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规律自觉视野下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2016-12-03朱炳元王钰鑫

贵州省党校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治国理政四个全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朱炳元 王钰鑫

摘要:从社会发展规律看,发展是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根本途径,动力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所在,法治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要求,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根本保证;从我党执政规律看,发展、改革、法治和治党成为治国理政必须紧紧抓住的重大问题,实质上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内在逻辑;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看,“四个全面”深化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规律的认识。

关键词:四个全面;治国理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81(2016)05-0029-06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不断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1]“四个全面”是这一理论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新方略。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获得自己的本质规定的。把“四个全面”放在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有机统一中进行研究,有助于更加深刻地认识和把握“四个全面”形成的时空方位、思想脉络和内在逻辑,并在此基础上揭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规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顺应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规律

历史主题和历史使命是作为一种客观的规律性存在体现出来的。然而,各种推进社会进步的要素并非静止不变,相反则“始终是革命的、能动的,始终处在不断积累和生长的过程中,当一系列新‘质要素开始呈现的时候,历史主题和历史使命就会随之发生变化”。[2]近代以来,在中国道路的展开中、历史主题的演进中逐渐形成并展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思想脉络,呈现了中国社会发展规律。

(一)发展是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根本途径

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永恒不变的主题,在历史进程中起着重要决定作用。“唯有发展,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3]离开了发展,历史就会停止、社会就会停滞。近代以来,围绕中国社会发展的问题,各种政治力量你方唱罢我登场。经过百余年的艰辛求索和曲折斗争,中国人民认识到,唯有对中国社会进行根本性的改造才能实现发展。在重大历史关头,中国人民拿起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武器。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杨匏安、蔡和森、周恩来、董必武等纷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觉社会主义真为改造现世界对症之方,中国也不能外此”。[4]由此,中国人们选择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道路这一基本方向,并历经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继而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沿着这条道路,从没有经验到有经验,从有较少的经验,到有较多的经验,形成了符合中国具体实际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科学回答了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这样的重大命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现阶段发展目标、发展道路的形象表达,确立了民族复兴中国梦的阶段性目标和实现路径。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坚定地担负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新时期,我们党把发展问题形象化、阶段化、具体化,适时地提出了“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致力于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朝着既定目标奋勇前进。从“小康社会”的提出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确立,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演进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的提出,这是由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发展任务决定的,是我们党对发展规律认识不断深化的产物。这也就意味着,发展仍然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奋斗目标,必须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1]正因此,在确立治国理政方略时,习近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战略目标,并第一次定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二)动力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所在

实现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根本的要靠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靠科学发展。由此,回答中国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就成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重要课题。动力在哪里?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实现这一发展,“既需要通过革命,更需要通过建设和改革来实现”。[5]革命就是在社会制度层面上为发展提供根本前提和制度保障。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手段,而社会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改革既要面对矛盾,又要解决矛盾,既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基本途径,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发生了三次伟大的历史变革。第一次是资产阶级革命;第二次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第三次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6]前两次是通过革命的方式解决“救亡”的历史课题,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一历史任务。第三次是通过改革的方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历史和现实让中国人民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社会主义改革是发展的主要动力。习近平旗帜鲜明将其确立为“关键一招”,即“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7]52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必须用改革激发社会活力。然而,“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与世界的交融更加紧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防、执政党各项建设的关联更加密切,改革发展进程中面临矛盾问题的耦合性更加明显。”[8]这就要求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制度模式的必然要求,是不断释放改革红利、提供发展动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1]的必然要求。正因此,习近平在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时,将“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战略举措和动力来源,并第一次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法治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要求

随着中国社会发展的推进,发展的内涵也不断拓展,法治已经成为民族复兴中国梦的题中之义。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必须由法治来护航。

首先,法治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产物,是政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标志,其地位随着社会发展进步越来越凸显,并逐渐融入到中国共产党所确立的奋斗目标中来,成为发展水平、发展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成为我们推进现代化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不失时机地把法治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中,使战略目标与法治文明相衔接、相融合,这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内在要求。新中国成立66年来,虽然我们也走过一些弯路,但总的趋势是,法治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作用越来越重大。[9]

