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新课标卷模拟试题

2016-12-05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法治法律

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新课标卷模拟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法治建设是现代社会的特点和目标,作为封建王朝的唐朝何谈“法治”呢?但是,唐代又确实存在着完善的法律体系,存在着严格的“依法行政”制度。

所谓“法治”,其实就是人人守法,人人按法律办事。按照这个标准,唐代自然不是“法治”社会,因为皇帝可以不守法。以唐太宗为例,唐太宗已经算是“好皇帝”了,比较守法。但与其他皇帝一样,他知道他的意志就是法律,他的言语就是法律,是凌驾于国家的制定法或曰成文法之上的。皇帝还可以超越现行法律处理案件。仅此一点,就不能说唐朝实行了“法治”。不过如果只看这一点,便得出结论说唐朝没有“法治”,也不完全符合实际。事实上,除了皇帝不受法律制约外,其他臣民一概要遵守法律,依法行事,违法要受到处罚。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唐朝是除皇帝外,在相当程度上实行了“法治”的朝代。当然这里还有个前提,即这个“法治”中的“法”具有那个时代的特殊性。

所谓当时的“法”的时代性,体现为具有明显的等级性。有学者归纳唐律的真髓时说:“唐律的等级制,以确立唐代社会的等级结构为基础,主要原则可以概括为两条,即严别君臣,优崇官贵。”在法律面前,君和臣不同、官和民不同。这与现代法律观念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显然差距甚大。但是,当时社会就是这样一个等级社会,要求唐朝人制定一个人人平等的法律是不可能的。唐朝的“依法”治国所依的“法”是一部“不平等”的法,但它又确实是“法”,除皇帝外,一般臣民不能超越这样的法律。另外,唐朝的法,除“律”外,还有令、格、式。唐朝是律令格式体系发展最完善最成熟的时期。

虽然唐朝的法律是个不平等的法律,但除皇帝外,理论上所有臣民都要依此法律办事,特别是在官员行政和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必须依令行事。唐朝的“法治”,最根本的原因是皇帝重视,特别是唐朝前期,几乎每位皇帝即位,第一件事就是修订法律,连续出现了武德律令、贞观律令、永徽律令、开元律令等一系列成熟律令格式。这样高频度地修订法典,是唐前期诸事依法办理的法律基础。武则天也认为“律令格式”已经规范了从政务到习俗的方方面面,只要遵从这些法律,以此治国,就能达到天下大治。其次是百官的依法行政。法官审判依据的是法律条文,即依法审判。《唐律》明确规定:“诸断罪皆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违者笞三十。”从实践看,这一点基本是做到了。一个案件如果走正常法律程序,交由司法处理,则一般会据法处置,遵守律文。

在社会生活方面,臣民们必须依法按令式去穿衣、住宿、行走、婚嫁,不能违反。唐朝的“法”中渗透了“礼”的精神。但那是“法”的问题,与“依法”与否没有关系。还有,虽然我们说唐朝的“法治”,说当时人必须依法行事,自然那时也存在有法不依和执法不严的问题,这一问题有时还表现得非常严重。这一点,也是不容置疑的。

(摘自《唐代“法治”刍议》)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法治建设是现代社会的特点和目标,必须人人守法、人人按法律办事;按这个标准,唐代算不上是“法治”社会。

B.唐朝是律令格式体系发展最完善最成熟的时期,存在着完善的法律体系,也存在着严格的“依法行政”制度。

C.唐朝的法律具有明显的等级性,在法律面前,君和臣不同,官和民不同,这也体现了当时的“法”的时代性。

D.除皇帝外,唐朝所有的臣民都依法律办事,特别是在官员行政和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对依法律行事要求更为严格。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代皇帝是不受法律制约的,即便像唐太宗这样比较守法的皇帝也明白自己的意志是凌驾于法律之上的。

