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尔伯塔大学全英语教学方法的特色及其借鉴意义——以“国际金融管理”课程为例

2016-12-05吴婷婷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阿尔伯国际金融英语课程

吴婷婷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金融管理学院, 上海 201620)



阿尔伯塔大学全英语教学方法的特色及其借鉴意义
——以“国际金融管理”课程为例

吴婷婷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金融管理学院, 上海 201620)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专业课程的全英语教学法颇具特色,具有很多值得中国高等院校双语乃至全英语授课借鉴的有益经验。通过对比阿尔伯塔大学与中国高等院校在全英语教学实践方面的异同,围绕“What to teach?”、“How to teach?”以及“How to improve?”三个问题,对金融学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的《国际金融管理》的全英语教学法进行了探索;并基于此探讨了提升课程全英语教学效果的多元途径,指出了影响全英语教学效果的值得重点关注的因素;最后,提出了中国高等院校金融学专业进一步开展全英语教学应思考的问题与方向。

阿尔伯塔大学; 全英语教学; 国际金融管理

引 言

上海市政府2014年10月提出“面向未来30年的上海城市发展愿景”——到2050年将上海建设成为世界性的全球城市。这一“全球城市”的建设目标,从客观上要求上海高等教育事业应具备“全球化”的特质——从课程体系设计、教材使用、授课语言等方面做到与国际接轨。以此进一步扩大教育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仲伟合,2013)。

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英语授课的授课模式和教学经验,结合上海(乃至全国)高等院校全英语教学开展的现实情况,对国外的教学经验与方法进行吸收与改进,这对于切实提升中国高校全英语教学的质量有着显著的现实意义。本文拟选择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的全英语教学法为研究对象,尝试探寻其教学特色并梳理其教学经验。为使研究更加具体化,落到实处,下文拟以《国际金融管理》课程为例,对比中加双方金融学专业课程教学的异同,尝试通过对三个核心问题的逐一回答来展开对该课程全英语教学法的初步探索:一是教什么(What to teach),二是如何教(How to teach),三是如何提升(How to improve)。

一、《国际金融管理》全英语课程教什么

《国际金融管理》(“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是金融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英语等涉外专业重要的必修课程。其试图为初次接触国际金融领域的学生开启一扇了解全球金融体系、市场与机构之窗。在中国,这门课程通常是以《国际金融》课程(“International Finance”)的形式呈现。课程教学采用的大多是传统的中文教材,其内容上偏重于对汇率决定、国际收支调节、国际资本流动、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政策的搭配等国际金融理论的讲授。在加拿大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学课程体系中,这部分内容主要放在《国际经济学》(“International Economics”)课程中进行介绍。而其《国际金融管理》课程,讲授重点主要放在从事国际金融实务工作所必需具备的基础知识、技术方法及其运用上,同时重视通过国际金融案例研讨课的形式,强化对学生分析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总体而言,中国早期传统的《国际金融》课程偏重理论与政策,加拿大等西方国家的《国际金融管理》课程侧重实务与案例。

作为金融学重要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讲授该课程时,阿尔伯塔大学采用的是由美国麦格劳-希尔教育公司出版,在全球广泛使用的英文原版教材“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全书共有21章。阿尔伯塔大学的课任教师在授课时,并未简单地依据该教材的章节顺序来安排课程教学进度,而是将教材章节内容与自己相关的研究成果与教学资源按模块整合在一起之后,形成课程的特色讲义,进而按模块内容的难易度与衔接度,对章节授课顺序进行了重新调整。其教学目标是,希望通过对包含各国留学生在内的本科生开展该课程的全英语教学,不仅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国际金融领域的专业理论知识,塑造出学生优秀专业能力,同时能通过学生对金融专业术语与英语表达潜移默化的习得,锻炼其与国际同行的无隙交流能力,以此增强其在金融全球化时代中的国际竞争力。