其次,法治为改革发展提供重要保障。改革和法治均关涉国家治理各领域各环节,都承担着重要历史使命。只有坚持改革决策和立法决策相统一、相衔接,立法主动适应改革需要,积极发挥引导、推动、规范、保障改革的作用,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实现改革和法治同步推进,发挥协同效应,才能更有利地推动社会发展。也就是说,只有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让改革与法治同频共振,才能汇成强大合力,形成整体效应。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有效管理国家的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规律性认识。[10]正因此,在确立治国理政方略时,习近平将“全面依法治国”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战略举措,并第一次将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深化改革一起称之为“姊妹篇”,是“鸟之两翼、车之双轮”。

(四)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构成了近代以来中国最为关键的“命运共同体”。今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历史使命之所以光荣,奋斗目标之所以宏伟,是因为我们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距离正在越来越接近,是因为这一历史使命为世界人民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更大贡献。这就需要强劲有力的火车头带动中国现代化的列车驶向远方,需要领航者带领“中华号”巨轮行稳致远。[11]1这个火车头、领航者就是中国共产党。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才能确保我们的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中国近现代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最善于把握历史主题,最有资格和能力肩负起并最终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只有中国共产党最善于把握时代脉搏,提出并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只有中国共产党最善于汲取人类文明成果,提出并推进依法治国伟大征程。简言之,中国共产党是代表历史前进方向的先进政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习近平指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新中国的繁荣富强”。[12]

全面从严治党,是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根本保证。[13]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党的形象和威望不仅直接关系党的命运,而且直接关系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命运、民族的命运”。[14]因此,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当前,中国共产党正肩负着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同时也面临着“四大考验”和“四大风险”,从严治党的任务更加紧迫、更加艰巨。“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那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被历史淘汰”。[15]正因此,在确立治国理政方略时,习近平将“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战略举措和根本保证,并第一次为全面从严治党标出清晰路径,要求把党锻造成为我们事业更加坚强的领导核心。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顺应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规律

聚焦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发展、改革、法治和治党成为治国理政必须紧紧抓住的重大课题,实质上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内在逻辑。从发展来看,这是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根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孜孜求索,谋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的就是过上美好生活。事实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与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致的,是同一目标的不同表达。中国共产党自觉地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民族复兴中国梦作为治国理政的目标追求和价值取向,并为之进行了接力奋斗,根本地就是要牢牢扭住发展这个关键。实现发展,一靠革命,二靠改革。一方面,通过革命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另一方面,通过建设和改革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前者为后者创造必要的条件,后者是前者的历史延伸和发展。在推进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人治越来越成为制约因素,法治越来越凸现出来,必须全力推进法治国家建设,从而使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在法治轨道上运转而形成综合效应。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在中国,这些目标的实现、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换言之,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由此,在历史进程的展开中、中国道路的拓展中,发展、改革(或革命)、法治、党建四个方面环环相扣、紧密相连、相互支撑,成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主流、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内在逻辑和基本遵循、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主线。

“四个全面”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逻辑规律。如何治理好像我们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如何治理好社会主义社会这样全新的社会形态,如何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我们必须给出科学回答的重大课题。“四个全面”总结历史经验,立足客观现实,旗帜鲜明地把发展、改革、法治、党治这四大主题提了出来并综合起来,实现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新创造和新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规律的高度来看,中国人民高擎马克思主义理论旗帜,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接连上了几个大台阶。之所以取得这样的伟大成就,归根到底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相继完成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伟大进程,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道路、制度;踏上了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法治道路、法治体系。最根本的是中国工人阶级与马克思主义结合以后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担当起了领导发展的历史使命,找到了改革这个动力之源,确立了法治这个重要保障。为更好担负起这些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管党治党的重大课题,确保党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正是在中国道路的历史性展开中,发展、改革、法治、治党的任务越来越凸显出来,越来越成为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矛盾。顺应发展这一根本任务,探索并确立推进发展的改革动力和法治保障,必须抓住管党治党这个政治保证。“四个全面”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治国理政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当代中国治国理政的主要内容和规律揭示。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国情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我们“正处于一个重大的发展与转型的‘临界点,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社会结构性转型这一重大的‘历史时刻。”[16]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节点上,我们党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并明确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奋斗目标,目的就是为了继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谋划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续写辉煌历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局出发,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精准把握发展、改革、法治和治党这个当代中国最主要的矛盾,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综合起来,并确立为治国理政的方略,由此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四个全面”重大战略思想,成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内容。“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发展,[11]5是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成果。“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扭住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主线,也扭住了当代中国发展和未来中国发展的主线,揭示了治理像我们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超大型文明国家的基本规律,具有丰富的理论意蕴和鲜明的理论特色。