B.唐朝臣民一律要遵守法律,依法行事,违法要受到处罚,从这个意义上说,除皇帝外,基本上人人平等。

C.唐朝前期的皇帝一般都重视法律的修订,于是连续出现了一系列成熟律令格式,为依法办事打下了基础。

D.唐朝要求百官依法行政,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存在着有法不依和执法不严的问题,甚至有时还很严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唐朝,尽管皇帝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但一般都不干预司法。这种“法治”有时代局限性,但仍有进步意义。

B.在唐朝,一个案件如果没有皇帝的干扰,司法官在处理时一般会依据相关的“律令格式”秉公处理。

C.唐朝的“法治”得益于皇帝自己提倡法治,重视法律建设,这也是封建社会能够实施法治的基本保证。

D.唐代的法律已经渗透到行政与生活的各个层面,因此不单有法律层面的内容,还渗透了“礼”的精神。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张永,字景云,初为郡主簿,州从事,转司徒士曹参军,出补余姚令,入为尚书中兵郎。先是,尚书中条制繁杂。元嘉十八年,欲加治撰,徙永为删定郎,掌其任。永涉猎书史,能为文章,善隶书,晓音律,骑射杂艺,触类兼善,又有巧思,益为太祖所知。纸及墨皆自营造,上每得永表启,辄执玩咨嗟,自叹供御者不及也。

永既有才能,所在每尽心力,太祖谓堪为将。二十九年,以永督冀州青州之军事,督王玄谟、申坦等诸将,经略河南。时使百僚献谠言,永以为宜立谏官,开不讳之路,训师旅,示安不忘危。世祖孝建元年,臧质反,遣永辅武昌王浑镇京口。其年,出为扬州别驾从事史。明年,召入为尚书左丞。时将士休假,年开三番,纷纭道路。永建议曰:“臣闻开兵从稼,前王以之兼隙,耕战递劳,先代以之经远。伏见将士休假,多蒙三番,程会既促,装赴在早。故一岁之间,四驰遥路,或失遽春耜,或违要秋登,致使公替常储,家阙旧粟,考定利害,宜加详改。愚谓交代之限以一年为制使征士之念劳未及积游农之望收功岁成斯则王度无骞民业斯植矣。”从之。

大明元年,迁黄门侍郎,寻领虎贲中郎将。七年,世祖南巡,使永循行水路。是岁旱,涂迳不通,上大怒,免。太宗即位,除吏部尚书。未拜,会四方反叛,复以为吴兴太守。加冠军将军,假节。未拜,以将军假节,徙为吴郡太守,率军东讨,累战克捷。

永少便驱驰,志在宣力,年虽已老,志气未衰;优游闲任,意甚不乐。三年,卒,时年六十六。顺帝升明二年,追赠侍中、右光禄大夫。

(《宋书·张永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愚谓交代之限/以一年为制/使征士之念劳未及积/游农之望收功/岁成斯则王度无骞/民业斯植矣。

B.愚谓交代之限/以一年为制使征/士之念劳/未及积/游农之望/收功岁成/斯则王度无骞民业斯植矣。

C.愚谓交代之限/以一年为制/使征士之念/劳未及积/游农之望/收功岁成/斯则王度无骞/民业斯植矣。

D.愚谓交代之限/以一年为制/使征士之念/劳未及积/游农之望收功/岁成斯则王度无骞/民业斯植矣。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主簿”“从事”“参军” 都是古代官名,一般都是属官、佐吏、幕僚之类的官职。

B.“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文中 “隶书”“音律”“骑射”都属其中。

C.“谏官”是中国古代官职之一,与杜甫做过的“左拾遗”类似,其主要职责是规劝君主的过失。

D.“追赠”也叫“追封”,古代朝廷对一些死去的官员加封官职或爵位,所追赠的封号也叫谥号。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永年少有才,文武双全。他阅读广泛,能写文章,擅长隶书,通晓音律、骑马射箭等各种技艺,甚至会造纸墨。

