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美
2016-12-05张海燕
张海燕
摘 要:诵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学生诵读能力高低,直接影响他们感受语文美的能力。诵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本文从诵读的作用以及在课堂上具体实施的步骤谈起,期待所有的语文教师都能重视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语文的美。
关键词:诵读 课堂教学 语文美
诵读,是语文教学过程中一种常用的方法,也是一种灵动活泼的教学方式。语文学习强调听、说、读、写,在我看来,“读”的地位比“写”更高,成功的诵读能让学生更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更细心品味课文中作者的情感,通过一遍遍的“吟咏诗韵”,不断做到“置身诗境”,“披文入情”。
目前语文课堂教学的呈现出的一种倾向是教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走进语文课堂,已很难听到令人心旷神怡的琅琅读书声,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精彩”的讲解和学生“迷茫”的眼神。或许有些老师认为课堂40分钟太过于宝贵,需要讲解的内容实在太多,难以挤出时间让学生“心无杂念”地诵读,语文早读可以弥补课堂上诵读不够的缺憾。
其实,众所周知,语文教材中所选编的课文都是广为传诵的名篇佳作。有很多课文中流淌的都是作者浓郁的情感,品情成为不可忽视的教学重点。如何透过表层文字领悟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深层情感?我认为最为有效的办法就是诵读。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诵读叫作“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
于是,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中我尝试着将诗歌、散文的教学与诵读有机地融合起来,发现诵读在教学中不可或缺,其重要作用具体如下:
第一、诵读可以作为一种课型。
诵读课型的教学设计主要教学方法就是诵读,兼以品析、讨论、讲解等等。我在教《梦游天姥吟留别》时就尝试了用这种方法,收到的效果也很不错。
以下是《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教学流程及课堂具体表现。
一、读有感觉
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诗人李白的梦境。学生读的沸沸扬扬,有不少同学已经在尽力读出情感。
二、读无障碍
要求学生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或大声读,或默读,结合课下注释,读准字音、句读,疏通诗歌字面含义。不懂之处找出来或同学讨论,或向老师询问。此时课堂表面上有点乱,学生的读书声时大时小,但其实学生们在努力弄懂诗意,此时他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疏通与理解诗意上,此时的读不必刻意要求。
三、读有感情
弄懂诗意之后,让学生揣摩每一句诗该怎么读,语速语调上该怎么处理,为什么要那样处理。学生稍作揣摩几分钟后,我先请甲学生读,之后再让乙学生评价甲读的哪里好、哪里不好,不好之处应该怎么处理,并且让乙试读。如果乙读的不到位再请丙读,依次类推,直到读的较完美。在揣摩“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过程中,学生势必要体会李白当时的情感,而且只有不断明了诗人的情感,自己的诵读才能让大家认同。
比如学生读第一段要读出李白对天姥山的向往,读到诗人在天姥山脚下“脚着谢公屐”时要读出轻快,读到梦中黄昏之景时要读出恐怖之感,读到梦中仙境时要读出羡慕愉悦之情,读到梦醒之处要读出若有所失之情……
其实这一遍读就是不断揣摩诗歌情感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兴趣都被调动起来了,基本上每个学生都在不断试读,跃跃欲试,这也符合中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整个诗歌零散品味结束后我请几位诵读水平好的同学给大家进行全诗范读,再放名家孙道临的诵读录音让全班学生进入诗境,最后全班齐声诵读,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情感变化。这一环节是整节课的重点部分,也是高潮部分。学生读的好坏就是他们能否理解诗歌内容与情感的外在表现。
四、读有收获
读完全诗再让学生结合诗歌,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受。这一遍是零碎的读诗,其实就是课堂的一个拓展延伸。但切忌离诗歌太远,漫无边际大谈特谈。最后用全班齐读全诗结束本课教学。
第二、将诵读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点拨手段。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遇到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经过讨论,学生的思路仍然打不开,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重难点段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进而突破重难点。这样既简化教师的讲析,又增加思维训练的力度。
在教杜甫的《登岳阳楼》时,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能否把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中“日夜浮”换成以前版本中的“日月浮”?
对于这个问题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认为可以,因为从字面上看不会影响句子表达的内容,都是日月星辰在洞庭湖上飘浮的意思;也有认为不可,原因具体也说不清。对此,我建议他们去读,通过读来比较它们的区别。不一会儿,学生就发现“日夜”不仅有空间的阔大也有时间上的辽远,意境更加辽阔,更能表现诗人杜甫在广阔的宇宙空间和浩渺人生长河中抒发个人的渺小之悲。这样学生就在读的过程中自然领悟到了诗歌的感情内核,透过语言表层走进诗人感情世界,而且加深了对“以乐景衬哀情”手法的理解。
第三、将诵读作为一种欣赏语文美的重要方式。
在诗歌的欣赏过程中借助诵读的方式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自觉地欣赏出诗歌的美。教《春江花月夜》时,就让学生借助诵读的方式欣赏全诗,具体的设计如下:
第一遍,读准字音节奏,重在整体感受。
第二遍,读中想象,置身诗境,重在欣赏诗歌中景物所构成的的画面美。如:明月、春江、花林、空中的飞霜、汀上白沙等。
第三遍,读准语气,重在进入情境读出诗歌的情感美与哲理美(抒情性)。
在一遍遍的诵读过程中让学生美美地读,细细地品,不知不觉就会陶醉在诗歌优美的语言和美妙的意境之中,获得一种渐入佳境的感受。最后,伴上《春江花月夜》的班得瑞,在舒缓的旋律中再一次让学生朗读全诗。这时,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同学们完全沉浸在诗歌情、景、理水乳交融的优美深邃的意境当中,似乎身临春江花月之夜。
总之,没有琅琅书声的课堂是沉闷的课堂,读必须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诵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诵读的作用有目共睹,让我们所有的语文教师都活动起来,给诵读以时间的保证、质量的保证,使诵读成为语文教学的“热点” ,读出《湘夫人》中屈原“思美人”而不得的深沉的爱国之情,读出《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潇洒出尘、不卑不亢的傲骨,读出《祭十二郎文》中韩愈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无涯之痛……读吧,动口动心动容去读,读出语文的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