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明威,古巴,以及卡斯特罗

2016-12-05张月寒

三联生活周刊 2016年49期
关键词:哈瓦那玛莎卡斯特罗

张月寒

这片神奇的土地以及作家、革命者、湾流和代基里酒的故事。

1959年有一张著名的两个大胡子握手的照片,如今在古巴也是除切·格瓦拉之外挂墙率较高的一张照片。照片里,一个大胡子须发花白、戴着太阳眼镜;另一个青年大胡子则身着军装,浑身上下散发出一种浓烈的英武之气。后面一群笑逐颜开的群众,热烈注视着他们俩。

他们分别是欧内斯特·海明威和菲德尔·卡斯特罗。一对不约而同称自己是“普通的古巴人”(CubanoSate)的历史人物。这张照片是在海明威举办的一次捕鱼比赛上拍摄的。当时海明威邀请卡斯特罗前来,卡斯特罗还钓到一条大金枪鱼,荣获一等奖。

那时,卡斯特罗春风得意,是刚刚解放祖国的年轻英雄,整个世界都知道了他;而海明威则相对处于自己的低谷期,大量酗酒,得了忧郁症,正一天一天逼近自己定下的死亡日期。此后仅两年,作家就用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2013年,海明威的孙女在圣丹斯电影节首发一部纪录片,追溯海明威家族的精神疾病史,指出,家族谱系中目前已有7人死于自杀。

海明威去世后,古巴在卡斯特罗号召下将海明威的居所“瞭望山庄”(Finca Vigia)建成博物馆。开放日这天,卡斯特罗发表了一场有关于海明威的即兴演讲。演讲中他对海明威作品的细节性熟悉,使人惊讶。而另一方面,这似乎也让世界读者第一次发现,海明威对卡斯特罗甚至间接于古巴历史上某些重大事件的走向,竟然有着这样一种影响。同样,古巴,这个位于加勒比海的最大岛屿,高温多雨的气候、洋流丰富的捕鱼条件,也毋庸置疑对海明威的人生乃至作品,产生极大的塑造型作用。

在这次演讲中,卡斯特罗尤其强调了《丧钟为谁而鸣》对他“一生的重大影响”。

“我想起《丧钟为谁而鸣》整个故事情节发展的起点。一队尚未抵达前线的巡逻骑兵,逼近正在战斗的区域;一名持有机枪的士兵从远处注视着那队骑兵。……我一直记得海明威对敌人阵线后面所发生的事情的描述。这是一本叫人醒悟的书,我从未忘记过那本书。”卡斯特罗说。

《丧钟为谁而鸣》用文学形式反映了1936年初到1939年春的西班牙内战,是海明威于哈瓦那郊区“瞭望山庄”开始创作的小说。他用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丰富多彩的对白讲述了一场紧凑非凡的战争故事。值得一提的是,小说中主人公的形象非常丰满。这位美国蒙大拿大学西班牙语系的青年讲师,痛恨法西斯,对西班牙人怀有强烈的感情。1936年夏,他向校方请假,并言“反对所有暴政,为你所信仰的一切,为你理想的新世界而斗争”,于是奔赴西班牙,投入马德里保卫战。

今天,再纵观《丧钟为谁而鸣》,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当初激昂的革命者会喜欢它。小说中探讨的个人幸福与人类命运的问题尤其深刻——人们的命运息息相关,每个人都与人类难解难分。

卡斯特罗本人对于词语的热爱也一直是一件众所周知的轶事。在革命初期,凯旋进入哈瓦那没有几天,他曾在电视上连续演说了7个小时。而在那场著名的审判中,26岁的卡斯特罗以律师身份担任了自己的辩护律师,他的辩护词《历史将宣判我无罪》本身就已经是一部激情洋溢的文本。

那么,古巴这个国度,究竟有什么神奇之处,使海明威一而再再而三选择回到这里,并最终于此定居呢?

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以西一个非常典型的中产阶级小镇,海明威骨子里却向往的是那种大海的狂暴。他11岁时去波士顿第一次看见海就激动不已写下自己的第一篇小说。从此,鱼群、洋流、各种钓具……在他作品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篇幅。

1932年夏天,海明威33岁时,第二次来到古巴。在这里,原本两个星期的钓鱼之旅发展成长达两个月的惊险奇遇。而之后,在他作品中我们熟悉的那种对于海水的痴缠、与风浪的搏斗,特别是《老人与海》关于钓绳、拖钩、鱼叉和“卷在桅杆上的帆布”这一系列对于钓鱼器具极度细致的描写,都几乎发端于这两个月酣畅淋漓的钓鱼之旅乃至今后他所追随一生的对于出海捕鱼的痴迷。那两个月里,海明威在“阿妮塔号”上钓鱼,望着船上的古巴人“怎样用装有倒刺的尖状物插进肉的胁腹”,以及怎样用“鱼钩戳进鱼饵的口中并穿出鱼饵嘴巴”。

