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局意识”下需秉持怎样的核心思维与行动策略
2016-12-05祁凡骅
祁凡骅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等方面的惊人成就,都印证了我们的制度善于解决大局之事。“大局意识”不仅需要战略思维、整体思维,还需要笃实的行动策略。了解、认识大局是为了在行动中落实、贯彻大局之战略。行动策略是执行大局战略的保障。
【关键词】大局意识 党员干部 思维 行动 【中图分类号】D73/77 【文献标识码】A
“大局意识”之所以如此重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我们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必须大局优先。我们属于发展中国家,和西方发达国家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从某种程度上讲,西方国家进入了局部优先的精细发展阶段。而我们属于追赶者,需要提升和发展的方面很多,不可能齐头并进,必须讲策略、分步走。大局优先就成为我们的自然选择。大局改善了、提升了,大的竞争优势也就有了相应的积淀。其次,我们的制度特征和优势决定了大局优先的可行性。邓小平同志曾讲到:“现在,我们国内条件具备,国际环境有利,再加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够办到的。”大事就是大局之事。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实践充分证明邓小平同志的判断是正确的。我国经济建设等方面的惊人成就,都印证了我们的制度善于解决大局之事。领导干部的“大局意识”是这一制度优势持续奏效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我们制度自信的人力资源基础。
领导干部需要具备战略思维和整体思维
“大局意识”注重战略思维。战略是关乎全局的长远规划,是组织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所进行的主动性选择。国际和国内环境变化越快,战略思维的作用就越突出。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们的战略愿景;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是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十三五”规划纲要是战略计划。各级领导干部需要从这些战略的角度去进行日常工作的决策和选择。和长远战略一致的、有积极推动作用的就是应该去提倡的、去做的;和长远战略冲突的、甚至背道而驰的就是必须抛弃的。战略管理旨在实现组织能力与外部环境的平衡,促进组织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为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创建更好的条件。达成这一目标需要管理者的战略思维,需要领导干部做好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平衡,做好长期利益与任内利益的平衡。比如中央实施的“一带一路”战略,短期看可能投入大于收益,但是长期看其收益是政治、经济、外交等多方面的。缺少战略思维的发展,往往不可持续。比如,我们过去盲目强调经济的短期发展速度,忽视对环境的保护。现如今,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变成了社会发展的桎梏。因此,战略思维是“大局意识”的核心思维。
“大局意识”强调整体思维。管理学的“木桶法则”认为,组织就好比一只盛水的木桶,木桶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最长的一块板,而在于最短的一块板。依照这一逻辑,一个国家也好比盛水的木桶,个别地区发展得好,并不能代表国家整体,需要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因此,从大局出发,东部发达地区需要支援和扶持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中央提出的中西部振兴战略、精准扶贫战略等,就是体现“整体思维”的政策决策。各级地方领导,不能仅仅考虑本地区、本部门的利益,需要从整体的角度来审慎选择政策,要思量政策对整个国家是正面还是负面的影响,要思量政策的外部效应会不会损害其他地区和部门的利益。整体思维实质上是要处理好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供给侧改革成功与否,一定程度就取决于各级领导整体思维的高度。假若每个地区、每个部门仅从本身利益出发对供给侧改革进行解读的话,供给侧改革的最后结果很难达成最初的目标。此外,改革转型,从严治党,必然影响到个人利益,党员干部需要从改革发展的整体角度来看待自身利益,从党的执政地位、民族复兴大业的角度来衡量得失。没有整体思维,就没有平和的心态来接受自身利益的变化;没有整体思维,就无法唤起改革的热情与期待。所以,整体思维是“大局意识”的题中之意。
领导干部需要笃实的行动策略
“大局意识”不仅需要战略思维、整体思维,还需要笃实的行动策略。了解、认识大局是为了在行动中落实、贯彻大局之战略。行动策略是执行大局战略的保障。
首先,要做到行动有理念。理念决定行为,理念的更新自然会带来行为上的创新。行动理念包含三个层面的要求:一是领导干部的理念要与中央的理念保持一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各级领导干部在管理过程中应自觉与五大发展理念保持一致,以此指导实践。二是领导决策行为要有理念支撑。管理理念是前人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总结,是管理实践的升华。领导干部在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决策,需要以管理理念为准绳。假若领导干部的决策不是靠理念,而是凭感觉,那么,这就是我们通常讲的“拍脑袋”决策,即使蒙对了,也是不可复制的。三是领导干部的理念应做到与时俱进。时代在变迁,组织形态、社会成员的生活特征、沟通方式甚至价值偏好都在变化,与之相应的管理理念也在变化。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现代社会进入了信息社会,假若我们仍拿农业社会的管制理念来管理和解决信息社会的问题,结果必定不尽人意。学习能力已经是衡量领导干部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只有学习能力强的领导者才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理念,与时代同步,甚至成为时代的引领者。
其次,要做到行动有方案。对中央大政方针的执行状况是干部“大局意识”的实际体现。如果中央深改组开什么会,地方深改组也开什么会,地方将中央文件转发下去就算交差了,那么这样贯彻中央文件只能说是应付,不能说是执行。真正的执行,必须将中央文件精神与本地实际相结合,细化出具体的行动方案,中央的文件才能真正落地,才能发挥出政策应有的作用,切实解决所存在的问题。研究执行的学者拉姆·查兰曾指出:持续跟进是达成执行目标的关键。因此,完善的行动方案不单有目标的优先顺序安排、人财物资源的保障,还要有详细的跟进计划,定期督促跟进是高效执行的核心节点。
再次,要做到行动有绩效。“大局意识”强弱,不仅看行动,更要看行动的效果。行动绩效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领导者个体应具有职业精神。每一位工作者都应当具备与自己职业相关的精神、能力和责任担当。不具备职业精神的人空谈情怀、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必然会空谈误国。另一方面,行动绩效来自制度保障。形成绩效评价体系,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大局意识”进行评价,着重评价其行动的效果,对其行动的投入产出效率进行分析。对大局意识强、行动效率高者给予肯定和奖励。正如拉姆·查兰所言,“奖励与业绩挂钩是改变行为的基础。”有了行动绩效评价体系,就能让作秀的行为失去张扬的空间,就能让具有“大局意识”和行动绩效的领导干部得到正向的加强与反馈,使守正笃实的行动之风沉淀为政治文化、行政文化的蕴意与传承。
总之,“大局意识”不是喊口号、空表态,而是具有战略与整体思维的行动体系。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教授)
【参考文献】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7页。
责编/张寒 美编/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