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子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当代相遇

2016-12-06史超群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6期
关键词:老子万物文明

史超群

(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 咸阳 712000)

老子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当代相遇

史超群

(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 咸阳 712000)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了关注的焦点,越来越多的人将视线转移到了中国传统的道家文化上,希望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本文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分别是:老子生态思想的内容、生态文明建设和老子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发。文章中还存在许多的不足,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老子思想;生态文明建设;借鉴价值

生态环境是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如何解决生态环境与发展的关系问题,成为了全人类需要共同面对的难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学派提供了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范例,尤其是老子的生态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深刻的借鉴价值,他的生态观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哲学理论基础和支撑。

1 老子生态思想的内容

鲁迅先生曾说过“中国文化之根在于道教”,同样英国的科学家李约瑟也说过“道家是中国文明的根,如果没有道家,中国的科学和文明早就腐烂掉了”,可见道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地深远影响。作为道家学派的开创者老子,是中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的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中包含了比较丰富的生态观思想。“道法自然”、“知足知止、“无为而治”、“返璞归真”、“天人合一”的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仍然具有积极地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

1.1 “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老子生态思想的核心,为我们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帮助。老子把“自然”放在思想的第一位,强调人是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的生活和劳动是离不开自然的。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①他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道”产生,万物都是平等的、“自然而然”的状态,这是老子以物质为前提的自然生态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②,人应该按照地的法则生存,地按照天的法则繁衍变化,天依据道的法则运行,道的法则就是自然而然。“道”是指万物按照其自身规律运动变化,按照自然发展的规律,使万物处于平等自由的状态,这样才能使万物达到平衡和谐。

“道法自然”也就是遵循“自然而然”的状态,顺应自然,效法自然,不把人的主观意愿强加给自然。“道”生万物,人也属于自然系统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是自然世界的主人。如果人类想和自然处理好关系,就必须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在不破坏客观规律和自然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在老子看来遵循大自然的生态规律就是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

1.2 “知足”“知止”

老子认为引起生态环境破坏、失衡的主要原因在于人类的不知足、不知止,过度消耗和浪费自然资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③,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尤其是对待自然资源时,要知道满足和节制就不会受到大自然对人类的威胁和警告,要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这样人类才能和大自然和睦相处,人才能长久地生活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

人类在利用自然自然资源时,必须遵循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发展规律,必须防止过度开发和利用。知“知足”才不会破坏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招来自然界的报复,达到“不辱”。懂“知止”人类才会约束自己的行为,做到适可而止,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树立长远发展的眼光,达到“不殆”。人类在开发自然资源的时候不仅要懂得遵循“道”的客观规律,而且还要坚持适度原则,这样才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3 “无为而治”

老子的“无为而治”不单单是政治学上的治国之道,也是他揭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法。“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顺应一切自然规律的行为方式,人类按照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所采取的适应行为,主张遵循事物的内在规律,依据客观实际条件采取的适宜行动。“道常无为,而无不为”④,只要我们顺应自然规律办事,看似什么也没有做,但一定会达到“返璞归真”的结果。“无为而治”是老子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方法,人类在自然面前要想有作为,就必须顺应自然发展的方向,不妄加揣测自然规律,不要任意改变万物存在的自然常态,这样才是维护自然生态环境平衡的方法,我们才能在自然这个大系统中游刃有余、左右逢源。

1.4 “天人合一”

老子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最高境界。“天”是指“自然之天”,“人”就是指人类自己,“天人合一”就是指人类与大自然相互统一、相互融合的和谐状态。“天”与“人”是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也就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人为一”。人类是自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无法离开自然独立存在,自然失去人类也就缺乏了生机,要想达到这种和谐之美,就要认识和把握自然的本性和运行规律。“天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融合,作为认识的主体要遵循天地之道,要热爱自然也要虚心向自然学习,体会自然之美,体会融入自然的乐趣。

2 生态文明建设

2.1 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地提出

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之一、作为一项战略任务确定下来,提出要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推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在十八大将“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写进报告中;十八届三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体系制度”;2015年5月5日,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环境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美丽中国”纳入到了“十三五”的规划之中。

