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批评视域下的《额尔古纳河右岸》

2016-12-05李雪洁中国传媒大学北京100000

人间 2016年13期
关键词:生态批评自然

李雪洁(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00)



生态批评视域下的《额尔古纳河右岸》

李雪洁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00)

摘要:《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迟子建描写鄂温克族百年历史发展的长篇,作者以生动的笔触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少数民族的发展、兴盛以及在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衰落过程,悲凉的叙事中潜藏了作者对于生态问题的深层思考。本文从自然之美、鄂温克人与自然、对现代化进程的反思三个方面出发,对作品进行生态批评视域内的解读。

关键词:《额尔古纳河右岸》;自然;生态批评

自从美国学者威廉姆·鲁克尔特于1978年首次提出“生态批评”这一术语,近年来,生态批评已经逐渐发展而成一种重要的文化和文学批评类型。谢里尔·格洛特费尔蒂与人合编的《生态批评读本》中给出了关于这一概念最恰切的界定,即:“简言之,生态批评研究文学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批评的逻辑起点之一,是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和二元论,其核心思想是生态整体主义,即以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以是否有利于维持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稳定、平衡和持续存在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

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以二十万字的篇幅,为读者展现了生活在额尔古纳河流域的鄂温克族近百年的历史变迁。故事的叙述者是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老人在一天之内把自己族群百年来的故事娓娓道来。叙述语调温婉悲凉,透出老人以及作者对于鄂温克族辉煌过去的怀念以及现代文明围追堵截之下对于鄂温克民族未来的深沉忧思。诚如作者在访谈中所说:“如果没有对大自然深深的依恋,我也就不会对行将退出山林的鄂温克的这支部落有特别的同情,也不可能写出《额尔古纳河右岸》”①。不管作者是否有意,她的创作在相当大程度上符合了生态文学创作的一些特点。本文尝试从自然之美、鄂温克人与自然、对现代化进程的反思三个方面,从生态批评角度对《额尔古纳河右岸》进行解读。

一、自然之美

《额尔古纳河右岸》中描绘的额尔古纳河流域的自然风光,以及大自然中充满灵性的动植物形象,使得作品成为一部生态文学的绿色文本。

(一)风景画卷。

文本中有相当大的篇幅描写大兴安岭的自然风光,以下任选几例,由此管窥鄂温克族人生活于其中的自然之景:

小说中写到金河,“太阳已经落了一半,它把向西的水面染黄了,所以那条河看上去就好像一分为二了,一面是青蓝色的,一面是乳黄色的。……那时的金河就像两匹摆在一起的一明一暗的布……”②。作者以洗练的笔致为我们展现了河流在阳光中的绚丽多彩,表现金河静态的美。

在写到森林里的雨时,则将大自然的动态美表现地淋漓尽致。“雷公觉得这雨还不够大,它又剧烈咳嗽了一声,咳嗽出一条条金蛇似的在天边舞动着的闪电,当它消失的时候,林间回荡着’哇——哇哇——’的声音,雨大得像丢了魂儿似的,四处飞舞”③。

(二)动植物。

文本中与鄂温克人朝夕相处的动物是充满灵性的,它们是大自然化育的精灵,与山川河流一样是自然的一部分。

比如鄂温克人所喜食的小灰鼠,“灰鼠很可爱,它翘着大尾巴,小耳朵旁长着一撮黑色的长毛,很灵巧,喜欢在树枝上蹦来蹦去”④,还有又残忍又狡猾的山猫,以及老达西的那只猎鹰等,这些精灵在自然中孕育生长,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与考验。有许多动物甚至充满灵性,比如拉吉达的猎狗,在拉吉达死后,“它见着母亲,把前爪搭在她的膝上,满眼是泪”,“它似乎很想跟着父亲走,用爪子在地上刨来刨去,好像在为自己挖墓穴”⑤,还有拉吉米的战马等。

不仅是动物,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都遍染诗情。比如“森林里穿着最为亮堂”的白桦树,“它们披着丝绒一样的白袍子,白袍子上点缀着一朵又一朵黑色的花纹”⑥。

在文本中,自然并不仅仅是作为人物生活的环境背景而存在,它本身拥有众多值得展示的美好。作者着意为我们展现自然之美,一方面是因为她对于自然的热爱,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作者潜在的生态文学创作意图。

二、鄂温克人与自然

(一)萨满教“万物有灵”、“天人合一”观念。

萨满教盛行于北方的少数民族,萨满被认为是沟通天和地的通灵人,其主张的“万物有灵”论为狩猎文化所继承。萨满教常常将某种神秘的灵性赋予火、山、树木、日月星辰以及某些动物,将它们视为主宰自然和人间的神灵。与其他宗教的明显不同在于,萨满之道并不追求彼岸世界,而主要强调与自然力量和谐相处,即“天人合一”。

因为“万物有灵”、“天人合一”的观念,“死亡对于这支部落的人来说,不过是生命的一种转换”⑦。也正是因此,故事中接二连三的死亡事件,那些与老鄂温克女人有着亲密血缘关系的人物的死亡,在她的叙述之中,便少了几分悲恸的色彩,而多了几分平静、坦然。萨满教给了鄂温克人信仰,而自然给了他们生与死的力量。

