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式清明祭扫:与时俱进or有悖传统?
2016-12-05纪勇
纪勇
清明节扫墓,是寄托对逝者的哀思,也是对生者的一次精神洗礼。但随着人口流动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人身处异乡,假期短、路费贵、交通拥堵……让清明返乡扫墓成了一种尴尬的负担。于是,代客扫墓、网上祭祀等新式清明祭扫方式,成了部分人的选择。
对于新式祭扫方式,人们褒贬不一。有人将其视为另类,认为它将祭扫变得形式化,不但失去了意义,更是亲情流失的体现,有悖传统;有人则认为,只要在内心表达对逝去亲人的哀思即可,不应再拘泥于亲自扫墓的形式,自己无法亲往,找人代为打理好过墓前空荡寂寥,新式祭扫可谓与时俱进。
作为高中生,你对新式清明祭扫有什么样的看法?请将你的观点写成文章与大家分享。
正方
亲情、祖恩自在人心
文/纪博严
自从国家把清明节定为法定假期,此后又规定在此假期期间高速公路实行免费通行以来,传统的祭扫文化愈发能发挥出滋养或培育人们的亲情观念和感恩意识的重要作用,民族文化精华之旗唤醒着人们内心的精神追求。我深为此叫好!但就在此时,我看到一则新闻:今年清明节期间,沪宁高速常州段发生特大车祸,56辆车连环相撞,多人死伤。在哀悼死难者的时候,我想,在继承传统精神的同时,我们是否可以适应社会发展形势,对清明习俗做一些适当的改革?
近传,有人倡导网上祭奠以传达哀思与感恩之情,有人请托有关公司或其他人代为扫墓祭祖。窃以为,这些方式很好,值得提倡。
首先,清明祭祖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其意义主要在于缅怀祖先、感念祖恩,培育人的感恩意识和亲情观念。传承孝道,这是人之为人的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之一。至于祭扫的时间,那是人们约定俗成、相袭而来的,不是必须在那一天扫墓,在此前后,甚至有时间的时候经常去看看,或者说在外地的人“一回家就看看”,都未尝不可。而在网上祭奠,便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经常怀念祖辈、感念祖恩。如果因为时间太紧,特别是一些特殊行业的工作者在这个时间不能回家祭祖,请人代为扫墓,也未为不可。况且,实行新式安葬以来,很多逝者并无坟墓,有的祭扫者也只能到公墓去参加一下祭拜仪式。其实,祭扫者的心在、意在、真情在,这才是主要的,未必一定要人亲自到场。
其次,面对我国人口众多的特殊现实,运用高速公路实行免费的特殊政策倡导传统文化,也值得商榷。尤其清明期间,高速公路实行免费,本意是方便民众回家祭祖,减少拥堵和车祸。但多年来的事实证明,这三天小长假里,汽车根本就走不动,拥堵现象严重,车祸明显增多。所以,我们有必要思考新的出路,对民众的清明情结做新的合适的引导,体现与时俱进的观念。这也是从实际出发、关怀人民、珍爱生命的体现。除了不必集中在清明节这一天里祭奠外,实行网上祭奠或请人代扫也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再次,革新祭奠形式,有利于倡导安全意识和节约精神。清明祭奠逝者,按照过去的习俗,要烧纸钱、放鞭炮、上香烛,容易引起火灾。过去曾有大量案例证明,消防部门被陡然增加了很大的消防压力。况且大量的人在同一天祭扫,除了在路上汽车拥堵、易出车祸外,在墓地也容易发生安全事故。今年4月4日,浙江杭州萧山一公墓就发生了轿车冲入扫墓人群致4死5伤的惨祸。传承传统文化精神,在形式上移风易俗不失为一种顺应时代的尝试。
精神固然要以形式来体现,但是,形式毕竟不能完全代替精神。感恩之心永存,人间亲情永在,至于用什么形式来体现,大可不必过分拘泥。