2.2 老子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从老子生态观哲学的现实意义上分析,世界万物的产生、发展、消亡,都遵循着客观规律,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人类不应该干预和违背自然环境,不然就会受到自然界的严酷惩罚。应该摆脱“人类中心主义”的狭隘思维方式,把自然界看作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整体系统,运用“天人合一”的思维方法来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类作为生物链的一端,不应该打破现存的平衡状态,应该平等地对待所有的生命形式,保护动植物的生命,其实也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我们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在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的今天给我们带来了方便的生活,同时在开发过程中由于人类的不加节制从而导致了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壤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以及极端的天气状况等等,使人类生存发展遇到了极大的挑战。人类再想应对办法的同时也要反思自己的任意妄为,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应该重新回到理性发展的道路上。

人类的智慧是相同相容的,老子的生态思想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在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的今天,我们必须地坚持“三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毫不动摇地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认识和行动上应该高度自觉,既要继承和发扬人类历史上生态文明的思想成果,又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理论创新。《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上指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发展现代化建设布局。”这一论断为我们建设美丽中国,全面深化改革,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思路。这一思想也是老子生态思想在当代的应用,顺应了自然发展的要求,是当代中国人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智慧结晶。因此,继承和弘扬老子崇尚节俭的生活方式十分重要,在一定程度上说,正是人类的不“知足”、不“知止”,对自然资源的不限度开发,对自然规律的熟视无睹,造成了环境的恶化。

3 老子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借鉴价值

3.1 科学的自然观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⑤,“道”是居于人、地、天之上的,人类必须以自然界的客观性为前提,才能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人类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应该以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为前提,这有助于我们摆脱“人类中心主义”错误观念的影响。老子思想启发我们做事情必须按照事物的客观规律,人类不应该随意改变自然规律。“道法自然”是维护生态平衡的关键,也是处理好人与生态环境的重要前提条件。当代社会中出现的环境破坏和资源过渡开发的现象,其实质就是人们缺乏科学的自然观,不能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相互协调、相互统一的自然观,有利于人与自然的相互融合,达到“天人合一”的“美丽中国”。

3.2 绿色的消费观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⑥,老子说:“他有三个宝贝,持守而保全着。第一种叫做慈爱,第二种叫做俭啬,第三种叫做不敢居于天下的前面”,老子反对浪费,提倡适度消费,他提倡的这种节俭生活方式有利于生态系统的运行,提倡简单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人类如果以基本的需求为度,戒奢戒侈,做到绿色、节俭、循环,就是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减少碳排放,保护生态平衡。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适度消费,保护生活环境,实现绿色消费,进行绿色的生活方式,减少对资源的过渡开发与利用,是有效改善生态环境的根本途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必须坚持绿色、健康的消费观,不浪费资源,做到物尽其用。

3.3 可持续的发展观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⑦,老子认为:“生长万物却不据为己有,兴作万物却不自恃己能,长养万物却不为主宰,这就是最深的德。”老子的生态思想启示我们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更不要忘记保护和发展自然,这是我们当代人的责任和义务。这对于我们建立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可持续发展思想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是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深刻反思,是符合人类发展进程的科学思想,更是通过时间和实践检验过的正确道路,坚持可持续发展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人类寻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经之路。可持续发展观作为一种经济、生态、社会发展模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这是新世纪的主题和人类全新文明的象征。

老子的生态智慧对建设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理想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具有重大的启迪和教育作用。我们应该认真领悟老子思想,重新解读老子的生态思想,为解决当今时代的生态环境危机,开拓新的思路和方向,从而赋予老子生态思想新的时代价值。

注释:

① (魏)王弼注 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8,第117页。

② 同上,第64页。

③ 同上,第122页。

④ 同上,第90页。

⑤ 同上,第117页。

⑥ 同上,第170页。

⑦ 同上,第137页。

[1] (魏)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4

[2] 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2014

[3] 刘笑敢:老子古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4]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5] 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重大问题的决定》[R].北京:新华网,2013年11月15日

[6]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十八大报告)[R].北京:新华网,2012年11月8日

[7] 乔清举:生态文明与中国哲学[N].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7月1日

[8] 陈姗姗,王星明:《老子思想与生态文化的当代契合》[J].吉林: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

[9] 李静:《论道家生态思想的当代价值》[J].广西:广西社会主义主义学院学报,2014(12)

[10] 王连华:《老子思想与生态环境》[J].北京: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八辑(下),2012(09)

该文章是西藏民族大学2015级研究生高水平班科研项目“老子思想与西藏生态文明建设”(项目编号:YG—20151406)的阶段性成果。

史超群(1990-),女,河北沧州人,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级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B223

A

1672-5832(2016)04-0177-02

猜你喜欢

老子万物文明
万物皆可折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万物生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假如万物会说话,绝对会把你萌化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智者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