B.张永恪尽职守,尽忠直言。他主管尚书省繁多条例制度的整理编制,做尚书左丞时,针对朝廷的将士休假制度提出改进的建议。

C.张永为国尽忠,壮心不已。他年轻时就有志于为国效力,即便是年老也志气不减,甚至对朝廷的闲职也乐此不疲。

D.张永擅长带兵,深受赏识。他不但建议训练军队,而且在不同皇帝在位时都曾主管军事或带兵征讨,深受赏识。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上每得永表启,辄执玩咨嗟,自叹供御者不及也。(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未拜,以将军假节,徙为吴郡太守,率军东讨,累战克捷。(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草书屏风

唐·韩偓

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注]踪。

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

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

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

[注]:怀素:唐代书法家,以“狂草”闻名于世,史称“草圣”。

8.本诗前四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本诗后四句作者怎样描写怀素的书法,请具体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宋濂反对学生的攀比之风,他在《送东阳马生序》中用 “_______,_____”勉励东阳马生只要心怀远大志向,就不会因为吃穿而觉得不如别人。

(2)王安石《登飞来峰》中“__________,_________”句与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意思相似,同样寄寓了“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3)韩愈尊师重教,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士大夫们耻学于师的丑陋嘴脸。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飘柔的黑发

冷 凝

这位女士坐在椅子上时,并没引起吕维平的特别注意,但她解开头上的发髻,娴雅自如地扭动了一下脖颈,那一头飘柔的黑发立即像瀑布似的披散开来,这才使吕维平感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他惊呆了,真的惊呆了,自从他在街头干起理发的营生后,还是头一遭见到如此令人赞叹的美发!他在电视上看过许多推销洗发膏的广告,那屏幕上飘逸的秀发是经过 “艺术”处理的,视觉效果虽然很新奇、很受看,却很不真实。而此刻,他实实在在地看到这种真实的效果,可又不敢相信了。

“还等什么?剪吧,剪掉它!”女士以冷冰冰的口气催促道。

吕维平的手心儿出汗了,他迟疑地说:“您真的要剪掉……这头发太……”

“你是怕我不给你钱吗?我已经说过了,剪掉它,剪得越短越好!”锋利的剪刀终于“喀哧喀哧”响起。吕维平用左手十分仔细地攥住每一缕发丝,尽量不让它失落,手里逐渐产生柔滑、厚实,如握绸缎的感觉。他把剪下的发丝轻轻放在身边的小方凳上,抬头一看,竟发现四周围了一大群人。他的心脏突然一阵疾跳,仿佛自己做错了什么事。他替那女士解去白罩单,刚要询问是否要带上剪下的头发,女士根本不容他开口,往椅子上放了一张纸币,匆匆离去。

围观的人们叽叽喳喳,吕维平一句也没听懂,因为他正处在梦幻状态。他用手绢把那头发扎成一束,拿在手上沉甸甸的。有人大声对他说:“可以卖个好价钱!”吕维平甚感恼火,热血腾地涌到脸上,狠狠瞪了那人一眼。他提前收摊了。

从此,他的生意莫名其妙地兴旺起来。有不少人大概目睹了他给那女士剪发的场面,特意来找他理发,而且总要在闲聊时向他打听那位女士的情况。让他难以接受的是这些人说话的口气过于神秘,且明显地夹杂着低级趣味。另有些干理发这一行的人,对他的生意看得眼红,硬是厚着脸皮把椅子、凳子摆到他身边,跟他争抢顾客。吕维平本来是把理发当作第二职业的,为了多增加一些收入,可现在,钱赚得再多心里也不舒服。于是,他干脆放弃了这块“地盘”,带着理发家当去开辟一个新所在。

生意清淡下来后,他的心情反倒平静了。在默默地等待顾客到来时,他不禁又想起那位女士和那一束非同一般的美发……

时间如消逝的流水,那女士的相貌及冷峻的神态均已淡漠下去,唯有这束头发仍保留着鲜明的美感。这束头发在吕维平看来就是美的象征,美的化身!剪掉这样的美发,无疑是对美的践踏或破坏,而想到那捉摸不透的、更深一层的含意,他的胸腑内很不是滋味。

深秋过后,残叶飘零,失去色彩的天地即将被寒冬统驭。吕维平上街头理发的次数越来越少,最后只选择在晴朗的星期天才出来。一日黄昏时分,他正准备收摊回家,一位穿风衣的男子走上前要求理发。吕维平打量了几眼,见对方的头发长短适中,无可挑剔,但对方不等他发话便坐在椅子上。吕维平用梳子梳理一番,却没法动剪刀:“我觉得……您没有必要修剪头发……”

“你就看着剪吧,我不在乎。”那男子的态度随和中隐含着某种决断。吕维平只得小心谨慎地剪了两下。

“我猜想,你过去不是在这个地方理发,对不对?”

