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析词味、文味,让课堂精彩起来

2016-12-02王秀英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6年48期
关键词:修饰语誓言景物

王秀英

《土地的誓言》是现代作家端木蕻良为纪念“九一八”十周年而创作的一篇文章。关东原野本是一片美丽、富饶、神奇、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土地,这里有森林煤矿、大豆高粱、有同胞、有爹娘,可是“九一八”让一切都改变了模样。十年了,整整十年了,东北的父老乡亲仍然过着颠沛流离、无家可归的日子,流亡作家端木蕻良心中充斥着对祖国的热爱、对故乡的思念、对同胞的痛惜、对日本鬼子的憎恨,于是用满腔的赤诚写下了这篇爱恨交织的文章。我认为这就是一首歌,歌唱了故乡的美丽富饶;这就是一首诗,抒写了对故乡的眷念和思念;这就是一根鞭子,用铿锵的誓言鞭打着日本鬼子的无耻与贪婪。

鉴于对背景和教材的分析,我的教学注重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品析修饰语,引导学生体会关东原野的美丽、富饶,并借此教给学生让景物灵动、鲜活的写景方法。二是引导学生体会充斥在作者内心的强烈的思乡、爱国的情感。具体方法如下:

一、用多媒体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营造气氛,引入情景

教材65页的歌词和张寒晖的深情演唱让学生体会到课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作者的情感做了很好的铺垫,学生很快进入教学情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情感充沛。

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挑战精神

由于是借班上课,不了解学情、不熟悉学生,怎样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怎样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是摆在面前的困难。要解决这一难题,就要注重设问的技巧。于是整体感知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以下问题:

1、题目中的关键词是什么?

2、这誓言是谁发出的?是作者还是土地?依据是什么?题目的完整意思是什么?

3、作者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誓言?

第一个问题学生根据知识储备应该不难解决,第二个问题学生在了解背景、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也能很快从文中找到答案。第三个问题就牵涉到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在前两个问题的基础上很自然的引出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学习作者把景物写生动的技巧,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感。

三、充分调动学生,品味词味、文味

1、故乡是一片怎样的土地?请找出相关的描述并深情朗读。

2、作者在这段话中列举了东北哪些特有的景色、物产?

这两个问题环环相扣,学生能很快的找出作者描写的景色,物产。然后用多媒体展示这些景色、物产的名称,让学生体会将白桦林、白桦树、马群、蒙古狗、高梁、豆粒、土地、山雕、鹿群、煤块、足金、车铃、谰语、狂风这些意象罗列在一起是否具有美感?怎样让它们鲜活、灵动起来?学生能快速地体会到修饰语的重要性。那么该怎样准确的使用修饰语呢?我在大屏幕上展示有特征的意象,让学生为它们添上恰当的修饰语。学生根据知识储备,添加了各具特色的修饰语,我让他们课堂展示并说出添加的理由,并将学生和作者使用的不同的修饰语进行比较分析,看谁的词语更具有表现力?更能突出事物的特征?更能表达恰当的情感?师生一起分析讨论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一个又一个的解读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在讨论和点评中充分体会词味、文味,体会丰富的语言魅力。也让学生明白写好景物的前提是:抓住事物的特征,运用恰当的修饰语,对景物充满爱的情感。

本段文字除了写景,还有抒情,你能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的情感吗?通过这一过度引导学生深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爱国、思乡的情感。

四、妙笔生花绘家乡

学以致用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作者把故乡写得如此的美,源于作者对故乡的爱,我们的故乡人杰地灵、气候温润、物产丰富,请拿起你手中的笔,尽情描绘,尽情书写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吧。老师以赞美沱江的文字示范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在学生的习作中,沱江、古宇湖、千亩梨花……都成了故乡的名片,他们笔下的故乡,美丽而多情,充满魅力。

总之,这是一堂比较成功的公开课。朗读、分析、讨论、点评、写作较好的融合在一起。师生情感充沛、氛围融洽、配合默契,学生参与度高,收效明显。较好的体现了新课改理念。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深钻教材,善于取舍,善于寻找切入点,找准文本与老师、学生的共鸣点,就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激情,我们的课堂就可以生动起来、精彩起来。

猜你喜欢

修饰语誓言景物
我们许下誓言,在十八岁实现
浩浩荡荡个什么
古典诗词中名句之修饰语试析
不同情境中语言间转换的处理
找你算账
浩浩荡荡个什么
写好家乡的景物
当代中国城市雕塑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