二、《国际金融管理》全英语课程如何教

作为专业课教师,当我们确定了首先应传授给学生的内容之后,接踵而至的第二个核心问题就是“我们应该如何教?”——“怎样教”才能令原本易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的全英语专业课程变得生动有趣?“怎样教”才能使我们全英语课程的课堂生态环境变得和谐快乐?“怎样教”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对全英语课程的吸收程度?这三个问题与全英语课程教学效果的优劣密切相关,其分别对应教学实践的四个关键性要素:一是学生类型(Learners Types)的科学甄别;二是教学方法(Teaching Approaches)的灵活运用;三是课堂生态环境(Classroom Environment)的积极创建;四是教学原则(Teaching Principles)的全面设定。

(一)学生类型:上好一门课,从了解学生的学习者类型开始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任课老师通常会在课程正式开始授课之前,对学生实施KORR形式偏好测验(KORR Modality Preference Test)。该测验卷共有30个问题,接受测验者需根据自身情况,在0-3四个数字中,选择一个对于每个问题中的描述与自我的相似程度进行赋值:赋值数值越大,代表问题描述与自我的相似度越高。根据问题赋值结果的累积分值,可判断出接受测验者所属的学习类型及其所偏好的学习方式。结果主要分为四类:视觉型(Visual)、听觉型(Auditory)、动觉型(Kinesthetic)和偏好于前述三种学习方式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型(Mixed)学习者(如图1所示)。

受此学习方式偏好测验的启发,我们可将此测验引入到金融学专业全英语课程的教学之中,并以测验结果来引导教师改进授课方式。由于不同的人偏好不同的学习形式,如果我们在全英语课开课之初,让班上的每位同学接受KORR形式偏好测验,并根据测验结果统计授课对象群中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和混合型学习者的比例。如此依据统计比例,可以调整我们固有的授课方式,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例如,若授课班中多数同学为动觉型学习者,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增加小组讨论、演示汇报、案例分析等课堂实践途径,让其实现在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目标;若多数学生为视觉型学习者,则可通过改进PPT(如,强化PPT的视觉设计与布局,增加PPT中插入视频播放的频率等)来达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或者适当增加课后学习材料阅读量,加大自学比例来提升其学习效果。

(二)教学方法:灵活采用“因课制宜”的混合式教学法

教学实践中通用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见图2所示):“以教师为单一中心”的传统授课、“以师生为共同中心”的问题引导式教学法、“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任务驱动式和案例分析式教学法和“以学生为单一中心”的实践指导型教学法等。不同的教学方法由于特性的差异,适合于具有不同教学性质、内容、目标的课程。阿尔伯塔大学专业课教师在授课时,会根据每一门金融学专业全英语课程不同的课程属性,灵活地选择以某一种教学方法为主,其他教学方法为辅的教学形式,或者采用联合2种(或以上)教学方法的教学形式,弹性地搭配各种教学法,使之能有机结合,助力教学效果的提升。此外,加方老师在根据课程属性灵活选择与弹性调整教学方法的同时,会根据某一门全英语课程每个章节具体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特点,在每次课中动态地及时转化教学方法。以《国际金融管理》为例,在该课程中涉及到汇率理论的章节,加方老师往往会首先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授课法,以全面、系统、有条理地讲述各类汇率理论的前提假设、主要观点、表达式的推导及其经济涵义等文本性内容,然后以“发问”的方式,对学生提出一系列有关汇率理论前述讲授内容的问题,让学生以回答提问为任务导向,以小组合作为组织形式,总结影响汇率的因素、分析各汇率理论的局限以及预测某货币对汇率的近期走势等等,以促进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良性沟通与交流。从而,在汇率理论章节的讲授中,自然地从教师个体的单向授课动态地转换到师生、生生之间双向互动式的教学方式。由于教学互动环节既能注重学生的反馈,便于教师够识别学生理解中的“盲点”,及时解决学生在领会中的困难,提高学生知识点的吸纳水平;同时又能给予学生主动探索的机会,减少其对新知识的压力和恐惧感,增强其对课堂的归属感和信心(王峰,2010),如此便可将“传统传授式教学”和“问题引导式教学”两种教学法各自的优势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前者为学生学习汇率理论奠定清晰的理论框架与逻辑脉络;后者则可通过教师“发问”的步步引导与生生之间学习信息的多维交流,促进学生的自主式消化,加深学生的群体式理解。

