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内原发精原细胞瘤混合未成熟畸胎瘤18F-FDG PET/CT显像1例
2016-12-03李亚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核医学科辽宁沈阳110001
刘 一,李亚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核医学科,辽宁 沈阳 110001)
纵隔内原发精原细胞瘤混合未成熟畸胎瘤18F-FDG PET/CT显像1例
刘一,李亚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核医学科,辽宁 沈阳110001)
LIU Yi,LI Ya-ming
(Department of Nuclear Medicine,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Shenyang 110001,China)
精原细胞瘤;纵隔肿瘤;畸胎瘤;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病例男,23岁,半年前出现咳嗽、咳痰,伴胸闷气短,半月前体力劳动后出现右前胸疼痛,当地医院行肺CT提示右肺占位,纵隔稍大淋巴结。患者空腹6 h以上,空腹血糖为4.2mmol/L,注射18F-FDG 444Mbq由医用回旋加速器(GE minitracer)生产,放化纯度>95%,0.15mCi/kg,使用美国GE Discovery LS PET/CT采集图像,CT(4排)扫描条件:120 kV, 80mA,层厚5mm;PET(18环)扫描采用二维(2D)模式采集,每个床位采集 3min;图像重建采用有序子集最大期望值法(OSEM)重建图像。在安静、光暗的房间休息约60分钟后行常规体部显像 (头顶至双侧股骨上段),并于首次注射后3 h行胸部延迟显像。
相关检查及化验:肿瘤标志物:CEA为1.28 ng/mL(0.00~4.30 ng/mL)、NSE为30.38 ng/mL(0.00~16.30 ng/mL)。细菌抗体测定(结核杆菌):阴性。支气管镜示:气管黏膜光滑,隆突锐利,受压左移,右主支气管以下各叶段支气管呈外压性狭窄,未见确切新生物,未取材;左肺各叶段支气管通畅,未见确切异常。肋骨平扫3D-CT未见异常。
PET/CT检查 (图1a~1c,1e)CT示右肺上叶纵隔区团状软组织密度肿块影,突入肺内,病变内部密度不均匀,局部可见稍高密度影,最大直径约15 cm,病变与右肺上叶胸膜及邻近上腔静脉关系密切,病变FDG摄取不均匀增高,局部FDG摄取最大SUV值为9.9,延迟显像后最大SUV值为12.8。CT另见右上纵隔及纵隔内腔静脉后淋巴结影,部分肿大,大者最大直径约1.6 cm,FDG摄取略增高,最大SUV值为2.3,延迟显像后最大SUV值为2.5。腹膜后区、双侧睾丸区未见肿物及异常FDG摄取增高影像。PET/CT检查诊断为纵隔恶性病变,纵隔淋巴结转移不除外。
图1aCT示右肺上叶纵隔区团状软组织密度肿块影,突入肺内,病变内部密度不均匀,局部可见稍高密度影,最大直径约15 cm,病变与右肺上叶胸膜及邻近上腔静脉关系密切。图1bPET示病变FDG摄取不均匀增高,局部FDG摄取最大SUV值为9.9。图1cPET、CT融合图像。图1d病理:镜下显示组织内见未成熟成分,另见异型细胞,核大深染,核仁明显,巢状排列(HE)。图1e体部PET MIP图。
患者择期手术,术中探查巨大肿物位于右侧胸腔,纵隔来源可能性大,最大径约20 cm,无明显胸膜粘连,累及右肺上叶及中叶,表面局部临近破溃,切除肿瘤及部分肺组织共约20 cm×16 cm×13 cm,剖开后见切面有一直径约12 cm的灰白结节,伴出血坏死,质地软至中等,并切除多组淋巴结。肿物镜下(见图1d):组织内见未成熟成分,另见异型细胞,核大深染,核仁明显,巢状排列,免疫组化结果:CK(部分(+))、EMA(部分上皮(+))、Vimentin(+)、CK5/6(部分上皮(+))、CK7(部分上皮(+))、P63(部分上皮(+))、TTF-1(部分上皮(+))、Chromogranin A(-)、Synaptophysin(灶状+)、S-100(神经及软骨成份(+))、SMA(肌组织(+))、Desmin(-)、Myoglobin (-)、MyoD1(-)、Myogenin(-)、CD34(血管(+)V0)、MC(-)、D2-40(部分(+))、WT-1(-)、Ki-67(10%(+))、CD99(灶状+)、Bcl-2(-)、CD56(部分(+))。淋巴结镜下:淋巴结及纤维结缔脂肪组织,免疫组化结果:CD117(+)、PLAP(+)、CD30 (-)、HCG(-)、AFP(-)。病理诊断意见:精原细胞瘤混合未成熟畸胎瘤。
