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AMT法供电场源选择试验分析
2016-12-03莫亚军
■莫亚军
(广西地球物理勘察院 广西 柳州 545005)
CSAMT法供电场源选择试验分析
■莫亚军
(广西地球物理勘察院广西柳州545005)
本文通过改变CSAMT法供电收发距的大小和方向进行试验,对在不同场源条件下接受到的信号进行综合分析,为后续CSAMT勘查确立了最佳的工作模式,同时也为今后的CSAMT法在地质情况比较复杂和干扰较多的情况下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思路。
CSAMT供电场源试验分析
收发距与场源的正确选择是CSAMT应用效果好坏的关键。因发射与接收的距离受到进入近区带与最小探测信号的限制,场源有附加效应和阴影效应,而场源的附加效应和阴影效应在后期的数据处理中难以校正,所以如何正确选择场源和收发距,确保采集的数据高质量,是野外测量不可轻视的重要环节。
1 试验区地质概况
测区地理位置位于广西来宾市武宣县桐岭镇附近。工作区内地形为缓坡丘陵,最高海拔为120.4m,最低55m,水系较发育。测区位于广西山字型构造前弧东翼,大瑶山背斜的西翼、南华准地台桂中~桂东台陷之桂中凹陷来宾断褶带与大瑶山凸起的交接部位。主要地层有寒武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第四系;构造以单斜构造为主,倾向北西(部分地段倾向逆转、倾向南东),倾角一般为50~85°,向西地层自老至新依次分布。本区主要断裂有:通挽~东乡深大断裂(F1)呈北东~南西走向,逆断层,向西倾斜,是本区域主要的成矿和贮矿构造。F2断裂:位于大团村之南,呈北北东走向,平推断裂。F3断裂:位于司律测区之东部,呈北东走向,断裂性质不明。
广西物勘院和广西第七地质队曾在盘龙一带进行激电法试验,在已知矿点上获得较好的激电异常,效果明显。此次在矿区外围开展电磁法的工作重点之一是首先对测区中部的24号线进行CSAMT法的试验工作,以确定在该测区进行CSAMT法的工作模式。第24号线的地理位置如图1所示。
图1 广西盘龙矿外围测区CSAMT法工作布置图
2 CSAMT法测量装置及工作设计
此次测量装置采用标量CSAMT装置(赤道偶极装置)。投入的仪器为:GDP-32Ⅱ接收机,ANT6磁探头,GGT-30发射机,XMT-32S发射机控制器,ZMG-30发电机,ZPB-600升压器。
具体工作布置为:24线位于盘古村北东约400m,穿越水稻田、缓坡丘;研究深度为1000m内,测线长900m;测点记数为241325~242175,计数间隔50,共18个测点;测点距50m;极矩MN为50m;发射频率采用加密频点共23个频点(4~8192Hz);供电极距AB长度为1200m;最大供电电流为10A;每一测点连续测量2~3次;低频段(4~1441HZ)叠加128~2048次,高频段(1441~8192HZ)叠加2048~16384次;试验中分别在测线东西两侧平行布设AB供电极以及分别取收发距约为4000m和6000m。通过试验,确定该区场源的布设等最佳的工作模式。
3 数据处理及解释
试验测量工作分两部分进行:第一次测量在测线西侧桐岭镇一带布设AB极,收发距为5400m,最大电流9.5A,从241325~242175共18个测点,数据中信号较弱,离差较大;第二次测量于不同时间在测线西侧离盘龙矿区1500m一带布设AB极,收发距3800m,最大电流10A,由于天气原因,从241625~242175共12个测点,数据中信号较强,离差较小。经过室内数据处理,从二维反演图片看,二者相似性较小,如图2所示。
图2 D24线不同场源CSAMT二维反演断面图
图3 Cagniard视电阻率与频率的双对数坐标关系图(ρω-f)