图1 学习者类型的判定:基于KORR形式偏好测验的结果

图2 混合式教学法

(三)课堂生态:以“HPH式”教学风格打造快乐和谐的课堂生态环境

在阿尔伯塔大学访学期间,通过旁观为同一层次学生授课的不同老师的教学进程,发现为本科生所喜爱的老师在教学时至少具备三个共同的特征:其一,教师自身在授课过程中处于良好的情绪之中,其教学具有轻松、愉悦的特质,学生自然而然地能被教师的愉快情绪所感染,从而自动地产生“乐学效应”;其二,教师对其所讲授的内容有着浓烈的兴趣,因此上课富有激情,其高涨的情绪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其三,教师在教学时,不仅仅关注专业理论与知识的传递,同时也十分注重和谐课堂生态环境的构建,从而师生之间与生生之间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着良性的动态互动关系。这三个共有特征,可总结为“HPH”式教学风格(如图3所示),即“快乐(Happy)+激情(Passionate)+和谐(Harmonious)”。

图3 “HPH”式教学风格

(四)教学原则:“双语教学”向“全英语教学”的转变需要坚持三个基本原则

在总结阿尔伯塔大学英语授课经验的基础上,若要将现有的《国际金融管理》双语课程进一步推进为全英语课程,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学生中心原则(Student-centered Principle)

这是全英语教学的首要原则,即要求全英语教学工作应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学习感受为准绳。这便对全英语教学提出了两点要求:其一,教学工作的开展不仅要从学生今后从事国际金融实务工作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对可操作性、应用性强的专业内容的学习需求,并以此为导向,调整教学重点及相应的课时分配比重;其二,要充分体谅学生的感受。在《国际金融管理》课程开展全英语教学试点工作的初期阶段,学生很可能会因为教学模式的改革而产生不适应感、焦虑感,甚至是抵触情绪。这会直接影响到全英语教学的成效。因此,教师在进行全英语教学试点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这种因素的存在,并积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变化,体察其在全英语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

2.专业性焦点原则(Professionalism-focused Principle)

全英语教学的一个普遍误区就是将专业课程上成英语课,从而难以实现对专业课程实施全英语教学的目标。为此,我们在进行《国际金融管理》课程全英语教学时,应重点强调课程的专业性,即任课教师应同时运用中文和英文深入阐释国际金融专业理论和知识,而非以讲授专业英文词汇和语法为课堂的教学焦点。

3.案例导向原则(Case-oriented Principle)

开展金融学专业课程的全英语教学试点工作,需要重视“案例分析”在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作用。以《国际金融管理》课程为例,在第8章讲授“外汇交易风险管理”之时,可选择一个相关的实务案例(例如,“英航的收入来源主要是英镑,却因购买客机而需要向波音公司支付大量美元。收支货币的不匹配使得其面临大规模的外汇交易风险”),要求学生利用第5、7章讲授的外汇远期、期货和期权合约,为案例目标对象制定一套综合性的交易风险管理方案。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欲望,在案例分析课上,可尝试将全班划分为三组,并让各组分别通过远期(或期货)合约、期权合约和货币市场套期保值三大类方法,为英航制定外汇风险管理方案。让其进入模拟的国际金融实务场景,从当事人的角度出发,切身体会外汇风险管理的基本操作,并感受在采用不同的套期保值方法下,应付账款的本币收益(或应付账款的本币成本)可能存在的差异,进而引导其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修正并加深每个学生对特定“案例任务”的理解,促进其整合各种风险管理技术,提出更优的综合管理方案。通过案例分析,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实现自我价值的欲求,激发其学习全英语专业课程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性,另一方面,也能检验学生前期学习的效果,以帮助他们发现自己在哪些内容的掌握上还不够熟练,在全英语课程学习方法上尚存在哪些不足,助其及时调整。

