消防车全部到位。城楼周围有6个消火栓,当晚使用了5个,而且供水量一直没有断过。但由于拱辰楼为木质结构,且城楼较高,周围空旷,空气流通大,中间发生了一次轰燃,火苗迅速窜到楼顶,“城楼一寸一寸被大火吞噬”。明火于4时48分扑灭,火灾过火面积约300平方米,火灾未造成人员伤亡,与拱辰楼隔路相望的巍山古城四方街民居未受波及。
火灾事故直接原因:经云南云通司法鉴定中心实验鉴定,省、州公安消防专家组分析认定,此次火灾起火点为拱辰楼东南角夹层上方,直接原因为电气线路故障引燃周围可燃物,蔓延扩大造成火灾。
这些建筑,无一不代表着我们几千年的历史,以及我们祖国的文化。如何举一反三,汲取事故教训,加强古建筑消防安全治理,掌握古建筑火灾的特点,采取科学有效的扑救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火灾对古建筑所造成的危险和损害,成为摆在公安消防部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2.古建筑火灾特点
由于古建筑特殊的建筑结构、地理环境、消防水源、消防设施等特点,决定了其火灾情况下具有燃烧猛烈、火灾危害大、扑救困难、易造成人员伤亡等特点。
2.1 火灾负荷高,极易形成立体燃烧
古建筑的建筑构件大多采用柏、松、
杉、香樟等含油性的木质材料,木材用量多,加之年代久远,木构件极为干燥,具有良好的燃烧和传播火焰的功能。据有关部门测定,古建筑火灾负荷若以木材计,每平方米就达几立方米至几十立方米。有的古建筑建在高山之巅,建筑内部多悬挂字画、天帐、飘带等织物,加之木构件表面涂刷油漆,发生火灾后,火势蔓延快,燃烧猛烈,极易形成立体燃烧。
2.2 建筑相互连通,易形成大面积火灾
古建筑在建造中一般成组、成群、对称部局,殿堂之间采用木廊相连,层层叠叠,形成“四合院”或“廊院”格局。发生火灾时,火焰、热烟气在室内向上对流,室内悬挂的垂帷、幔帐、柱锦、飘带等装饰品容易造成火势迅速向上蔓延,加上室内空气对流条件好,极易造成全面燃烧。
2.3 文物损毁严重,易造成群死群伤
古建筑是前人留下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火灾往往使价值连城的珍贵文物毁于一旦,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发生火灾时,古建筑本身及室内文物容易受到损坏,扑救过程中也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水渍损失。同时,古建筑火灾若发生在游客集中的时间段,人们会因为浓烟、高温产生恐惧心理,情绪慌乱、急于逃生,加上古建筑安全出口较少,道路狭窄,建筑梁柱等木构件易倒塌,对游客和扑救火灾人员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更有可能造成群死群伤,社会影响较大。
2.4 地理位置偏僻,灭火行动难
古建筑尤其是寺、庙、道观、陵墓等,大多建造在远离城镇的偏僻地区,同时距城市消防站距离较远,交通不便;有的虽然靠近河流、小溪、池塘等天然水源,但大型消防车辆无法通行和停靠,单位内部公共消防基础设施缺乏,没有足够的消防装备和水源,发生火灾时,消防灭火力量也鞭长莫及。
3.古建筑火灾扑救对策
古建筑单位发生火灾,应坚持以自救为主的原则,及时有效地控制和扑灭初起火灾。消防队到场后要根据火灾情况,采取有效的方法控制火势,全力保护文物,将火灾损失降到最低。
3.1 大力开展“六熟悉”,做到“情况清、底数明”
消防官兵应有组织有计划的对辖区内古建筑涉及到的道路、水源及内部情况进行实地调研,掌握第一手火灾处置资料,对单位内部消防组织、消防设施等进行检查,及时清理堵塞的消防通道,为灭火行动创造条件。同时,大力开展古建筑单位“六熟悉”活动,掌握建筑结构、耐火等级、火灾危险性、火势蔓延途径等,为扑救火灾奠定坚实的基础。
3.2 科学制定预案,加强联合演练
古建筑是消防安全的重点单位,消防队应在熟悉的基础上,科学制定灭火救援预案,并对远离城镇的古建筑单位进行定期熟悉和预案演练。通过演练不断完善预案,演练时要吸收当地乡镇、村寨或管理单位人员参加,强化联勤联动,以提高其协同配合能力。