“您有什么话就请直说吧。”

“好,那我就挑明了说。”男子慢慢扭过脸来,“几个月以前,你一定为一位特殊的女士剪过头发,那女士的头发非常美,你不会没有印象。至于剪掉的头发,你或许也不会轻易丢掉……”

吕维平说:“我不想否认。”

男子一把扯掉白罩单,站起身来瞪大眼睛看着吕维平,激动地说:“我……我……我找你找得好苦啊!你能不能把头发还给我?因为……那是我妻子的头发。”

“她自己为什么不来索取?”

“我们离婚了。”男子降低了嗓音,“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她才愤然剪掉了那一头美发。现在嘛,我们又要复婚了——她提出一个条件,那就是让我替她找回失去的美发。”

吕维平与那男子对视许久,从对方的眼睛里看出了渴求重新获得幸福生活的一切期盼,他微微喘息着,嗫嚅道:“明天,还是这个时间,这个地点,我把那一束头发……还给你。”

第二天,两个人如期相会于街头一隅。吕维平把保存了数月的那一束美发,放在那男子的手掌上。男子将美发紧贴在胸前,一边连声道谢,一边掏出钱夹。吕维平摇了摇头,并提醒对方:“请不要玷污美好的愿望。”

两人分手后,吕维平走出几步,又转回身来,看到那男子急促地穿过街道,朝街道对面的一位女士走去。

这时,街道两侧的路灯,倏地全都亮了。

(选自《2015年中国小小说选》)

1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小说站在第三人称吕维平的视角,为读者讲述了两次生活中常见的剪发故事,以小见大,旨在提醒人们面对挫折时要冷静。

B.小说结构精致,采用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吕维平剪发、收发、还发,暗线是女士因离婚而剪发,男士为复婚而寻发。

C.吕维平为女士剪发时周围人的议论及后来人们的打听,都表现了吕维平对这个剪掉美发女子的惋惜、好奇,甚至想帮她一把。

D.文中讲“那捉摸不透的、更深一层的含意”中的“含意”应指女士对吕维平为她剪头发时的迟疑非常的不满意,引起吕维平的反思。

E.小说情节一波三折,起伏变化,主人公吕维平的心理也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变化,最后的结局更饱含着暖暖的人文关怀。

(2)结合小说内容,请赏析下面的两句话。(6分)

①吕维平摇了摇头,并提醒对方:“请不要玷污美好的愿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时,街道两侧的路灯,倏地全都亮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全文来看,小说的前三段是如何描写女士的头发?有什么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说本文的标题改为“剪发风波”更恰当,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 分)

谢家麟:创新是没有终点的旅程

吴月辉

2016年2月20日上午8时12分,中科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谢家麟的生命停止在这一刻,享年96岁。

中科院院士冼鼎昌曾这样评价他:“谢先生一生有两个主题,一个是竞争,一个是超前。他所做的工作总是在与国际同行的竞争中进行,他的工作也总具有前瞻性。”回顾谢家麟的科研人生,无一不是如此。

2012年,92岁高龄的谢家麟获得了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当被问及数十年学术生涯中哪件事最值得自豪时,谢家麟笑笑说:“我就是胆子大,什么都不怕!”