三、《国际金融管理》全英语教学效果如何提升

在确认了 “How to teach courses in full English?”这一问题之后,课任教师还应继续追问自己“What can we do to improve our teaching?”。如何才能在现有的全英语教学理念、方法与风格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我们的全英语教学呢?这需要我们对照国外金融专业课程的英语教学实践,对已开设的全英语课程从期初到期末整个过程中涉及到的诸多细节问题,进行跟踪式查漏与逐项完善。以下从课程教学涉及到的“课前→课中→课后”之三步流程出发,对比中加金融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以探讨我国金融学专业全英语课程尚待着力完善之处。

(一)课前准备与规划

中、加方老师在进行教学之前,都需要完成教学大纲的设计与教案的准备两个规定动作。下面重点分析中加双方在这两个方面的差异。

1.教学大纲的设计:我们欠缺了什么?

图4 课前准备工作之一:课程教学大纲的设计

对比阿尔伯塔大学和多数中国高等院校对《国际金融管理》等金融学课程教学大纲(Syllabus)的设计,不难发现我们目前尚存在的一些欠缺。比如,对本门课程与后续课程的联系以及其对金融专业学位的获得起到的作用的描述、在大纲中对学术诚信的强调、目标任务的描述、目标任务评分的细化准则等等(详见图4,图中划线部分即为现行中方金融学全英语课程的教学大纲欠缺之处)。

除了这些欠缺之处外,在哪些方面还需要修正并改进我们全英语课程的教学大纲呢?我们在大纲设计中,还应进一步细化学习目标,并保证其可测度性,即应保证每一细化的学习目标可测度。阿尔伯塔大学加籍教师指出中方教师在教学大纲学习目标的设定中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我们通常运用understand、grasp等词汇来表达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然而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某个概念或理论的这一学习目标,却难以在实践中有效量化。因此,在学习目标的表述中,应尽量运用可对学习效果予以直接测度的表达。例如,学生能够定义(define)某个经济/金融概念;能列举(list)某个经济/金融变量的影响因素;能解决(solve)某个经济理论中特定类型的计算题;能分析(analyze)某个企业的现金流量表;能评价(evaluate)某个金融业务的经营绩效;能预测(forecast)某个变量未来的大致走势等等。

2.教学方案的规划:我们忽视了什么?

中、加方老师在正式开展教学活动之前,都会对课程进行整体规划,设计详细的教学方案(lesson plan)。但不同之处是,阿尔伯塔大学的专业课教师不仅预先会对整个课程做好教案,还强调在每一次课上课之前,需要对当次课设计出一个“子教案”。在子教案的规划中,要做的事情主要包含四个方面(如图5所示):其一,明确当次课的教学目标;其二,教学活动安排与教学方法的选择;其三,对每一项教学活动的时间规划;其四,针对当次课的学习目标,设计出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法。就上述的第二和第三个方面而言,加方老师在教学中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之处是:他们强调应根据每次课的教学内容与性质来安排特定的教学活动并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与此同时,为更有效地控制课堂教学,应对每个教学活动所需要花费的时间进行预估(time estimate),并在教学实践中予以弹性控制。

反观中国的大学教育,近年来,我们开始强调互动式、案例分析式、实践式等多元化教学法,多在教学中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商务演示、辩论等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诸如此类的教学活动占用大量了学时,这使得教学内容有时难以按预期进度如期完成。这就需要我们学习加方老师在每次课之前做好子教案,一要强调并非每次课都要运用多元化的互动式教学组织形式,才算是有效、成功的教学,而应“因课制宜”,依据每次课教学内容的不同特性来选择适宜的教学组织形式;二要强调对教学活动的时间规划与把控,避免漫无目的的课堂小组讨论耗费课堂教学时间。