3.3 集中调集灭火救援力量
消防队在接到古建筑单位的火灾报警后,要按照预案或报警情况,结合失火古建筑的单位所处地理位置和古建筑的具体情况,准确、及时地一次性调集足够的灭火救援力量,同时要充分考虑扑救火灾的艰巨性和所需的人力、物力,在调集公安消防灭火救援力量的同时,要报告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及时调动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和装备、失火古建筑单位附近的村民、民兵、驻军等人员赶赴现场与公安消防部队协同作战。
3.4 全面火情侦察,及时展开战斗
火情侦察是成功扑救古建筑火灾的首要条件,只有查明火情,指挥员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采取相应的对策,避
免盲目指挥,要将火情侦察贯穿于灭火作战行动始终。消防队到达火灾现场后,及时组织精干力量组成一个或几个侦察小组,准确、快速地全面进行火情侦察。重点查明起火部位、火势发展趋向及对重要文物的威胁程度,古建筑是否有坍塌的危险、固定消防设施及水源等情况,指挥员根据火情侦察的情况,快速做出科学有效的灭火决策,迅速展开灭火战斗。随着灭火进程不断深入,尤其是当灭火人员深入到着火古建筑内部作战或疏散文物时,要设立观察哨,随时掌握失火古建筑的安全状况,避免因建筑坍塌造成灭火救援人员的伤亡。
3.5 充分运用灭火战术
扑救古建筑火灾的重点是保护文物,指挥员要结合火场实际灵活运用“强攻近战、灭疏结合,重点保护”的战术,尽最大努力减少火灾损失。
强攻近战
古建筑发生火灾的部位不同,火灾发展的阶段不同,采取的灭火措施也不同。如果火势主要在室内燃烧蔓延时,就应以内攻为主。要以最快的速度选择障碍少、烟雾小、视线好的门窗等通道组织快攻近战,阻击火势的蔓延。当火势窜上屋顶,并向更大范围蔓延,则应以外攻为主,用大口径水枪或水炮控制火势,并布置水枪保护建筑的承重构件,防止倒塌。要部署力量重点保护大殿等主体建筑和存放珍贵历史文物的建筑。
灭疏结合
灭疏结合,是指在扑救古建筑火灾的同时组织疏散文物的战术。由于古建筑内存放有大量的珍贵文物、经书、各类雕塑等,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对这些文物造成的损失,指挥员在实施灭火的同时,要及时组织人员,将受到火势威胁的可能造成损失而且容易疏散的文物,迅速转移至安全地方。疏散工作是一项责任重大工作,要在古建筑单位人员监护和指导下进行,避免因疏散方法不当对文物造成损坏。疏散出的文物要集中存放在指定地方,派专人看管,防止丢失和损坏。
重点保护
重点保护,是指对古建筑中难以疏散转移的文物采取重点保护的战术。古建筑中有许多固定的雕塑、佛像、壁画、雕刻等珍贵文物,有的难以疏散,有的不可能疏散。这些文物在火灾中受到火势威胁或灭火中受到消防射流的冲击会造成损坏时,应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可以采取:①覆盖法:即用不易燃烧或不宜透水的盖布覆盖住受火势威胁的文物,使其不受火或水的侵害。②包裹法,即对可能遭受灭火水流侵害的一些佛像、雕塑等,使用大块塑料布将其包裹起来,避免水流的侵害。③遮挡法,即用大块塑料布或其他防水布将可能受到水侵害的壁画等遮挡起来,避免水流的侵害。
3.6 及时启用固定消防设施、室外消火栓,保障火场供水
设有自动火灾报警系统、室外消火栓、消防水池、消防水泵等固定消防设施的古建筑单位发生火灾,消防队在灭火时,要优先启用固定消防设施控制和消灭火灾。同时要保障火场供水,特别是远离城镇的古建筑发生火灾,指挥员要在古建筑单位人员的配合下,迅速寻找水源,采取车、泵接力,或拉运供水等方法,确保灭火用水。灭火时要尽量节约用水,如改用小口径水枪或喷雾水枪灭火;根据火势变化适时开闭水枪间断射水;堵塞下水道,利用低洼处回收并二次使用灭火用水等,当水源难以满足灭火需要时,可以牺牲局部,确保重点。
作者单位:北京市公安消防总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