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顺应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核心,占据着重中之重的地位。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所揭示的治国理政逻辑规律来看,它内在地决定着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重大战略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的实现,相继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从治国理政规律的高度来看,这两大成果都与“四个全面”所揭示的治国理政规律有关。毛泽东思想紧紧围绕“发展”、“革命和改革”、“法制和法治”、“管党治党”等展开了富有成效的治国理政实践;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紧紧围绕“发展”、“改革”、“法制和法治”、“管党治党”等进行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治国理政实践。“四个全面”的提出是深刻总结世界近代以来特别是中国近代以来国家治理理论与实践发展过程而得出来的,厘清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所揭示的治国理政规律,从逻辑规律的层面确立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坚持和继承,揭示了这些理论成果之间一脉相承的关系。

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所揭示的当代中国治国理政规律及其任务来说,它内在地决定着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与时俱进的重大战略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问题导向和科学思维,以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坚定中国自信、立足中国实际、总结中国经验、针对中国难题而提出来的重大战略思想,并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11]4从而使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实现了对治国理政理论与实践的超越、创新和发展。也就是说,“四个全面”是把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在推进的中国治国理政实践经验马克思主义化[11]374的产物,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色和时代特色,是理论特色和时代特色的有机统一。从这个意义上说,“四个全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成果,是扎根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

“四个全面”深化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规律的认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经验。在治国理政伟大实践中,党不断深化对发展和改革、法制和法治、管党和治党这些课题的认识,为更加深刻地揭示治国理政规律积累了重要的基础。“四个全面”第一次把发展、改革、法治、治党综合起来,拎起了治国理政的总纲,从而深化了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说,“四个全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在当代中国的具体呈现,是治国理政规律的生动实践,很好地解决了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辩证统一的问题,有效地避免了理论和实践可能出现的断裂现象。也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之间“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脉”是什么,“进”在何处。

“四个全面”的历史限度及其未来展望。历史总是在继往开来中展现新的气象、新的境界、新的内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历史赋予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使命,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永恒魅力,揭示了中国社会发展规律、治国理政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它所蕴含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长期指导意义,必将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上、在继续回答时代课题的过程中产生新的理论成果,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17],并对未来中国的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起指导作用。这是因为,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发展仍然是党治国理政的第一要务,改革和法治协同为发展提供支撑,管好党治好党是根本政治保证。从这个意义上说,“四个全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力量、精神动力、理论旗帜。从深层次来说,之所以说“四个全面”具有这样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深植于专属于自己时代的问题谱系和时空结构中,成为时代性的问答逻辑;就在于它正确指认时代本质并解答了时代问题,充分地适应了自己的时代。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8]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把握历史主题,勇于担当历史使命的先进政党,并善于认识和把握这种规律性,且将这种规律性与党创造历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结合起来,实现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的有机统一。“四个全面”的提出和形成就是中国共产党善于把握历史主题、勇于担当历史使命的重要体现,是在接续回答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以及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后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中形成的,[19]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继续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发展规律、不断探索治国理政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而得出的正确认识,并由此标定了“四个全面”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谱系中的历史地位。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2015-10-30.

[2]黄一兵.“四个全面”是引领具有新的历史特点伟大斗争的战略布局[J].中共党史研究,2015(7).

[3]习近平.谋共同永续发展做合作共赢伙伴——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9-27.

[4]蔡和森.蔡和森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50.

[5]李捷.百年梦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

[6]王伟光.中国近代以来第三次伟大历史变革的发起者和领导者[J].中国社会科学,2014(9).

[7]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8]颜晓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实现中国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5(4).

[9]王钰鑫,周利生.全面推进国家治理法治化的若干问题研究[J].理论月刊,2015(6).

[10]王钰鑫.“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逻辑关系与前沿问题研究展望[J].广西社会科学,2015(5).

[11]人民日报社评论部.“四个全面”学习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12]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06.

[13]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探索新路[N].人民日报,2015-03-06.

[14]时时铭记事事坚持处处上心以严和实的精神做好各项工作[N].人民日报,2015-09-13.

[15]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350.

[16]竹立家.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新发展——理解“新常态”下的理论创新与改革[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5(4).

[17]王钰鑫.“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哲学意蕴与展望——兼谈坚持和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J].思想教育研究,2015(8).

[1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

[19]严书翰.严书翰自选集[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0:43.

责任编辑:刘遗伦

猜你喜欢

治国理政四个全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新成就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历史使命及其核心地位
习近平“治国理政”集中研究的最新成果
习近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架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新媒体发展的关系探析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四个全面”清晰展现战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