正是这种什么都不怕的闯劲,曾让年仅35岁的谢家麟名扬美国。那是1955年,他在美国芝加哥医学中心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以高能电子束治疗深度肿瘤的加速器,开拓了高能电子束治癌的全新领域。研制这台医用加速器时,还有斯坦福大学4名教授级的专家也接了同样的工作,作为对手,谢家麟无论在资历上还是在可供调遣的人员和资源上,与他们都不在一个量级。因为是医用,这台加速器的要求格外高。“这件事以前没人做过,无例可循。但我觉得这是独当一面、锻炼自己的绝好机会,因此就毫不迟疑地接受了。”

回国后,他又带领一批刚出校门的大学生,耗时8年建成了中国第一台高能量电子直线加速器。当时,国内几乎没有人了解加速器。面对一个又一个困难,他说:“什么叫做科研工作?做科研工作就是解决困难。没有困难,那就用不着科研了。”

1979年,已过花甲的谢家麟再一次“大胆”地投入到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的研制工作中。正负电子对撞机是世界高等加速器的一次革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难度非常大。有人说,这就好比站在铁路月台上,想跳上一辆飞驰而来的特快列车。如果没有抓住,就会粉身碎骨。然而,由谢家麟带领的团队最终还是跳上了这辆“飞驰的列车”。与谢家麟共过事的老院士叶铭汉介绍说:“我感觉谢院士对压力一点不在乎,他一直保有很强的信心,何况他的信心都不是盲目的,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这一次次因为“大胆”而创造的奇迹,皆源于谢家麟深厚的科学功底和坚持创新的精神。谢家麟的学生——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高杰说:“记得有一次,谢先生把他一个博士研究生的论文发给我,我一看吓了一跳!他给这个学生开设的题目竟然是有关未来m子对撞机的。这是一个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课题,他不仅在想,而且已开始做了。”

对于创新,谢家麟终生都在以身作则,即便是在耄耋之年也依然如此。80岁之后,他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多,便将精力投入到了研究如何将低能电子直线加速器小型化的课题上,提出了“创新四部曲”,并最终研制成功。而谢家麟进行此项研究的初衷十分简单,他只是不愿陷入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状态之中,希望继续发挥自己的能力做点有益的事情。

谢家麟曾多次公开表达自己对于创新的理解。他认为,在研究的初始阶段,“跟踪”是必须的,假如不能处于和前人相近的水平,“超过”就无从谈起。然而,谢家麟更强调,要认清“跟踪模仿”与原创性发明是有很大差别的,他常说的一句话便是 “原创是人天生的本性”。正是因为有了谢家麟这样的科学家,科研创新之路才永远不会中断,如他的自传书名一般,这是一段“没有终点的旅程”。

谢家麟还十分重视科学实践当中的动手能力。谢家麟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在所有科技创新活动中,特别是实验领域的创新,要自己能够动手,才能掌握第一手的情况,知道关键问题的症结所在,而后做适当调整,最后达到预期目标。如果自己不会动手,则犹如开车时需要一个人观看路面情况,再转告掌管方向盘的人来调整方向。

对于未来,谢家麟有着美好期许。他在自传中如此寄语青年人:“要立志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正派的人,一个有良好素质的人,然后才是在科技领域做出伟大的贡献,推动我国社会的发展。这样,自己才会幸福,别人才会因你的存在而幸福,社会才会因你的知识而更美好。”

(选自 2016年2月22日《人民日报》)

相关链接:

①他曾对自己的孩子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一个人不能成为伟大人物,可以原谅,那是机遇和能力的问题。但不能成为一砖一瓦,那是不可原谅的。因为只要把精力放到一件事上,就不会无作为。”无论是科学大师还是普通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梦想。(余建斌《梦想需要加速器》)

②4年前的2月,在获得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这位国际著名的加速器物理学家当着众人的面评价自己 “很一般,很平常,不聪明”。有人问谢家麟,是否后悔当年回国的决定。他的回答永远是:“不后悔,我做了正确的选择,回国使我有机会施展自己所学的知识,为祖国建设服务。我留在美国工作只是‘锦上添花’,而回到祖国则是‘雪中送炭’。”(《谢家麟院士:物理学家的“加速”梦》)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这篇传记采用倒叙的手法,没有全面叙述谢家麟一生的情况,而是截取了他在科技创新路上的几个人生片断,有侧重地表现其科技贡献与科学精神。

