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中国精神教育研究
2016-12-06李淑敏
李淑敏 徐 帆
(山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31)
浅谈大学生中国精神教育研究
李淑敏 徐 帆
(山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31)
中国精神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精神动力。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加强培养他们的中国精神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以中国精神为理论依据,将其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道德理论教育体系中,有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意识。
大学生;中国精神
培育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是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大学生是中国精神的践行者倡导者,因此高校必须重视中国精神的培育工作,将大学生培育为全面均衡发展的有为青年。
1 大学生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
教育部发布的2015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结果表明,“高校学生高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应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传播者和践行者等理念的认同度在90%以上。”学生思想上主流持续积极、健康、向上,但也存在着众多不可忽视的问题,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存在以下三个突出问题:
1.1 认知度不够深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贵在知行统一,知是前提。只有做到了“知”,内心认同才能自觉践行。目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还不够广泛,整体上文史类好于理工类。有研究表明,“认知渠道数量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对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度有显著作用。”我们应拓深认识渠道,注重立体式、生动化宣传教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处不有;认知还不够深刻,很多学生只能在某一部分或某种程度上实现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在培育中,我们应接好地气,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用小故事阐发大道理,让学生听得懂、记得住、感觉好,拒绝抽象化宣传倾向。
1.2 认同度不够强
认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终极转化的重要环节。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了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固有根本,本身有着高度的认同。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做好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接,把核心价值观传承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文化底蕴充分展示出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时代的精神,时代的价值理念,反映了当代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成果。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做好与时代发展的吻合,把核心价值观固有的时代特色展示出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们道德需要和合理诉求的反映。大学生作为人们的一部分,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也有自己特殊的正当需求。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做好与学生利益关切的融合,解决好大学生的合理诉求,强化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内驱力。
1.3 理论和实践相脱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为自觉行动,是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终极意义和最终诉求。古人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我们要加强学校道德教育,改善社会道德环境,形成崇德尚德的浓厚氛围,让德行的阳光更加高扬、让恶意的行为受到惩罚、让高尚真正成为高尚者的通行证,真正把其当作固本工程来做,形成长效机制,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践行由偶然到习惯到必然的转变;要强化领导干部责任担当,增强使命意识,坚决不做道德看客,通过自身有形、无形,有意、无意的道德行为表率,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践行,逐步实现践行核心价值观由自在到自为的转变。
2 高校加强中国精神教育的现实意义
促进大学生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文化已经成为影响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国文化建设活动将决定我国社会如何发展,其主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目前,促进高校大学生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对于国家精神力量的提升、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不断建设至关重要。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就是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要解决的问题是我国当前社会应具备怎样的精神风貌和精神状态。各大高校文化建设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让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凝聚力量得到充分发挥,把中国精神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去,使高校大学生有一个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3 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主要途径
3.1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中国精神能够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它是我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整个民族道德素质的重要思想源泉。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应丰富多样,应将中国精神融入活动中。可利用大学生社团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以及自我教育作用,将学生感兴趣的社会问题融入校园文化活动。
3.2 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实施中国精神的广泛传播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包括网络、手机、电视、广播以及报纸在内的一切大众传媒,加强对大学生的中国精神教育实践活动。积极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民族制度、民族政策等,让大学生更进一步了解我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了解我国的民族制度和民族政策。积极宣传时代先进人物和英雄人物事迹,让大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各民族同胞为了新中国的统一而做出的巨大贡献;积极宣传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让大学生更进一步了解中国精神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3.3 采取必要的社会实践内容。弘扬实践精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不仅包括课堂教学,还应包含社会实践活动。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对提高高校大学生的中国精神理念至关重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应结合实际情况,安排适合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参加这类活动的热情。可以通过在校园举办中国精神讲座、爱国主义辩论、排演红色主义话剧等等活动,向高校大学生传播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1] 宋妍,加强大学生中国精神教育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07)
[2] 朝凤霞,弘扬和培育大学生中国精神教育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5
G647.38
A
1672-5832(2016)04-00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