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日报》迁入保定时间考
2016-12-06何帅波
■何帅波
《河北日报》迁入保定时间考
■何帅波
冀中《河北日报》1949年1月1日创刊于河北省饶阳县,是冀中区党委机关报。同年8月1日与《冀南日报》、《冀东日报》合并,改为河北省委机关报,正式成为面向整个河北省的《河北日报》。为了与1949年8月1日之后的《河北日报》相区别,一般称之为冀中《河北日报》。
1949年2月,冀中《河北日报》从饶阳迁到保定,这是《河北日报》史上的一件大事,标志着《河北日报》从农村走向城市。关于报社到保定的具体时间及其过程,历来说法不一。迄今为止,研究者还没有发现反映这一过程的原始档案,相关线索只是散见于一些回忆性文章。本文主要依据《冀中导报史料集》和《冀中报刊史料集》这两本回忆集,以各个当事人的回忆相互参照、印证、补充,并参考其他资料,希望对这一问题作一尝试性考证。
关于报社从饶阳到保定的具体时间,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说法:
一、1949年2月份。
二、1949年春节刚过(1949年春节为阳历1月29日)。
三、1949年正月十五(1949年正月十五为阳历2月12日)之后。
四、1949年2月22日。
这四种说法,除第二种外,都把河北日报社迁保定的时间指向2月份,但具体时间又各异,且只有第四种说法最具体:“1949年1月1日冀中《河北日报》创刊,2月22日迁至保定出版”。但这个说法明显存在问题,因为所有当事人都提到报社分两批迁至保定,所以应该有两个迁保定的时间。2月22日是不是其中一次呢?我们可以考察一下。
第一批人员从饶阳出发和进入保定的时间
据《河北日报》报史编纂委员会编的《河北日报五十年1949-1999》记载, “1949年2月16日,冀中区党委通知报社搬进保定城,为了做到搬家不停报,报社编辑人员分批陆续进城。2月19日,第一批由编辑部主任杜敬率领,乘坐一辆大车先行。2月底,社长朱子强率最后一批同志向保定进发。”这个说法可以从几位当事人的回忆得到印证,他们提到2月16日报社接到冀中区党委通知,2月19日,第一批人员从饶阳出发。所以我们可以采信2月19日为第一批人员出发时间。
又据第一批到保定的冯苏回忆,“为了不误在保定出版,我随着杜敬、李梨、陆达等同志,第一批赶赴保定。坐着铁轱辘大车,上面搭着席篷,半夜从北官庄出发,路上又颠又晃,第二天晚饭后才赶到保定,大家不顾疲劳,马上动手工作起来。”由于冯苏是这一搬迁过程的当事人,所以他的说法当属可信,也就是“半夜出发”和“第二天晚饭后才赶到保定”这两个信息是可信的。但冯苏并没有说明具体是哪一天离开饶阳,也没说哪一天到达保定。依据上面的信息,我们可以断定“第二天晚饭后”就是2月20日的晚饭后,这样我们就可以把第一批人员到达保定的时间定在1949年2月20日晚。
2月份,北方的晚饭时间习惯上在17∶00—19∶00之间,所以“晚饭后”所指时间至早不应该早于18∶00。但又不会太晚,太晚的话,不可能说“晚饭后”,“晚饭后”所指时间应该不会离晚饭时间太长。所以我们大致可以定在18∶00至21∶00之间。
不过出发的具体时间还是不够精确。日常习惯中,“半夜”这个概念是一个跨两天的时间段。《现代汉语词典》对“半夜”的解释是:(1)一夜的一半:前~/后~/上~/下~/。(2)时间词。夜里十二点钟前后,也泛指深夜:深更。所以这个半夜有可能是19日的凌晨,也就是刚过18日的时候,也有可能是19日的深夜,即快到20日的时候。
冯苏回忆到达保定的时间是“第二天晚饭后”。如果是19日凌晨出发,“第二天晚饭后”就是20日的晚饭后到达保定。假定到达保定的时间是晚20∶00,那么路上共用了大概44个小时。假定19日晚,第一批人员在中途某地住宿,那也至少用了一个半夜加两个整天的时间在赶路。如果第一批人员是在19日深夜出发,也就是将近20日的时候出发,到20日的20∶00,大约20个小时,除去中间吃饭及其他事情的时间,赶路大约18个小时。第一种情况比第二种情况多出整整一天时间,这两个时间是差别很大的。那么只需考察从饶阳到保定一般情况下所用时间,就可以此推测出发时间。冯苏提到他们是坐着大车去保定的。大车当时指的就是牲口拉的车,所以需要计算牲口拉的车从饶阳到保定的时间。由于交通条件的不同,这种大车的速度只能放到当时的情况下去考察。