B.为了佐证谢家麟在治学观念、研究方法、国际视野、合作胸怀、为人处世等方面的大家风范,作者直接引用了谢家麟自己和熟悉他的人的许多原话。

C.谢家麟在科学研究生涯中取得一系列奇迹般的成就,与他一直以来的闯劲、自身的深厚科学功底和比较强的科技动手能力有直接的关系。

D.到了晚年,谢家麟依然坚持科学研究,因为他要以身作则,以便更好地激励青年科学家们;同时,也是为了发挥余热而多做点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

E.本传记第一自然段对谢家麟的逝世时间叙述得非常详细,一方面是人物传记客观准确性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表达作者对谢家麟逝世的沉痛心情。

(2)谢家麟说:“我就是胆子大,什么都不怕!”在他的科学工作中,具体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谢家麟的一生始终围绕着“创新”两个字,他是如何做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谢家麟对青年人的寄语,其实也是他自己的人生写照。对谢家麟对青年人的寄语,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1)他们回忆说,他们的婚姻虽然不是一见钟情,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后,彼此也感觉____。

(2)处在发展新阶段的中国,与埃及、非洲、阿拉伯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___,愿与大家携手共进,共创美好的未来。

(3)很多知名企业家在回忆自己的创业之路时都说,在创业之初选择合作者,___更为重要,利益分配是其次的事。

A.心心相印 志同道合 情投意合

B.心心相印 情投意合 志同道合

C.情投意合 心心相印 志同道合

D.志同道合 心心相印 情投意合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如何在充分开发被誉为“21世纪的石油”的大数据的经济价值的同时,保护公民个人数据权利以及保护弱势群体的交易机会,是立法和实践中都需要平衡的问题。

B.叙利亚冲突各方只有接受和遵守协议,真正停止敌对行动,叙利亚和谈才有望得以重启,叙利亚人民才有机会迎来渴盼已久的和平曙光。

C.自从卫星地面支撑系统接收到第一帧数传数据以来,生成科学数据产品41类,全部科学数据产品正确、完备,有力支撑了科学应用系统开展数据分析和科学研究。

D.这个自幼患有癫痫病的孩子本应得到人们的极大同情,可他却经常成为被一些人欺凌、侮辱和捉弄的对象,这提示我们,愚昧落后还是一部分人的精神底色。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3分)

如果说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减少电脑、电视、手机等电子设备的使用次数,进而降低用眼强度,那么广泛存在的光污染恐怕是难以凭个人之力控制的。 _______。光污染普遍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了解其对眼睛的伤害,医务工作者尤其是眼科工作者应当多宣传减少光污染的重要性。

A.眼保健工作的形势在当今条件下,被决定了较以前更为严峻

B.这决定了在当今条件下,眼保健工作的形势较以前更为严峻

C.在当今条件下,这决定了眼保健工作的形势较以前更为严峻

D.较之以前,这决定了当今条件下眼保健工作的形势更为严峻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在动物学上,① ,诸如黑叶猴、眼镜猴、金丝猴等。事实上,对于一些普通民众而言,② ,但他们对猴并不陌生,因为生活中并不乏猴的影像:生肖中有猴,游戏中有猴……考察中国文化中的猴,更多的不是出现在庙堂之上,③ 。正是依托其动物的本色,再借助民间社会这一广阔舞台,猴完成了一只文化灵物的精彩表演。

17.观察下面一幅漫画,请以“司法体制改革”为开头,运用关联词“只有……才……”,写一段不少于30字的话,揭示漫画的内涵。(6分)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斯特林是美国小提琴家、表演艺术家,目前已在全世界举办了许多场音乐表演,在全球拥有无数粉丝,她的演奏会场场爆满,门票供不应求。但她也经常卸下舞台装扮,穿上套头衫,反戴着帽子,在纽约地铁里演奏,却常常无人为之驻足。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猜你喜欢

法治法律
法律推理与法律一体化
在法治护航下实现新飞跃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在人人面前法律至上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让人死亡的法律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