这期间他也经常流连古巴多诺万饭店的酒吧间。一个肮脏逼仄的小地方,离码头不远。有水手、捕鱼人和烟花女子。这让人推想《老人与海》中“聊洋流,聊自己能把渔线送进大海多深”是不是也来源于他经常厮混这些渔港小酒吧的经历。

1933年,海明威夫妇(当时他的妻子是波琳)在哈瓦那的“两个世界”旅馆住了一段时间,在这里,海明威与有夫之妇简·曼森发生外遇。这段经历也部分见于《富人与穷人》《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

一日,与简在旅馆里幽会过后,第二日,海明威又乘上“阿妮塔号”船外出捕鱼。而简则带领海明威和自己的孩子开车去拜访住在米拉格拉斯山庄的一位朋友。谁知,就是在这次拜访途中,简和孩子们发生了车祸,还被1933年5月24日的《哈瓦那邮报》报道。所幸没有严重伤亡。这桩险些发生的悲剧和1947年另一桩汽车车祸,构成他《激流中的岛屿》里记叙的篇章。

当时,他和简非常喜欢去一家小佛罗里达餐馆,喝餐馆里独创的双料代基里酒。这段时光开心部分虽然很多,但身处这种不伦关系中海明威所体会的矛盾、不安、内疚又竭力自我安慰的复杂情绪,在《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中可窥知一二:

现在是午餐时间,他们都坐在餐厅帐篷绿色的门帘下,装作什么都没发生过……

看来昨晚她进去的时候把他给吵醒了,威尔逊心想。他那双不动声色的、冷漠的眼睛打量着他们俩。真是的,他干吗不让自己老婆待在她该待的地方?他当我是什么人?我又不是柳下惠。他该让她待在该待的地方,都怪他自己。

与现实中的简相似,小说中弗朗西斯的妻子,也是某护肤香脂公司的一名代言模特。这段私通最终因为简另外结识了一个年轻巨富而结束。海明威也顺便在《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表达了自己的嫉妒和不满。

1939年,刚亲历西班牙战场的海明威,返回古巴,开始伏案写作一本有关西班牙内战的新书,就是我们后来知道的《丧钟为谁而鸣》。他那时已经新邂逅了一个叫玛莎·盖尔霍恩的女子。玛莎·盖尔霍恩是一名颇有追求的战地记者,海明威就是和她一起去的西班牙,虽然当时,他还处于已婚状态。回到古巴后,海明威继续和玛莎在哈瓦那相聚,在“两个世界”旅馆住下。这时,玛莎想更长期地待在古巴,于是他们开始寻找一处可以作为长期居所的地方。一天中午,在朋友介绍下,他们去看了一处很是偏远僻静、当时还属于多恩家族的宅邸。一处“远景一览无余的农庄”,年久失修,有破落之感。玛莎一眼就爱上了这座宅子,海明威当时却觉得它过于破旧了,并且“离哈瓦那那么远——离湾流也很远”。

之后,在海明威又一次的出海捕鱼中,玛莎雇人整修了这个宅子。海明威回来,看见大为改观的宅邸后欣喜非凡,于是,他们立即决定搬进去。

这就是后世所熟知的,也是如今被改成海明威故居博物馆的“瞭望山庄”。作家在当时给编辑的一封信中表达了对这座房子的喜爱:

亲爱的马克斯:……在这里的乡间,户外天气晴朗,这地方有许多鹌鹑和不少野鸽。帕特里克和格雷戈里(海明威的儿子们)都在这边度假,他们玩得很痛快。

这段时间,海明威也最终与前一任妻子波琳离婚,正式迎娶玛莎。

事实上,玛莎由于自己本身的追求,当时的确怂恿了海明威与自己进行了很多战地报道。这某种程度上启发或影响了海明威的写作,另一方面,也终究为他们分道扬镳埋下隐痕。

那段时间,在去中国及附近战场报道回来后,海明威和玛莎继续在瞭望山庄创作自己的长篇作品。然而,通过这次战地采访,海明威开始感到玛莎心中最高的追求还是当一名战地记者而不是一个作家之妻。不过,这段时间,在瞭望山庄,海明威还是享受了一段比较稳定的家庭相处期,这让他感觉幸福。其间对于亲子关系的感受,也融入他当时的作品。这也是他为什么如此喜欢古巴夏天的一个重要原因。他兴冲冲为山庄雇了一个厨师、一个女仆、一个花匠和司机,竭力维持这种稳定的家庭生活。可是,当夏天结束,孩子们都离开,海明威又进入一种全然的隐居生活,感到寂寞。于是接下来的日子,他又一头扎入有关潜水艇的研究。

事实上,海明威这个于“二战”期间开始的对潜水艇的研究,卡斯特罗后来也颇为关切。

“你们不要以为试图逮住潜水艇不过是小说里的事(《激流中的岛屿》),”卡斯特罗说,“任何熟知这位作家的心理、经历和人生的人都知道,他写的并非虚构之事。”

