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白先勇小说里的身份困境

2016-12-05李琼李秋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人间 2016年13期
关键词:乡情传统文化

李琼 李秋(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浅谈白先勇小说里的身份困境

李琼 李秋
(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摘要:本文对白先勇的作品进行大致梳理。对于曾长期辗转于大陆、台湾、和美国的白先勇来说,始终深深眷恋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作品表层意义是传达对家、国的思念,实则深层次的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留恋。留美求学或者移民的华侨都是远离自己熟悉的环境背井离乡生存着,其“身份”是种别样的故乡牵绊,承载着故乡情。

关键词:乡情;身份困境;传统文化

身份认同是对主体自身的一种认知和描述,包括很多方面比如,文化认同、国家认同。身份认同问题在中国大陆文学中或许不算非常突出的问题,相比之下,中国大陆留学在外的人数相对较少,而在台湾、香港和澳门及欧美、东南亚等地区的华文文学中,众多的留学现象使得身份认同困境变成一个相当令人瞩目的问题。

一、身份认同困境成因

身份认同困境成因很多。首先是生活环境的变化。人在异乡,不但精神上是被放逐的,口腹之欲也得不到满足。在美国留学,一切的生活不再是国内的样子,每天可能天没亮就需要开始工作,为了自身的生活不被摧残的很糟糕,就需要自己抛弃原有的生活习惯,去适应新的生活环境。《谪仙记》中,当初“中美英俄”四强出国时是何等的风光,四人家世显赫,同处一个阶级,其中李彤家最为有权有势。四人刚去威士礼时也是出尽了风头,李彤更是气压群芳。然而好景不长,恰逢国内战争爆发,四人家境均有大大小小的受创。曾经父亲官职最大家境最为显赫的李彤的父母压在太平轮事件中去世。经历这场变故后,四人的风光变成了口中的回忆,刚来留学时风风火火的李彤也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个飘离不定、琢磨不透的“神经质”李彤。

其次是文化认同的危机。随着社会中不同群体的相互交流,他们之间通过频繁的文化交流和思想碰撞,文化身份的观念已广泛运用于当今的文学批评之中。在华文文学中,对文化身份的认同更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白先勇作品中在海外定居的人生活圈基本都是华人,即便是异国结婚生子之后,也存在另一半对自己祖国的歧视。

还有主流边缘化。有时人们追逐边缘化的东西,主要是因为对正统文化的不认可,从而产生的类似青春期的叛逆心理。不论是被动还是主动,身份的流动已经逐渐成为多数人无可回避的现实,民族文化不是民间文化,不可能只是一种单一的文化形式,也不是自以为能够发现一个民族的真正本性的抽象的民粹主义,而是一个民族在思想领域为描写、证实、和高扬其行动而付出的全部努力,那个民族通过这种行动从而创造自身与维持自身之生存。在白先勇品中,最能突出这点的就是关于文革时期的描述,比如《夜曲》中主要书写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从海外留学回国想要用自己在国外所学的先进知识报效祖国的学子却遭到批斗。

最后是情感的畸形。白先勇的作品中时常贯穿自己的真实情感经历,表现了一大批从大陆到台湾到海外的华人的痛苦哀嚎和动荡不安的灵魂。身处八十年代的艾滋病狂潮,在特殊的情感时期,白先勇先生创作了许多关于同性恋的作品,如:《Danny Boy》《Tea for Two》《孽子》等。人物从少年到老年,从富家子弟到混混流浪。无一例外这些人物都背负着一定的畸形情感,有着对情感的深切体验。五六十年代,不光在我国,就是在思想上已是相当开放的欧美国家,同性恋也被公众认为是一种变态和令人作呕的行为。几千年来传统社会只认可接受异性恋,对于同性恋的行为倾向表现出强烈的反对和抨击。中西方社会对于同性恋者都采取了一定的惩罚方式。从肉体惩罚到精神惩罚,这些无疑给同性恋者带来极大地痛苦和无奈。

二、白先勇自身情感经历

白先勇幼儿时被诊断患有肺结核,身体的原因让他不能如正常人般就学,他的童年时间多半在保姆的陪同下或者独自一人度过。

白先勇的作品中大部分情感体现与其从小到大的生活环境、人生经历有着极大的联系。尤其作者童年时期的一段特殊经历和他所钟爱的传统文学影响了他的审美倾向,使他的小说几乎篇篇都成了苦难的叙述。整个童年时期的成长环境是残缺的,入学的年纪无法上学无法和同龄年进行接触、交流,给儿童身心造成一定的伤害。1963年开始赴美留学,开始了自己长久的留学生活,长久的接触国外生活,与国内生活两厢对比之下,使得身心受到一定的影响,开始了好长一段时间一种关注人类、充满忧患意识的写作生涯。

在中国学子远赴国外进行留学之时,当时中国的国家地位还处于弱势,无法和美国这种超级大国抗衡,而以留学生身份在外留学的中国学子自然所处的身份地位就不一样,就可能存在得不到重视,在学习资源上同样存在偏差、照顾的现象。白先勇先生有着特殊的家庭成长背景,他本人由大陆到台湾,在由家人去世之后转留学美国,本身内心已经遭受到巨大的伤害,加上中国人在外的身份地位,经历各种的曲折经历,在内心深处自然而然会对自身的身份处境有了不正常的认同,身份陷入一定的困境,甚至有时候让自己深陷其中不能抽离。

三、结语

白先勇极善于把握个体本能欲望与现实间的矛盾,冲突,并借助精神分析的哲学思想全方位深层次的表现出人面对强大残酷的现实阻碍时的怅惘,绝望情绪。他并不是将笔下人物逼到无处可退后采取高高在上的观望姿态,而是执着地居于一切生活痛苦的最深处,以宽博的悲悯情怀去感受,去理解人物的各种痛苦,用自己的笔帮助那些凄楚、孤苦的人们宣泄着自己的情绪。这种悲悯情怀的形成与他自身的经历以及深具的人文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人类心灵痛苦的执着书写”是他始终坚持的文学信念。几乎在所有的文本中,他都在努力地表现自己对于笔下人物的精神困境的探究与思考。虽然穿梭在其小说中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但在精神分析哲学的视野下,我们可以透过个体生命的弱小无助看到整个人类普遍面临的身份困境。作品中传达出的这种人文关怀,也正是白先勇进行文学创作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白先勇.白先勇短篇小说选[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

[2]王晋民.白先勇短篇小说选[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162

[3]弗雷德里克·杰姆逊,张京媛;处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学[J];当代电影;1989年06期

[4]甘资鸿. 世界的客居者——论白先勇《纽约客》的文化认同及其重构[J]. 名作欣赏,2014,23:36-39.

[5]陈昌凤. 新闻客户端:信息聚合或信息挖掘——从“澎湃新闻”、《纽约客》的实践说起[J]. 新闻与写作,2014,09:52-55.

中图分类号:I207.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018-01

猜你喜欢

乡情传统文化
乡情
一坛乡情煨酒
侨讯乡情
侨讯乡情
侨讯乡情
侨讯乡情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