据肖筠回忆,1946年8月他从任丘到霸县,是坐着拉棉衣的大车,“这时天色不早,坐上大车走了几十里,宿在一家大车店,次日中午到新镇,车不走了,我—人坐船过了大清河,奔向霸县。”从任丘到新镇的距离约50公里,也就是肖筠一行人用了半个下午和一个上午的时间坐大车走了这50公里的路程。具体一点,8月份天黑得晚,天色不早按15:00算,住店时间按20∶00算。次日按8∶00出发,12∶00到新镇,赶路共9个小时。也就是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9个小时大车至少可以走50公里。
饶阳距保定的距离约100公里,所以用18个小时是完全可以走到的。1946年8月冀中还处于战争环境,1949年2月平津战役已结束,所以大车到保定的速度没有理由比1946年的速度还慢。又因为任务非常紧急,不可能在路上耽误太多时间。
这些结论都是在理想环境下推导的,排除了很多不稳定因素,与当时的情况可能并不完全符合。但是这个推测的意义在于,在两个不同的时间点中确定一个可能性相对较大的一个。所以我们大体可以采信第二种可能,即第一批人员19日深夜从饶阳出发。
图一
冀中《河北日报》何时在保定出版第一期
那么2月22日是不是第二批人员到达保定的日期呢?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弄清楚冀中《河北日报》哪一天在保定出版第一期。据当事人回忆,“等到保定能出版报纸时,饶阳北官庄即停止出报,社长朱子强率第二批干部全体进保定城。”所以第二批人员到保定时间的判断,取决于保定有条件出版报纸的时间。
冀中《河北日报》哪一天在保定出版的第一期呢?我们先来看两个报头:1949年2月25日的报头(图一)和1949年2月26日的报头(图二)。
图二
仔细观察“河北日报”这几个字, 会发现这两幅字其实是不同的。查冀中《河北日报》,从1949年1月1日到1949年2月25日的报头皆如图一所示,而1949年2月26日之后的报头都如图二所示。也就是说,1949年2月26日前后冀中《河北日报》报头出现了变化。早在1942年复制报头时,即“用细密的方格严格的比例缩写到石印药纸上”,可见复制报头是一件极其精密的工作,故以上这种不同不可能是由于印刷等偶然因素造成的。唯一的解释就是,在1949年2月26日这天,冀中《河北日报》换了报头。
虽然换了报头,但依然可以看出这两个报头是同一种风格,都出于毛泽东的手笔。为什么仅隔一天,报头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是毛泽东又重新给《河北日报》题写报头了吗?这个可能性基本没有。一是没有相关档案记载和当事人回忆,二是毛泽东不大可能在短短的两三个月后为冀中《河北日报》再次题写报头。在没有资料又不符合常理的情况下,基本可以排除这种可能。可能的解释,就是1948年底,毛泽东题写的《河北日报》报头不止一个。这个推测可以从当事人的回忆中得到印证,“1948年冬,毛主席在日理万机中欣然命笔题写报头,并派中共中央宣传部的同志送到北官庄。冀中导报社的同志拆开信封一看,毛主席一连题写的是几个‘河北日报’。人们欣喜若狂。这预示着人民的统一的新河北省的诞生,已为期不远。”同一个报头题写若干个,在毛泽东那里是常有的事情。如当年复制毛泽东题写报头的林浦回忆,1945年《冀中导报》复刊时,采用的是毛泽东在1942年题写的报头,“毛泽东同志在复周小舟同志的信中另纸横题了三个《冀中导报》供选用。”1964年毛泽东给《河北日报》题写的报头也是写了4份。
毛泽东题写数个题词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毛泽东标出自己倾向使用的某一个,如1964年题写四个报头这次就是“其中一个是画了‘〇’的,这显然是毛主席倾向用的一个”。再如毛泽东给清华题写校名也是如此,“1950年6月,毛泽东应张奚若教授转达清华师生员工的请求,为清华大学题写了校名,他一连写了6个,并谦逊地自荐‘右下草书似较好些’。”另一种情况是写了数个,但没有标出自己倾向哪个,由使用者自己挑选。如毛泽东1942年题写的“冀中导报”,题写了三个,林浦回忆,“经王亢之同志确定后由我复制”。
可以推断,1948年底毛泽东给冀中《河北日报》题写了几个报头,但毛泽东这次既没有画“〇”,也没有说明自己倾向于用哪一个。这样冀中《河北日报》才可能在2月26日更换报头。《河北日报》先后用过四个报头,即1949年1月1日,1949年2月26日,1949年8月1日,1965年1月1日。以往的研究在这个问题上一直是有所疏漏的。
