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前儿童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2016-12-06梁梦君
梁梦君
(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河南 新乡 453000)
浅谈学前儿童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梁梦君
(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河南 新乡 453000)
有一句话说的好,“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幼儿期是人一生中的敏感期,也是学习做人的奠基期。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习惯,因此我们应抓住幼儿养成教育的关键期,培养幼儿良好的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使幼儿终生受益。与此同时,幼儿教育又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其中德育教育又是重要的一部分,幼儿的德育将影响到整个德育工程的质量。幼儿的道德教育无论是对幼儿自身还是整个教育事业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幼儿;道德教育;学前教育
1 学前儿童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 不合理科学地使用奖励和惩罚
对于幼儿,奖励甚至教师一句普通的口头表扬都具有“正强化”作用,可以强化他们的良好行为;惩罚则具有“负强化”作用,可以抑制或减少他们的不良行为。这一扬一抑,相辅相成,如果运用得法,则可以有效地引导幼儿向教师所希望的方向发展。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教师滥用奖励与惩罚,导致结果与愿望背道而驰。
1.2 教师不能给幼儿以好的榜样示范
榜样示范是幼儿园德育中非常有效的一种方法。幼儿由于认知的限制,缺乏一定的判断能力,在幼儿园里幼儿常常是以教师的言行为作为示范榜样,在模仿过程中获得一定的价值观念。利用榜样进行德育,可以把抽象的道德认识具体化、形象化,使幼儿易于接受。但在实际工作中,有的教师常给孩子树立反面的或不好的榜样。
1.3 德育过程中缺乏自觉的方法意识和辩证意识
德育所存在的根本问题是:幼儿教师缺乏自觉的方法意识和辩证意识。上述三方面问题都是由这一根本原因引发的。比如,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常常只考虑了德育目标或德育内容,而对完成这一任务的“德育方法”却缺少自觉的、有意识的、理性层面的思考,结果使德育的方法单一,过程粗糙,从而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4 家园合作意识淡薄
家长过度偏重于幼儿在园的智育发展和技能的提高、只在乎短期成效的获得,忽略了幼儿个体的长期发展和幼儿教育的系统性,这不仅左右幼儿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教育目标的制定实施,更制约了幼儿可持续性的健康发展;而有些教师又缺乏一定的沟通交流能力,致使幼儿德育家园合作程度不够,影响了德育的效果和进程。幼儿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是漫长的,幼儿园、家庭和社会教育需协调一致。家庭环境、父母的教育方式及一言一行等深深影响着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
2 学前儿童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德育即道德教育。道德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人们共同生活的行为准则的总和,也是评价人们行为的标准。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再现为道德品质,德育实质上就是社会道德个体化的过程。幼儿德育是道德教育的起始阶段,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对幼儿实施的品德教育。
从强调幼儿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方面讲,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因此,幼儿德育就是人完整道德教育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幼儿时期是一个很特殊的时期,这一点从心理研究上即可证明,对道德教育来说,这也是个很重要的时期。美德出良才,品德决定一个人成才的方向。学前儿童时期正是一个人的个性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采取有效的方式和途径对孩子进行道德启蒙教育极为必要。这个时期的儿童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无论是接受能力还是模仿能力都非常强,也较容易接受外界的影响,因为此时“儿童的头脑尚未发展成熟,没有定型而又幼稚无知,不管接触什么都会留下深刻印象”,并且“一切事物的本性都是娇弱的时候容易屈服,容易形成,但长硬后就不容易改变了”。
新时期德育应该包含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即学会做人,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学会劳动,具有动手操作和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以及认识社会问题的能力;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适应社会;具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意识。帮助学生主动关注自我、关注他人、关注现实社会以及自然、环境和人类未来,从而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有神圣尊严、有丰富情感,更有不可遏止的创造力量的人。而针对天真烂漫的孩子,德育启蒙不能是枯燥无味的说教,也不能是简单的走形式,更不能严厉的制止孩子不能这样或不能那样。
3 如何进行幼儿的道德教育
3.1 家园联动,经验共享
由于幼儿园、家庭密切联系,使原来的家庭配合幼儿园教育变成为家园同步教育、共同教育。这不但对幼儿的德育发展水平有明显的提高,而且对改变家长的教育方式也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孩子与家长在共同的生活中,互相学习;家长与教师在互相沟通中,同步教育孩子。但对于家长来说,他们毕竟不是专业的教育者,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有着一定的难度,因此,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窗、组织相关的专题讲座,向家长宣传幼儿早期德育的重要性,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3.2 注重幼儿的主体地位
外因主要通过内因即幼儿的真实感知、领悟或信服才能起作用,忽视幼儿地位与作用不仅容易使幼儿产生逆反心理,而且会使德育处于一种被动、消极、片面状态,从而极大地降低道德教育的效果,对幼儿进行道德启蒙教育,要适应幼儿的年龄特点,满足幼儿发展需要,塑造和建构幼儿的道德主体。幼儿道德学习是在成人的指导下的自主行为,离开了幼儿的自主性,任何道德教育活动都难以对幼儿产生有效的影响。
3.3 合理开发德育内容
以幼儿道德发展为价值取向,从落实教育目标实际出发,因园制宜,进行研究编制,即关注专门性的道德主题教育活动,又关注渗透在幼儿一日活动、节日活动、社会活动中的道德特色教育活动内容的创编。
3.4 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
教材明确指出:“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我充分利用各种教育教学手段,不失时机的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比如通过书中、故事中的人物行为来帮助他们分清道德标准去认识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及生活中的事情。
总之,幼儿德育教师要把握好各种教育资源,从情感入手,以幼儿为中心,创设各种德育环境,通过一点一滴的身教言行,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情感和良好的道德萌芽,在此基础上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进行德育养成教育,最终使幼儿健康成长。
[1] 刘国永.德性涌现与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 张鸿燕.香港与内地学校道德教育之比较[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3] 朱文娟.幼儿德育教育的实施技巧[M].中国土族:2008年夏季号.63页.
G610
A
1672-5832(2016)04-025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