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梵高油画语言
2016-12-06程呈
程 呈
(贵州师范大学 贵州 贵阳 550000)
浅析梵高油画语言
程 呈
(贵州师范大学 贵州 贵阳 550000)
文森特·威廉·梵高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是后印象主义的先驱,他成熟时期的作品色彩干净明亮,对比强烈,笔触有力而清晰,并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和表现主义。梵高出生在一个荷兰的牧师家庭,他以自己独特的画风,特有的笔触以及明亮的颜色,成为后世人们不断学习和研究的对象,他的作品多是自然写生,题材多与乡村有关,在用色上明亮大胆,典型的梵高蓝和黄色,在作品中反复出现使用,而笔触更是坚挺有力,仿佛一切都是旋转翻腾着的漩涡,给人无与伦比冲击力和吸引力,仿佛画中画旋转的笔触像一个个漩涡吸引着我。
梵高;油画;题材;色彩;笔触
1 乡村风情的题材
梵高的作品,多是室外写生的乡村题材,这与的他出身和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由于没有钱来请模特和买静物,所以画的都是身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事物,他也有一些人物的半身像和头像写生和一少部分静物。而最有特色的就是梵高比较早的开始绘画夜间的景色。早期的他多是临摹,在题材上没有什么特定风格,直到接触日本浮世绘和一些具有东方色彩的作品,和结实埃米尔、西涅克、高更等人后,便转向室外阳光下的写生,在题材和风格上也有了自己的印记。
人们所熟知的梵高一般是从了解他的《向日葵》和《星夜》两幅作品开始的,这其实也是他乡村静物题材和风景题材的代表,“他对他眼中的文明人——农民怀有深厚的感情,并把自己看做农民的画家,他还热衷于野外写生,他喜欢平民的一切:向日葵、麦田,甚至还有那鸢尾花、豌豆花、丝柏和橄榄树等。”这与他的生平经历有关,因为现在梵高的存世作品多创作于阿尔时期和圣雷米时期,这两个时段他是在法国南部的小镇阿尔和距阿尔25公里的圣雷米,这里远离都市的喧嚣,乡村的平静安详让梵高可以静下心来欣赏这一切。在阿尔,这里阳光明媚风景秀丽,梵高很快喜欢上了这里,他开始进入了疯狂的创作时期,由于受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的影响,他更加直观的追求阳光下的自然景物。就如景雪竹所说“在梵高的绘画中,自然意象也是出现较多的部分,日出、日落、闪电、雷鸣、星夜、乡村、土地、花园等都是其重要的创作对象。”其中比较典型的乡村风情《麦田与柏树》在题材上延续乡村风景,圣雷米阳光明媚,村子周围大片金黄的麦田与翠绿的柏树交相辉映,柏树蜿蜒向上即平衡了画面又为整幅画增添了张力和延伸感,远处的山和天交为一体,大幅空间留给天空,旋转的笔触与天空云彩完美的结合,给人无限的空间感和想象力,把乡村常见的美景表现的唯美生动而又澎湃。
2 清澈明亮的色彩
梵高作品中的色彩分界线就是在他接触日本浮世绘艺术之后,在这之前的色彩没有太多的颜色倾向和色彩情感,在大量临摹浮世绘作品之后,他的调色板渐渐明亮起来,作品中开始大量使用蓝色,绿色和黄色。他的画作给人如阳光透过彩绘玻璃般的绚烂感觉,连奥利埃也评价说,“梵高的绘画所用的外部材料与他的创作性特质完全一致,他所有的作品都表现出刚劲、粗野、激烈的特点,他的色彩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光辉。”
他的色彩情感还受到后印象派的影响,追求阳光下景物的直观感受,并融入个人情感。他赋予颜色鲜活的生命,用同样的色彩倾注不同的情感就能抒写出不同的篇章。如他画的《阿尔勒城朗格卢瓦桥与洗衣夫》(图1.2)和《星夜》(图1.3)天空中都用了相同的蓝色,《阿尔勒城朗格卢瓦桥与洗衣夫》中的蓝色给人平静安详深远的感觉,而《星夜》中的蓝色却给人旋转翻腾的力量感。《阿尔勒城朗格卢瓦桥与洗衣夫》整幅画都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桥、水面和天空使用了典型的梵高蓝和黄,水面清澈透明,蓝蓝的天空给人深邃和长远的感觉,暗黄色的桥穿插其中使得画面更加稳定,这时的色彩已经有了自己独有的情感。
在色彩上他还提出了“色彩联想”的问题,在阿尔创作自己的卧室时,他“以极简的色调赋予物品以华丽的风格,色彩起了很大的作用,使人联想到休息或睡眠”梵高的画作,用鲜艳的颜色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在强调光色的同时并没有失去实物本身的物象,还被赋予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和特有见解“比如利用两种颜色的互补与衬托;利用色调的深浅变化来表现一对情人之间的爱情;通过幽静背景烘托的浅淡色彩来表现思索的表情;通过星星来表现希翼;用夕阳下的霞光来表现人的热情。”不同的物象被赋予了不同的情感,给人更加直观的情感表达。
3 旋转律动的笔触
梵高的笔触,也是梵高绘画中的标志性符号,笔触清晰短小而有力,给人强有力的视觉冲击,现在流传下来的绝大多数作品中都有体现,他的代表作品《星夜》(图1.3)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安静的村庄沉睡在大山的怀抱中,他用比较平静短小的笔触来塑造村庄,而这些面积仅仅占到的画面的三分之一,高耸的教堂被夸张变形,颜色又刻意加重显得更加的神秘莫测而又庄严,村庄就这样静静的在教堂的庇护下,而明亮的夜空,翻滚着的笔触仿佛隐藏着巨大的能量,这也是画面所突出的重点,笔触时而缓慢时而急促,笔触时而长时而短,深蓝色与亮黄色,白与黑的对比与运用,赋予了夜空无穷的想象,安静祥和与澎湃汹涌在笔触的不断变化下表现的淋漓尽致,产生的巨大碰撞给人无限的激情,梵高也因此开辟了崭新的绘画道路。
短促个性而又有力的笔触,在有序密集的排列下,像一个个无形的漩涡吸引着人的目光,有的平静安详有的神秘不安,但都清晰的透漏出作者内心当时特有的情感。法国艺术批评家奥里埃在欣赏梵高的绘画后说:“他是一位有影响力的艺术家,是非常优秀的,他有一双像巨人的手,具有像神经质女人般的敏感,有双明察秋毫能洞察一切的眼睛,他是如此的特别如此的孤独置身在她的艺术中。”
[1] 项晓乐,徐海涛,梁良.梵高绘画艺术特色[N].集宁师范学报,2008-04:30.
[2] 景雪竹.梵高绘画中的自然意象及其象征意义[J].文化艺术研究,2010-09:108.
[3] 牟川.梵高夜景油画的表现[N].延安技术学院学报,2014-03:109.
[4] 欧文·斯通.渴望生活[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7:395.
[5] 梵高艺术基金会编.梵高——艺术与生活[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5:77.
程呈(1992.10-),男,在读硕士研究生,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
j23
A
1672-5832(2016)04-02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