也许,记者出身的海明威使得他创作本身就一直在优美的“虚构和非虚构”之间徘徊。而他本人坚持参战、身体力行报道的这种模式,对后世新闻学也影响颇远。

可是,研究潜水艇期间,就在海明威兴致勃勃地和一群海上伙计每日来家开会、再纵身于海洋时,他和玛莎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大。玛莎讨厌他搜寻潜水艇的行为,认为那不是真正的“战争”,不过是一伙人以那个名义又去海上钓鱼。而她自己,则一心想要追求战地记者的伟大事业。最终她说服海明威一起和她去欧洲战场报道。谁知,这一次战场之行使海明威又开始了另一段婚姻,也是他的最后一段。

海明威在欧洲认识了玛丽·威尔希,认识她没多久后就向她求婚,虽然当时两人都分别和他人结婚。最终,他们一起回到瞭望山庄。

和上一任妻子因出海打鱼而产生分歧,玛丽·威尔希却喜欢捕鱼,也是颇让海明威觉得高兴的一点。威尔希第一次出海就捕到一条白色的金枪鱼,还要求拥有一条自己的小渔船。1946年3月14日,他们于哈瓦那结婚。不过,古巴婚约上也规定,他们一旦分手,所有东西将物归原主。礼毕,海明威带玛丽去佛罗里达餐馆——重叠了他太多回忆的地方——享用甜醇的美酒。

1936年4月号的《老爷》杂志,海明威发表了题为《在蓝色的水面上:湾流通讯》,记述了年迈的古巴人和尖嘴鱼的一些故事。而这篇通讯里古巴老人在海上虽捕了一条大鱼但最终却只带回一副鱼骨,以及鲨鱼围绕着船而不肯离去的场景,也显而易见地发展为后来的《老人与海》。

“要是有人问我,我最喜欢他作品的什么地方,我一定会说是他的独白。差不多在他所有作品里都能找到。不过最集中、最为出色的是《老人与海》里有关主人公的小段叙述。他孤独一人在海上,自言自语,沉思冥想,反省生命、梦想、奋斗——苦苦努力达到终点,得到的不过是他捕捉到大鱼的一具尸体。”卡斯特罗这样评价《老人与海》。

这部作品,确实是海明威一部极具震撼力的作品,为他赢得了普利策奖、诺贝尔奖。而当海明威把《老人与海》的手稿给最后一任妻子玛丽看过以后,她说:“欧内斯特,我原谅你过往做过的所有错事;也原谅你在今后生活中仍可能做错的事。”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作品。在这之后,瞭望山庄就成了他的城堡——那里有他的9000本藏书。除了钓鱼或打猎,他从此以后也很少出门。而这段时期直至他去世前,古巴由于被美国封锁而导致发展异常缓慢。海明威60年代时发现自己的手机型号仍是50年代的;古巴的街道、建筑,也几乎和10年前没有任何变化。

当卡斯特罗于古巴掌权后,海明威对于他的态度凸显了作家的聪明。他既没有公开同意过卡斯特罗,也非常注意不引起对方的反感,并颁发给他一个无关痛痒的钓鱼一等奖。

事实上,最终促使海明威离开古巴的并不是革命,而是他自身不稳定的精神状况。那时,一切已经积聚到一种非常严重的程度,最终发展为后来那声枪响。

纵观作家这一生,他在古巴大约度过了三分之一的时光。在他于意大利为《假日》杂志写的一篇稿《蓝色的大河》,海明威用深深的笔触解答了自己为什么那么喜欢古巴:

在夏天最炎热的日子里,清晨去俯瞰哈瓦那的群山,那里每天早晨总是凉快舒适,空气新鲜。不用说一年到头在山庄里总会看到说不出名字但又可爱的小鸟,还有路过这里的候鸟……不用说打猎俱乐部就在路旁,在那里我们以前老是举行打鸽子比赛,奖金可观……你可以告诉他们你住在古巴,因为在那凉爽的早晨你可以在那里照样工作,就像你在世界上任何地方工作过一样。

〔参考文献:CNBC网站:The Life of a Revolutionary; 《地中海日报》:“海明威在古巴”,Charles Bane,Jr著;《海明威在古巴》,(美)希拉里·海明威、卡伦娜·布伦南著,王增澄、唐孝先译;《蒙卡达审判》,(古巴)玛尔塔·罗哈斯著;《生活与斗牛差不多:海明威传》,徐珊珊著;《丧钟为谁而鸣》,海明威著,程中瑞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猜你喜欢

哈瓦那玛莎卡斯特罗
带你“云游”哈瓦那
小玛莎和大黑熊
卡斯特罗骨灰循“进军哈瓦那”相反路线行进 落葬圣地亚哥
古巴
寄往伦敦的爱情
Novoselova玛莎·诺夫斯洛娃【英国】
小玛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