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转型过程中的和谐主题搜索与应对

2016-12-06夏言言王光良

长江丛刊 2016年14期
关键词:高校转型应对

夏言言 王光良



地方高校转型过程中的和谐主题搜索与应对

夏言言王光良

【摘 要】地方高校转型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又一重大举措,高校在转型阶段面临众多不确定因素,应用和谐管理理论分析高校转型过程中的和谐主题并提出优化对策,对高校成功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转型 和谐主题 应对

2015年10月21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确立了引导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变的政策依据。新的政策在推行之初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各种未知的考验,高校在转型过程中势将面临重大调整,分析高校转型过程中的内外部环境变化,预测可能出现的主要问题,对高校成功转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和谐管理理论的提出及其与高校管理的契合

1987年,西安交通大学的席酉民教授在《和谐理论与战略研究》一文中首次提出“和谐管理”的概念。和谐管理理论兼有中国传统“以和为贵”、“天人合一”、“人和”等道德思想与西方近现代管理思想,意在探索一套基于问题解决的管理思想[1]。

和谐管理理论提出的实践环境就是组织的高度不确定性。一套完整的和谐管理理论体系包括和谐主题、“和”、“协”、“和则”、“协则”、和谐耦合等概念,和谐主题是指“组织在特定的发展情境下,通过外界环境与自身状态进行信息加工、过滤、判断和选择,从而提炼出来的有关组织在一定时期内的工作重心或中心工作议题”[2],它是和谐管理理论的核心;“和”意指人及人群的观念、行为在组织中合意地嵌入,“协”意指组织中物要素的合理投入[3]。和谐管理的运作机理就是“问题导向”基础上的“优化设计”与“人的能动作用”的双规则的互动耦合[4]。

高校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组织形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其特有的富有人文气息的组织特点与“和谐管理”的理念高度契合,探索和谐管理理论在高校组织管理中的运用,对于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意义重大。

二、地方高校转型的不确定性分析

组织环境不确定性来源主要包括组织环境的变化性、复杂性以及难以预测性[4]。变化性是指组织为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而不得不对其内部结构及运作方式等作出的调整。复杂性是指组织由于机构庞大、利益关系多元而导致的一种事务繁多的状态。难以预测性是指在现有的人力、财力、物力基础上组织对其未来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及组织形式的不确定状态。

(一)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大学是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5],其外部环境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其他社会机构等,高校的改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推进高校顺利转型,要求政府相关部门要转变旧的管理方式,调整政策支持力度,以适应高校转型的新需求。企业在高校转型过程中起着合作帮扶作用,部分地方高校转型使得企业不得不重新权衡利益关系,思考和规划与地方高校的合作密度和方式。受部分高校转型影响,以前与高校合作密切的社会机构今后可能联系不再紧密,这些社会机构也就不得不调整合作交流对象,或者改变内部机制以适应高校的发展变化。

高校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外部利益相关者众多,包括政府部门、企业、以及其他社会组织成员等。二是外部交往方式多样,与政府之间的交往方式包括政策依靠、政治参与、智库服务、项目挂靠等;与企业之间的交往方式包括实践基地建设、智力服务、项目合作、捐资办学等;与社区的交往方式包括发展教育、文化交流、咨询顾问等。三是与外部交流内容复杂,包括经费使用、人事管理、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学术活动及成果等内容。

高校转型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然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市场变幻莫测使高校外部环境不可预测性加剧,导致转型阶段不规律现象频发。高校外部环境的不可预测性主要体现在对国际社会科技进步趋势不能较全面把握,不能很好地预测国际社会科技创新的轨迹;随着经济市场的国际化,我国经济不稳定因素日增,使得高校难以预测下一步经济走向和市场需求。

(二)内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地方高校转型就是让一部分高校转变以前千篇一律的办学模式,对这些高校而言,转型不会是表面的小修小补,而是要在很大程度上调整现有教学模式、内容、人才培养方式等,使现有的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能更倾向学校特色学科的教学需要。

高校内部是一个庞大的组织体系,就组织机构来看,包括行政和教学两套体系;就组织人员来看,行政部门和教学系统各配备了相当数量的工作人员;就工作内容来看,行政系统包括了校务管理、教师人事管理、档案管理、学生事务管理、基础设施管理等工作,教学系统包括了专业发展、课程设计、科研管理等工作。高校内部两大体系在日常工作中还会出现交叉,构成了复杂的内部体系。

高校内部难以预测性主要体现在知识工作者工作的难以预测性。首先,部分知识工作者的工作方式是隐性的,无法通过有形的指标测量其工作量;其次,知识工作者的工作产出收效时限可能很长,短时间内难以有效预测其成效。知识工作者具有无限的潜能和创新力,其工作总是能够突破常规,难以预测。

综上所述,地方高校转型同时具有巨大的内外部不确定性,而和谐主题的搜索就是要提前预测高校转型过程中可能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风险,为物质方面的“优化设计”及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提供依据,最终实现地方高校转型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的消解。