图5 课前准备工作之二:子教案(Lesson Plan)的规划

(二)课中关注来自师生两个层面的因素

如果说课前教学大纲与教案的准备,是全英语教学成功的必要前提条件,那么对课中某些关键性因素的关注则是全英语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阿尔伯塔大学英语授课的经验启迪我们:全英语教学应同时重视来自教师和学生两大层面的影响因素,不能偏颇于任中一方。通过对比中加两方的教学实践,不难发现加方教师比中方教师更倾向于关注学生心理层面的因素,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以下试从教师、学生两个层面,分别探讨在未来的全英语教学实践中须给予高度关注的影响因素。

1.来自教师层面的因素之一:课堂组织

课堂组织形式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通过什么形式与其学生发生联系,并以何种形式将全体学生组织起来。在其他教学相关因素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课堂组织形式会带来极具差异的教学效果。因此,对于提升教学质量而言,课堂组织形式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然而,某一特定的课堂组织形式并非放之四海皆准。我们在进行全英语教学时,应针对不同层级的授课对象,创设出具有异质性特征的课堂组织形式,即应从师生之间的关联方式与生生之间的组织形式两方面入手,设计出差异性的课堂组织形式。通过对比式地旁听阿尔伯塔大学金融学专业本科课程与研究生课程的教学,不难发现二者在课堂组织形式上的显著区别在于:研究生教学特别重视“启发”与“引导”,教师通常充当的是设问者,通过教师课前设计的几个问题以及对学生临场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步步引导学生完成当次课内容的学习。简而言之,一堂课开始的入题,需要通过简单的、富于生活化的“设问”来激发学生对本次课学习内容的好奇心; 一堂课的过程中,更需要靠不断的“设问”来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其紧紧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吴婷婷,2007)。在这种“设问式”的课堂学习当中,学生处于中心地位,教师只起到“导航”的作用。而本科生教学则更偏重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教师处于教学中的核心地位。然而,这一核心地位并非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是“一言堂”,他们强调通过引入讨论式、对话式、游戏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活动,采用合作式、挑战式、对抗式等多元化的学习形式,构建起民主、平等、自由的开放性课堂。而这一点与我国新课改所强调建设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不谋而合。

2.来自教师层面的因素之二:英文表达

以前在运用英语进行专业课授课时,更多关注的是专业课涉及到的专业理论与知识的内容。阿尔伯塔大学的访学经历,让笔者对英语教学有了再认识:想用英文授好一门专业课,仅仅关注课程内容远远不够。还必须关注英语陈述时的一系列技巧,包括陈述语调的变换、适度语速的控制、陈述用词的准确性、陈述时的肢体语言表达以及通过“听觉”、“视觉”和“感觉”与学生多维度的双向交流等等。此外,由于最好的演讲就是真情实意地将自己的亲身体会和感受向听众娓娓道来,令其仿如身临其境并感同身受,因此至关重要的一点是,课任教师应对自己要用英文讲授的内容有“三感”,即有感觉、有感情且有感想。

3.来自学生层面的因素之一:学生激励

学生激励(Students Motivation)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在全英语教学的环境约束下,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教学实践与有关理论研究表明,压力感与参与感(feeling of involvement)的提升,对学生课程学习的效果有着显著的正向作用。基于此,我们可利用全英语课程相较于中文课程具有更高难度系数的特点,分配学生小组略为超越其现有知识范围与能力水平的目标任务(target tasks)并采用团队竞赛的形式,通过促进学生挑战自我、挑战他人的适度施压方式,激发出其学习潜能;同时,通过强化Team work、Pair work等合作式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以及Debate、Moot Court等对抗式学习(Confrontational Learning)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4.来自学生层面的因素之二:学习心理

每一老师上课各有其教学风格,然而要想改善、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有一共同的法则,那就是应持续性地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进程中学习心理活动(learning psychological activities)的变化。作为全英语课程任课教师,更应积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情感的变化,体察其在专业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吴婷婷,2010)。若我们能在授课进程中体察出学生的一些“微表情”,从而获悉“微表情”释放出的学习心理变化的信号,这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有着良好的功效。例如,一旦学生有精神涣散的情形出现,我们就应及时调整教学方式,重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非将事前教案中预定的单一教学方式贯穿整堂课;一旦学生出现皱眉或厌学表情时,我们就应该即可反省是否是此次课的讲授内容过深、不够浅显易懂,从而及时地换种讲授方式并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激励其克服学习困难,实现自我突破。