(二)敬畏自然,尊重万物。

也正是受到萨满教观念的影响,鄂温克人在与自然以及自然中的事物接触时,便处处表现出虔敬的心态。

比如,他们崇敬火神,认为“火中有神,所以我们不能往里面吐痰、洒水,不能朝里面扔那些不干净的东西”⑧。也崇敬山神,“猎人行猎时,看见刻有白那査山神的书,不但要给他敬奉烟和酒,还要摘枪卸弹,跪下磕头,祈求山神保佑。”⑨。

对待有灵性的猎物,即使可以成为族群的人美餐的对象,也依旧选择放过它们:“我能够怀孕,生下第一个孩子维克特,我想与水狗有关。从那以后,我就不打水狗了”⑩。

鄂温克人以狩猎、驯鹿为生,在常年的游牧生活中他们遵循自然的生存法则,并不过分猎取动物,也没有危害生态平衡,敬畏自然、尊重万物使得他们享受到真正意义上的诗意的栖居。

(三)原始欲望与生命力的呈现。

人类健康的生存,不仅包括回归自然,还应当表现为对于人自然天性的回归以及原始生命力的彰显。

1.融于自然的两性之爱。

作者将作品中男女之间情欲的展现与自然风物的描写融为一体,在情爱发生之时,人与自然的关系呈现为一种水乳交融的状态。

比如,在写到“我”父母亲的情爱画面时,那希楞柱内外的“风声”都是自然之声。某些情况下,大自然的勃勃生机更能促发男女情欲,为她们带来终身难忘的体验。当“我”和拉吉达在阳光和煦的新碱场上感受着和煦的阳光,拉吉达的一个暗示,便有了两人“最缠绵的一次亲密”11。

在这里,大自然与人物的生命体验融为一体,人们回归到生命的原始状态,与自然中的万物一样迸发出最原始本真的欲望之火。

2.原始生命力量的呈现。

作品中对于自然中原始生命力量的呈现,较为典型的是对伊万的手的描述,“伊万的手出奇的大,他若是将双手摊开放在膝盖上,那膝盖就像被粗壮而绵长的树根给覆盖缠绕住了。他的手很有力气,能把鹅卵石攥碎,能把搭建在希楞柱用的松木’咔——’的一声折断,省却了用斧子去砍”12。正是这双手,拉开了日本监狱里的铁栅栏窗,使伊万死里逃生。是自然的山水猎物哺育了伊万,自然使他成为大力士,这种野性的生命力的张扬,也是作者所要呈现的。

三、对现代化进程的反思

在文本的最后两个部分——“黄昏”和“半个月亮”中,一种不和谐之音显现出来:采用现代化装备的林业工人来了。紧接着是林木被过度砍伐,动物越来越少、驯鹿所食的苔藓逐年减少,伐木的巨大噪音袭扰着鄂温克人和动物们,他们只能带着驯鹿频繁搬迁以适应环境。

对此,迟子建提出了质疑之声,否定工具理性主义之下的所谓利益最大化和合理性原则,认为“我们把所有的跟我们不同的,所有的异类,全都同化成和我们一样的,那么这个世界就会少了很多个性化的人、灵性的人;而生活呢,看似丰富多彩,五光十色的,其实非常的贫血和单一”13。

应该说,在生态环境极大恶化、人类精神世界极度失衡的今天,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中对于自然美的张扬、对于自然之中万物有灵的呼唤、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赞美,带有对于现代化进程和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念的强烈反思的意味。

总体来说,迟子建通过描绘鄂温克族百年兴衰的历史,表现他们所生存于其中的大自然的广袤美好,以及鄂温克人敬畏自然、崇敬万物的生态观念,表现出一种和谐、稳定的生态整体主义观念。然而在现代文明的发展之中,这种令人神往的诗意的栖居方式被大肆破坏,甚至面临灭绝,这足以引起读者的反思。《额尔古纳河右岸》呼吁我们重新界定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更将一种诗意的栖居方式展现给我们以供缅怀和追寻。

参考文献:

[1]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方守金,迟子建.自然化育文学精灵——迟子建访谈录[J].文艺评论,2001,(03).

[3]迟子建,郭力.迟子建与新时期文学——现代文明的伤怀者[J].南方文坛,2008,(01).

注解:

①迟子建,胡殷红.人类文明进程的尴尬、悲哀与无奈——与迟子建谈长篇新作《额尔古纳河右岸》[J].文艺报,2006年3月9日.

②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P187-188

③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P57

④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P27

⑤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P59

⑥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P36

⑦迟子建,郭力.迟子建与新时期文学——现代文明的伤怀者[J].南方文坛,2008,(01)

⑧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P30

⑨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P42

⑩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P88

11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P109

12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P13

13迟子建,郭力.迟子建与新时期文学——现代文明的伤怀者[J].南方文坛,2008,(01).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002-02

作者简介:李雪洁(1991—),女,汉,河北,中国传媒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

猜你喜欢

生态批评自然
略论生态批评的三大基本理论
解读《白鲸》中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主义的对抗
读者的不同思维
科马克?麦卡锡西部小说的生态批评解读
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自然生态观
《自然》:中国的生物伦理并不狂野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