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向好,更要稳定宏观政策组合预期
2016-12-03马光远
文/马光远
数据向好,更要稳定宏观政策组合预期
文/马光远
推动中国经济长期向好,既要稳定对宏观政策的预期,也要稳定对中国经济未来一段时间长期的预期。
进入下半年,中国经济一些宏观指标出现了反弹,特别是8月份,包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的大幅度提高,再次引发了关于中国宏观经济已经企稳和触底的判断。
的确,8月份的一些经济数据出现了反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9.5%,创下今年以来月度最高增速;民间投资由负转正,8月份增长2.3%,加快3.5个百分点;出口增长5.9%,进口由负转正;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0.4%,扭转了此前连续数月下降的趋势;8月份铁路货运完成日均运量900万吨,实现1%的同比增长,这是2013年9月货运量连续下跌以来的首次增长;8月全国发电量同比增长7.8%。这些宏观指标的回暖说明,今年以来围绕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宏观经济总体表现平稳,中国经济韧性大,回旋余地强的特征没有改变,外界渲染的中国经济“硬着陆”的观点缺乏事实支撑。
然而,数据的反弹,绝不意味着中国经济在L型的拐点的到来,更不可轻言中国经济已经触底或者回暖。8月份经济数据的回暖固然可喜,但对这些数据的判断应该站在中国经济结构性转型、动能转换的高度,站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高度来加以研判。应该看到,8月份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创年内新高,一是因为去年基数太低,二是主要靠煤炭、钢铁以及汽车产业的拉动,制造业总体困难的局面没有改变,1~8月制造业投资累计增速仅为2.8%;从金融数据看,非金融企业贷款虽然转正,但中长期贷款仍然是负增长,企业融资需求仍然较弱;居民贷款主要仍然是房贷的局面没有改变,8月新增人民币贷款中,个人按揭贷款的占比达到了71.2%,资金“脱实向虚”的风险仍然存在。特别是一些城市的房价在近期非理性上涨,投机因素增加,资产价格泡沫引发的风险在加剧。同时,由于煤炭等价格的上涨,去产能的任务仍然艰巨。
因此,切不可为宏观指标的短期好转而沾沾自喜,数据的好转只是为进一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稳定的环境。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一系列任务,中国经济仍然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当下我们稳增长的举措仍然主要依靠投资和房地产,依靠旧的动能,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降成本等任务仍然亟待加速。就长期而言,中国经济仍处于增速换挡期和L型阶段没有改变。
7月份中央政治局会议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时,特别提及宏观政策组合稳定的预期,指出“通过实施适度扩大总需求、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良好发展预期的组合政策”。引导良好的政策预期的关键仍然是通过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中国经济长期向好,既要稳定对宏观政策的预期,也要稳定对中国经济未来一段时间长期的预期。在政策层面稳定市场对中国经济的预期,而不能过度依赖短期政策的效果,或者过度看重短期政策带来的好看数据。在政策组合上,侧重于稳定、长期的预期,不能被短期数据所麻痹。
从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形势看,国内外的形势仍然复杂,但主要保持政策组合的定力,长期发展的战略机遇仍然存在。最后一个季度,不管国际国内形势如何变化,只要真正稳定预期,只要政策真正透明、稳定不摇摆,只要真正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不是贪恋数据的一时美丽,提高政策质量,用稳定的宏观政策组合稳住市场预期,用重大改革举措落地增强发展信心,保持耐心,中国经济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一定能够取得重大的进展。
(作者系民建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