(三)课后评价与考核

前述两个方面是欲通过课前的充分准备和课中的良好实施来提升教学效果,然而要想动态地、持续性地推动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还得把好最后一关,即如何在课后有效地测度教学效果?这主要通过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与考核两个方面来完成。在对学生完成的课内外任务作评价时,一定要注意表达的方式方法与艺术性,防止挫败学生的积极性;而在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考核时,应尝试逐步改变传统的以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进行考核模式的革新。

1.评价反馈的艺术

为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给学生作业反馈意见时,应注重反馈的艺术,多用正向的鼓励性语言。对于作业完成得尚不够理想的学生,也不应采用负面、消极的批评式语言,以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而应将评价的焦点置于其未来的表现之上。例如,可采用“I believe you are able to do better next time”, “I am looking forward to your next better performance”,“It is hoped that you will do a more wonderful job in financial statement analysis (or other domain)”等等关注未来的评价表达方式。

2.考核模式的创新

想动态、持续性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除了细化教学目标、采用多元教学法之外,还必须把好最后一关,即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测评。为了更好地激励学生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积极思考,而非平时懒学、到考前死记硬背,课程建设组在秉持“结果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并强化“过程管理”的原则,尝试对闭卷考试这种传统的单一考核形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以期通过课程考核方式面试与笔试相结合的革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以学促教,形成“教-学-考”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助推《国际金融管理》全英语课程教学之宏、微观目标的顺利实现。

四、结 语

上文以《国际金融管理》课程为例,通过总结阿尔伯塔大学全英语教学在教学组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多方面的特色,并将中国高等院校全英语教学实践与之对比,不难看出目前中加之间的差距。同时,也引发出我们对金融学专业开展课程全英语教学的绵延性思考:现行金融学课程体系中哪些课程可以尝试进一步采用全英语教学,选择课程的原则和依据是什么?如何针对不同金融专业课程的异质性,构建出“因课制宜”的全英语教学法?如何将全英语教学法研究与高等院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以市场对金融人才的动态需求为导向,探索金融专业核心课程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这一新形势下的全英语教法改革之路?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回答,还有待今后的进一步探索。

仲伟合.2013.拔尖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为例[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1):98-101.

王峰.2010.《国际经济学》课程双语教学互动模式探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4):103-106.

吴婷婷.2007.对话沟通:唱响当代师生关系的主旋律—与学生共构互动、快乐、和谐的教学情景[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S1):179.

吴婷婷.2010.经贸专业英语“快乐体验式”教学模式研究:理论与实践[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129-132.

[责任编辑:萧怡钦]

On the Feature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Full-English Teaching in University of Alberta: A Cas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 Course

WU Tingting

(SchoolofFinance,ShanghaiUniversityofInternationalBusinessandEconomics,Shanghai201620,China)

The full-English teaching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University of Alberta is pretty distinctive, which has a lot of useful experience to be drawn by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eaching bilingually or entirely in English. By comparing the English teaching practice in University of Alberta with that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t firstly probes into the full-English teaching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 one of the core programs for finance majors, by focusing on three issues: “What to teach?”, “How to teach?” and “How to improve teaching?”. Then, it discusses diverse ways to enhanc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courses in full-English and points out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teaching effect of the same. Finally, it puts forward several issues and directions of further developing full-English teaching in finance majors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which should be thought carefully.

University of Alberta; full-English teaching;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

2015-12-29

上海市教委高校示范性全英语课程《国际金融管理》建设项目(2015-2018)。

吴婷婷(1981-),女,重庆人,金融学博士,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金融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金融理论与实践。

G642.0

A

1672-0962(2016)05-0132-08

猜你喜欢

阿尔伯国际金融英语课程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区绮雯:水城魅力·环湾之芯 洞见国际金融岛的湾区竞争力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针对岗位需求的高职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良 心
良心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国际金融体系改革
良 心
论高校大学学术英语课程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