对每一个测点分别画出了Cagniard视电阻率与频率的双对数坐标关系图(ρω-f)、电场与频率的双对数坐标图(Ema-f)、磁场与频率的双对数坐标图(Hma-f)、阻抗相位与频率单对数坐标关系图ph-f),后又用近场校正程序对它们进行了近场校正,并做了对比分析。纵观两次测量数据,从曲线形态上观察,都反应出地层类型为A形,高频段相似性较好,每一个测点第二次测量比第一次测量进入近场区要早(从高频到低频),但数据较稳定。现以241625号测点为例加以分析,叙述中以1次代表第一次测量结果,以2次代表第二次测量结果,图形中黑色(-·-)表示第一次测量结果,红色(-。-)表示第二次测量结果。
Cagniard视电阻率与频率的双对数坐标关系图(ρω-f):如图3所示。
从曲线形态上看,由于收发距不一样,所以2次比1次的视电阻率偏低,都反应出地层类型为A形,2次从90Hz进入近区(曲线以上升),1次低于10Hz进入近区。由于在高频段(远区)没有点重合现象,所以可以排除阴影效应和场源复印效应的可能。
电场与频率的双对数坐标关系图(Ema-f):如图4所示。
图4 电场与频率的双对数坐标关系图(Ema-f)
图5 磁场与频率的双对数坐标关系图(Hma-f)
图6 阻抗相位与频率的单对数坐标图(pha-f)
图7 不同场源视电阻率近场校正后对比图
从曲线上看,2次测量的电场信号明显强于1次,高频段信号也较稳定;根据电场在近区与频率无关的特点,可以看出2次从90Hz进入近区,一次则小于10Hz进入近区;磁场与频率的双对数坐标关系图(Hma-f):如图5所示。
从曲线上看,2次测量的磁场信号明显强于1次,高频段信号也较稳定;根据磁场在近区与频率无关的特点,可以看出2次从90Hz进入近区,一次则小于10Hz进入近区;阻抗相位与频率的单对数坐标图(pha-f):如图6所示。
从曲线上看,两次的阻抗相位曲线起伏形态相似,都反应出三层A型地层的阻抗相位变化规律,但2次的低频段明显逐渐趋向于0,这一点是与近区理论相符合的。说明2次的阻抗相位数据比1次较稳定。
两次的视电阻率近场校正后的比较:如图7所示。
通过对两次测量的近场校正后,从曲线上看,2次的近区更好的反映出了低层介质的真电阻率情况,且中间区的曲线形态也比1次较好,说明2次的近区数据比1次的近区数据稳定。
4 结论
由于本次试验的测区有3个大的断裂存在(如图1所示F1,F2,F3),使测区的地质构造情况较为复杂,断裂对CSAMT测量工作影响较大。通过两次分别改变收发距的大小和方向的试验结果表明,供电极AB布设在测线东侧收发距3500m与布设在西侧收发距5400m相比较,接受信号较强,离差较小,地下介质对电磁场的响应也比较稳定;尽管CSAMT收发距较近时,使较多的频点工作在近区和过渡区,但通过近场校正以后,在资料解释上更能很好的反应出地层类型情况。而收发距较远时,虽然能使较多频点工作在远区,但电磁信号较弱,且易受收发距范围内的构造、地形、民用电流、工业电流等干扰,从而容易造成数据的不稳定。因此,本次试验工作为后续CSAMT勘查确立了最佳的工作模式,同时也为今后的CSAMT法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思路,即在地质情况比较复杂和干扰较多的情况下,由于发射功率是有限的,只要能够满足3~5倍的研究深度,收发距不要太大,因为信号的强弱问题直接关系到测量数据的稳定性。
[1]朴化荣.电磁测深法原理 [M].地质.
[2]汤井田,何继善.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及其应用 [M].地质.
[3]温永辉等.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中收发距与场源选择 [M].广东:地质(2012).
P631[文献码]B
1000-405X(2016)-9-3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