为什么仅仅用了两个月零25天的报头在此时更换呢?这是十分反常的。但是一个反常的细节不仅不会使事情变得更加复杂,相反它通常是解决疑问的提示。这一天必定是发生了值得更换报头的事情,在这一时间段内,可能性最大的就是1949年2月26日这期冀中《河北日报》是在保定出版的第一期。一张报纸一般情况下在比较重要的时刻才更换报头。如1942年《冀中导报》请毛泽东题写报头就是因为在1942年初,冀中区党委决定各地委的报纸取消,集中力量办好区党委机关报《冀中导报》,为了这个集中办报,报社希望更换报头。再如1949年6月,冀中《河北日报》即将正式成为河北省委机关报,报社再次请毛泽东题写报头,8月1日冀中《河北日报》和《冀南日报》、《冀东日报》合并,正式成为河北省委机关报,启用这个报头。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判断:这次冀中《河北日报》搬迁至保定,标志着报纸从农村走向了城市,是值得庆祝的。由于两个月之前才使用毛泽东为冀中《河北日报》题写的报头,不可能再次请求题写,所以这次就在毛泽东1948年题写的几个报头里面又挑选了一个作为新的报头。
而2月26日这一期很有可能是冀中《河北日报》在保定出版的第一期。因为报纸既不大可能在饶阳就更换报头,也不大可能在保定出版了数期之后再更换报头,那样纪念价值就打折扣了。
第二批报社人员离开饶阳和到达保定的时间
2月26日又和第二批报社人员到达保定有什么关系呢?《<冀中导报>简史》一文提到,“等到保定能出版报纸时,饶阳北官庄即停止出报,社长朱子强率第二批干部全体进保定城”。当时担任报社秘书长的刘纪也回忆到,“当大家全部进入保定城,看到在保定出版的第一张冀中《河北日报》的时候,都感到非常高兴。”可见,第二批人员是在保定出版第一张冀中《河北日报》之前进入保定的。所以至迟在2月26日早上报纸出版时,报社全体人员已经到达保定。又因为留在饶阳的第二批人员需要和先期抵达保定的第一批人员无缝对接,才能保证冀中《河北日报》连续出版。所以2月25日的报纸必是在饶阳出版的,待这一期出版后,第二批人员才能出发到保定,所以第二批报社人员只能在2月25日出发。
报社印刷厂的魏进福、张连雨、甄春生、何祥训、王惠卿、刘书凯在合写的《印刷厂从河间到饶阳的日子里》一文中提到,“《冀中导报》结束了几年时间的流动转移,进驻保定。一天清晨,我们乘坐大车,从饶阳北官庄出发,一轮红日,正从东方升起,冀中大地到处光芒四射。”这是个重要线索,即他们是在日出的时候从饶阳出发的。但是该文没有提到他们是第一批人员还是第二批人员。从已有的线索来看,可以判断这是第二批。
首先,第一批出发时间是在“半夜”,而不是“日出的时候”,这在冯苏的回忆中已可以证实。
其次,为了“做到‘搬迁不停报’,从编辑部到工厂,需要分为两套人马”。而“第一批由编辑部主任杜敬和李梨、陆达、远千里、冯苏四位科长,先行进入保定做出报的准备工作”。所以第一批到达保定的主要是编辑人员,而印刷厂只能是第二批出发,不然报纸在饶阳就无法出版。所以这个“日出的时候”只能是第二批人员出发的时间,而且这个时间和上面的判断也是吻合的,即在2月25日早晨出版了在饶阳的最后一期冀中《河北日报》之后,第二批人员才可能出发到保定。
2月25日的饶阳地区日出时间约为7∶00,所以第二批报社人员是在2月25日早晨7∶00左右从饶阳出发的。又据第二批到达保定的董国贤回忆,“我是随最后一批人员,乘坐一辆人货两装的大卡车进入保定的......这天,崔昶同志找我谈话,提出把我由采访科调到通联科。”可知第二批人员是坐卡车进保定的,以卡车的正常速度算,到达保定的时间应该在2月26日的中午。通过上面材料我们也可看到,来到保定经过一系列的安置后,崔昶还找董国贤安排工作,说明到达保定的时间不会太晚。
通过上面的考证,我们大致可以还原冀中《河北日报》从饶阳到保定的过程:1949年2月16日,冀中区党委通知报社准备搬迁至保定,2月19日深夜,第一批报社人员在杜敬的带领下,乘坐大车从饶阳出发,大约于2月20日晚18:00—21∶00之间到达保定。随后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准备工作,大概到2月24,保定出报准备工作就绪。2月25日清晨7∶00左右,第二批报社人员在朱子强的带领下,于饶阳出版了最后一期报纸之后,乘坐卡车从饶阳出发,中午抵达保定,随即准备明日的报纸出版。2月26日,顺利出版了在保定的第一期冀中《河北日报》。
(作者系中央党校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