点评:文章观点明确、语言流畅、条分缕析。文章在肯定了清明节传承文明、培育孝道精神的功能之后,由血的事实引出思考,观点明确。接着,从三个方面论证观点,有事实有分析,说理较为透彻,思路甚为宽阔,条理十分清楚。尤其是文章强调抓主要,存精神,求变化,体现了辩证思考的能力,和不拘泥的现代意识。“传承传统文化精神,在形式上移风易俗”的持论颇有见地,体现了作者关注时事、注重思考的良好品质。
反方
传统文化,不可磨灭
文/杨惟敬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耳熟能详的诗句承载着源远流长的传统清明文化。可随着时代的变迁,随着社会人员流动和市场化运行化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因为种种原因对上坟、扫墓的习俗产生了困惑,此时一些商人与网络工作者看到了商机,网络上出现了“代客扫墓”“网上祭祀”的消费热点。商家为没时间或不愿亲自扫墓的人推出各种服务,这样的新式祭扫方式逐渐为一部分人接受并采纳。但我却认为,亲自祭扫的活动被新式祭扫代替,意味着真实的传统清明文化逐渐走向消逝。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百善孝为先”的说法,而清明节正是践行传承孝道文化、延续亲情的大好时机。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本应该与亲人团聚在一起去怀念先辈,在一个远离城市喧嚣的环境,好好冼涤自己的心灵,如果让毫无关系的商家代为祭扫,则是一种虚情假意,有违亲情文化的应有内涵;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本应诚心哀思、不忘根本,而让以赚钱为目的的商家去谋取利益,就把亲情文化转化为金钱文化了,这样做无疑淡化了人间亲情,丢失了传统美德,实在是有悖传统文化,不值得提倡。
真的就挤不出一点时间回趟老家吗?真的工作就那么忙,忙得连一年一度的亲人聚会祭奠逝者的时间都抽不出来吗?我想,大多数人未必如此。关键可能还是感恩之心在逐渐丢失,人间亲情在逐渐淡化。试想,当年先辈为了我们那可真是舍得一切,再苦再累再忙再穷,都会不顾一切地为我们付出,这样的恩情,本当日日萦绕心怀,在清明这一天,我们去表达一下追念之情,去表达不忘祖恩之心,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我想,一个连祭奠祖宗都可以花钱请人“提刀”的人,恐怕内心早已被金钱所占据了吧?
清明祭祖,天南海北的亲人都回到老家团聚,这也是凝聚亲情的一个很好的机会。俗话说:“亲戚在于走动。”再亲的人,互相之间没有了往来,恐怕也只会慢慢变成名义上的亲人。血浓于水,亲情是一个民族、国家凝聚力的基础,也是一个人享受人生幸福的基础。亲人聚会是他人代替不了的,更是网络代替不了的。我们万不可断了亲人之链,淡了亲人之情,丢了凝聚之本。
在物质生活日益充实的条件下,人们会追求更高质量的精神生活。清明节就是一个丰富精神家园的好时机,我们就应该将自己最真挚的感情给予亲人,而不是让别人代替自己去和亲人团聚。
我们应该牢记,清明节的传统文化,是不可磨灭的。清明节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浓厚的情怀,家人的亲情,更是千百年来血脉相传的中华民族精神。同时,通过清明节,人们对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意义也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我们踏青扫墓的每一个脚步,都映射着传统文化,彰显着清明精神。
点评:文章不赞同清明祭扫由人代替或网上祭奠,观点明确、论据充足、论证充分。尤其是文章把亲自祭祀上升到亲情文化不能被金钱文化所代替的高度来认识,是有新意的。把亲情文化与民族文化、国家凝聚力联系起来思考,也让人感受到论辩的力量。行文中,古诗、俗语的运用,增添了文化气息。全文思路清晰、语言通顺、用词恰当,是一篇具有说服力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