三、地方高校转型过程中的和谐主题探索

(一)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构矛盾

转型的地方本科院校将要面临两大教学使命的挑战,一方面,作为在本科层次办学的高校,转型院校不能完全偏离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作为办职业教育的本科院校,转型高校还要权衡职业技能教育在学校今后发展中所应占的比重。在短期内,要均衡高校内部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构将是转型高校面临的一大难题,如果过于保守,在教学重点上不敢大作调整,则可能使转型失去应有的意义;如果过于冒进,甚至一步完全过渡到职业技能教育,则会掩盖转型高校的本科层次办学优势。

(二)教育水平面临突破的考验

地方高校是为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育人才的,然而,办学水平不高、千校一面仍然是我国许多地方本科院校的一大问题,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许多地方高校专业门类混杂,重复性建设问题严重,教育资源严重浪费,现有的办学环境不能满足新时期高素质人才教育培养的需求。转型高校在办学层次上仍属于本科院校,这就要求其在办学水平上应该力求区别于其他层次的职业院校,办出更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过程势必产生较大的物力和人力的投入,如何抓住转型这一良好的契机,合理利用教育资源突破原有的办学水平是转型高校面临的重大考验。

(三)外部合作关系面临更大的挑战

转型高校在外部合作关系上主要将面对三个方面的挑战,一是与未转型本科院校的合作挑战,转型之后,转型高校的发展重心发生偏移,这意味着与其他本科院校的合作内容和形式将面临局部或者大范围的调整;二是与其他职业教育院校的合作挑战,转型高校在向应用型高校转变的过程中必然要重新整合与其他职业院校的合作关系,以借鉴职业院校在办职业教育方面的经验;三是与地方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挑战,转型后的地方高校也将继续承接服务地方的使命,如何建立与地方企事业单位之间更直接、更灵活有效的合作关系,是转型高校必须考虑应对的重要挑战。

四、地方高校转型过程中的和谐问题应对

(一)清晰定位发展使命

我国地方高校扎根于地方,服务于地方,其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一致的[6]。转型高校要在这一使命的驱动下清晰定位发展方向,将应用型人才教育与普通教育摆在同样重要的位置,在办好通识教育、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学校的特色专业教育,以培养社会和地方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为目标,合理利用学校资源,调整学校专业结构,对那些增长势头较好、竞争力较强的专业要增加投入,积极打造一流学科;对那些自身建设不够完善但社会需求高的专业要给在资源投入方面有所倾斜,稳步探索这些专业突破发展的途径,培养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优势专业;对于应用性较差、竞争力不足的专业,要选择性地进行裁撤合并,整合现有资源,保证每一份教育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二)大力发展创新教育,拔高职业教育

发展职业教育是新时期高等教育不可回避的趋势,转型后的地方本科院校应该发挥其本科层次的办学优势,在职业教育中起到拔高作用,这就要求转型高校从办学理念、师资水平、教学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区别于一般职业教育院校,以职业教育为主体,创新教育为依托,注重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是要注重人才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励志服务社会、实现人才强国的决心,以及勇于探索、追求突破的创新毅力。二是要注重人才创新知识与创新技能的培养,创新需要知识的积累,需要熟练技能的掌握,转型高校要立足创新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设计创新培养方案,包括创新课程设置、创新教材及仪器设备配备、创新活动安排等一系列丰富学生创新知识和创新技能的培养计划。三是要注重人才创新素质的培养,加强诚信守法教育,教育学生尊重他人创新成果,不弄虚作假,通过自身努力取得创新成果。

(三)加强交流融通,建立新型外部合作关系

转型高校要办高水平的职业教育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的融通,一是与同层次及更高水平本科院校的融通,继续加强与同层次及更高水平的本科院校在科研方面的交流,争取高水平本科院校的理论指导、技术支持及资源扶助,能够优化内部科研条件,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科研氛围。二是与其他职业院校的融通,我国职业院校数量多,其中不乏办学水平较高的品牌职业院校,这些院校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方面经验较充足,与市场沟通的渠道较广泛,转型院校只有立足已有经验才能实现更高水平的创新。三是与市场的融通,转型高校要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培育基于市场需求的科研项目,让学生在变化的需求中提高创新能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不断创新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1]席酉民,尚玉钒.和谐管理思想与当代和谐管理理论[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1,21(3):24.

[2]王琦,席酉民,尚玉钒.和谐管理理论核心:和谐主题的诠释[J].管理评论,2003,15(9):25.

[3]席酉民,韩巍,尚玉钒.面向复杂性: 和谐管理理论的概念、原则及框架[J].管理科学学报,2003,6(4):3.

[4]席酉民,肖宏文,王洪涛.和谐管理理论的提出及其原理的新发展[J].管理学报,2005,2(1):23~24.

[5]李峻,刘艳春.大学治理中的社会参与机制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15(6):29.

[6]汪明义.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4(8):9.

作者简介:夏言言(1988-),女,湖北随州人,硕士,青岛大学,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王光良(1989-),男,山东青岛人,硕士,青岛大学,研究方向:行政政策。

猜你喜欢

高校转型应对
高校转型背景下的跨文化应用型人才培养
营改增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应对策略分析
石油企业建设学习型党支部的实践与思考应用
转型背景下应用型高校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途径及机制研究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问题及应对
民办高校大学英语师资队伍优化改革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