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让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走进学生生活之中去

2016-12-05张晓红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29期
关键词:走进生活浅析教学内容

张晓红

摘 要: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代教学的发展,传统的数学教学将数学技能训练及数学的逻辑推理作为教学的目标,而忽略了数学与人类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就造成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厌倦之感,错误地认为数学枯燥而无用,太变幻莫测,无法触及,就导致了对数学学习的放弃,完完全全丧失了数学学习的兴致及动力。在新课程理念的影响下,我们必须做到数学自生活中来,再回归于生活,让我们的学生亲身感悟到数学就在他们的身边。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内容 走进生活 用数学 学数学 浅析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该遵循这样的教学理念,数学自生活中来,再回归于生活,使我们的学生亲身感悟及体验到数学离他们很近,就在他们的身边,真真实实地明白,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数学的,必须认认真真地学会、学好数学才行。[1]

一、找寻数学知识的背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在我们的数学知识里,数学概念、数学定律、数学性质、数学算理占据很大的空间,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通过引导小学生针对这些数学内容找寻数学知识的背景,努力将我们学习的数学知识向外拓展,寻求它的起源,让我们的学生清清楚楚地明白数学知识是怎样产生的,是因为什么原因产生的,为什么会产生。

例如,在学习《厘米的认识》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的测量工具,量一量学生课桌的长度,结果是五花八门,各不相同。有的说是课桌的长度是三把格尺长,有的说课桌的长度是四支钢笔长,有的说课桌的长度是三支铅笔多一些长……此时,数学教师再让学生探究:为什么同样的课桌,结果我们量得的结果却是各不相同呢?这是为什么?你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吗?如此一套问题下来,学生们就会深深地感悟到在测量时统一测量单位是非常必要的。而后,我们再去学习数学新知识,小学生定会产生一种来自于学生自身的内在学习动力,学习效果可想而知了。[2]

二、善于从学生生活中找寻数学知识原型,变抽象为形象

我们知道,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它与小学生的形象思维之间有一定的矛盾存在,极易造成学生数学学习被动的局面。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与小学生以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心理特征之间的矛盾,是造成许多学生被动学习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实,佷多抽象的数学知识,只要教师善于从学生生活中寻找并合理利用它的“原型”进行教学,就能变抽象为形象,学生的学习也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变怕学为乐学。为此,我们数学教师可以从学生生活中找寻数学知识原型,变抽象为形象。充分利用数学知识的原型进行教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就能够变被动成为主动,变不想学习成为自主学习。[3]

例如,我们在学习《统计表》这节课时,我就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状况,将数学的学习变为“小小超市管理员”活动课,让小学生以顾客的身份去超市购物,以超市管理员的身份做好顾客所购物品的分类、统计。结果小学生的学习兴致非常浓厚,都积极去做,经过学生的亲身模拟,得出统计的方法,掌握的统计表的绘制方法,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学习了数学新知识,另外也培养了小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了学生的数学能力。

三、通过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体味数学的巨大魅力

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使我们的学生知晓数学知识的由来,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往何处去,并能够引导小学生熟练地运用数学知识正确解决“如何去”的问题,可以说,这也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

例如:学习了数学广角“植树问题”这一节知识之后,便可以引导小学生围绕“在公路两侧安装路灯的问题,一侧、两侧、两头都安、一头安、两头都不安”等数学生活实际问题思考并展开讨论:使学生通过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亲身体味到数学所具有的巨大魅力。这一方式的开展,足以证明了“学”这一活动最好的方法就是“做”。作为一名学生,只有通过他自身的积极思维及自主参与的“做”去获得数学知识,这样的结果才会深刻,学生掌握得才会扎实。因为这种让学生的头脑及双手并用起来的学习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内心的感悟及参与去亲身学习数学,理解掌握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在这种体验与参与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信心也会随之而增强。

四、通过实践而感悟,清晰而深刻地获取数学新知

一个数学新知的认识过程,往往是需要我们学习者经过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的。所以,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同样也是一个知识认识的过程,就应该去遵循知识的认知过程。作为教师,我们经常不能理解学生为什么将教学楼的高度写成12分米,将教室的面积写成60平方分米,这些可都是学生每天都接触的事物呀。其实,这正是我们平时不重视让学生体验,学生缺少生活经验的结果。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习知识、训练技能,更要让学生去体验、去感悟,获得自己的经验。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体验直径是圆内最长的一条线段,组织学生进行比赛,看谁在一分钟时间内画出圆内最长的一条线段,画出后再让学生测量,比较。在教学《时、分、秒》时,老师让学生体验一分钟内可以写多少个字,做多少条口算题,跳多少次绳,体会一分钟的长短。还学生数学体验的自由,可以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形成自己对数学的感受,增强对数学的理解。[4]

再如,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节课时,在学生的逐步学习中,学生就会发现:2+2=2×2,他们就会有这样的想法:3+3=3×3, 4 +4=4×4,但是却是错误的感觉。此时教师应该把问题交给学生自己去实践,在实践中学生就会找寻到问题的缘由。因为2+2与2×2表示的意义是相同的,而3+3和3×3,4 +4和4×4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4 +4表示2个4相加,而4×4表示4个4相加,所以2+2=2×2,而3+3不等于3×3,4 +4不等于4×4。像这样学生通过实践感悟而获得的数学新知是最清晰、最深刻、最难忘的。

参考文献:

[1] 张宇. 试论小学数学生活化[J]. 学周刊. 2012(02)

[2] 张火生. 新课程标准下数学生活化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浅谈小学数学科中的生活资源利用与开发[J]. 中国校外教育. 2012(01)

[3] 冯霞. 让学生有效经历数学化的过程[J]. 华夏教师. 2013(11)

[4] 杨大会. 转化与提炼:生活经验的数学化[J].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3(05)

猜你喜欢

走进生活浅析教学内容
浅析VLAN间灵活互访
浅析35kV隔离开关常见缺陷及处理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让英语教学回归生活本真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浅析“谯”字“酷烈”义
应用多媒体手段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探讨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扶眉战役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