讨论生殖细胞瘤多发生于睾丸原始生殖细胞,是睾丸常见低度恶性肿瘤。生殖腺外生殖细胞瘤临床少见,主要发生于人体靠近中线的部位,纵隔是性腺外最常见的发病部位,约占50%~70%[1]。原发于纵隔的生殖细胞肿瘤主要包括畸胎瘤、内胚窦瘤、卵黄囊瘤、胚细胞瘤、精原细胞瘤、绒癌等。纵隔精原细胞瘤占纵隔生殖细胞瘤的11%,占所有纵隔肿瘤的1%~5%[2]。生殖腺外精原细胞瘤的发病年龄多见于21~40岁,绝大多数为男性,女性极少[3-4]。其发病机制推测可能与胚胎发育过程中性腺组织异位有关,胚胎发育过程中,生殖细胞沿中线下移时滞留或移位到别处,在致癌因素作用下导致肿瘤的产生[5]。混合型生殖细胞瘤多数认为系来源于具有潜在的多向分化能力的原始生殖细胞,既可分化为胚胎细胞类肿瘤,也可分化为非胚胎细胞类肿瘤,病理上可见两种、三种甚至四种以上的肿瘤成分并存。生殖腺外的纵隔生殖细胞瘤一般生长缓慢,病史较长,临床可无症状,多因肿物增大引起压迫等症状或无意中发现[6],临床主要症状有咳嗽、呼吸不畅、胸闷、胸痛等,有时伴上腔静脉压迫症状[7]。纵隔生殖细胞瘤主要以淋巴途径转移,也可通过血行转移,骨骼及肺是最常见的转移部位。血清肿瘤标志物如β-HCG、AFP等对纵隔生殖细胞瘤有一定的辅助诊断意义,但无特异性。纵隔生殖细胞瘤治疗方式主要有放疗、化疗及手术治疗方式,需根据肿瘤的性质和转移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良性病变且无转移,肿块与肺组织、周围血管及心包等组织无明显浸润粘连者,一般可采取根治性切除或局部放疗。恶性病变由于有侵犯周围脏器侵犯和/或远处器官转移,根治性切除困难,则需要采取手术、放疗及化疗等联合方式[8]。
18F-FDG PET/CT检查在许多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般恶性肿瘤大部分因葡萄糖转运体数量表达增高[9],18F-FDG摄取增多,但也有少数恶性肿瘤因细胞表面葡萄糖转运体数量表达无增高,或因其葡萄糖摄取后不能长时间滞留于细胞内,而转移至细胞外,因而病变不或少摄取FDG,PET影像表现不呈典型高代谢改变。本例PET/ CT影像上纵隔病变CT表现为纵隔内病变形态不规则肿块影,略呈分叶状,内部密度不均匀,凸向肺野内,邻近心脏、血管等组织受挤压移位,病变与周围组织界限较清晰;PET影像表现为病变18F-FDG摄取及分布不均匀,内部可见代谢增高及降低区,代谢增高区主要位于CT上呈软组织密度增高的实性部分,18F-FDG的摄取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可反应肿瘤组织成分的多样性及肿瘤细胞分化程度的异质性。同时视野内纵隔外未见异常代谢增高影,提示远处未见明显异常转移灶。综上所述,18F-FDG PET/CT检查在一次检查过程中做到全身(体部)扫描,不光可以对纵隔原发肿瘤进行良恶性鉴别诊断,还可以发现全身其他部位的肿瘤转移情况,对肿瘤性质的判定和临床分期提供有力的依据,为临床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指导及协助临床制定适合的治疗方案,使患者受益。
[1]严洪珍.纵隔影像学解剖与纵隔肿块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1,35(5):341-342.
[2]Ravenel JG,Gordon LL,Block MI,et al.Primary posterior mediastinal seminoma[J].AJR,2004,183(6):1835-1837.
[3]Zhang Z,Liu J,Liu Y,et al.Generation,characterization and potential therapeutic applications of mature and functional hepatocytes from stem cells[J].Cell Physiol,2013,228(2):298-305.
[4]刘仁伟,冯丰坔,刘年元,等.纵隔原发性精原细胞瘤的CT表现[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2,28(6):1131-1134.
[5]周政涛,王金万,杨林,等.原发于纵隔的生殖细胞肿瘤47例临床分析[J].中华肿瘤杂志,2006,28(11):863-866.
[6]Hainsworth JD.Diagnosis,staging,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tient with mediastinal germ cell carcinoma[J].Chest Surg Clin N Am,2002,12(4):665-672.
[7]周建凤,白春梅.原发性纵隔恶性生殖细胞瘤 [J].癌症进展,2006,4(2):143-146.
[8]郑家豪,曹子昂,梁而康,等.原发性纵隔肿瘤的外科治疗[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06,13(1):49-51.
[9]黄劲,宋文忠,何作祥.恶性肿瘤细胞葡萄糖转运蛋白与脱氧葡萄糖摄取[J].中华核医学杂志,2006,26(3):190-192.
18F-FDG PET/CT imaging of primary mediastinal seminoma com plicated with immature teratoma:report of one case
R734.5;R730.269;R814.42;R817.4
B
1008-1062(2016)05-0377-03
2015-08-25;
2015-09-28
刘一(1983-),男,辽宁人,主治医师。E-mail:liuyi521929@163.com
李亚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核医学科,110001。E-mail:ym li2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