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与专业学科的融合
2016-12-02周晓悦
周晓悦
摘 要: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各行各业对计算机实际操作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只有进一步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与专业学科有机融合,才能达到中职教育的教学标准,以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本文就此主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职教育 计算机应用基础 专业学科
学生学习的茫然主要源于对所学技能在以后工作和生活中重要性的认识缺失。如何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设计得更贴近工作岗位,如何将专业学科与计算机基础课有机地融合,渗透到日常教学,是我们值得深入思考、研究的问题。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现状及问题
1.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不高,掌握度低
随着职业学校入学门槛的降低,生源的专业素质也逐年下降,入校后的大部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同时因为地域和相对经济水平的制约,少数农村和边缘地区的学生甚至对计算机知识一无所知,更谈不上进行操作和运用,学生对计算机的掌握水平参差不齐。教材和教学案例不能满足不同层次知识水平学生的需求。
2.课程内容不能满足实际工作应用要求
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多为考试而死记硬背,学生对教育内容不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无论学生学什么专业,都采用统一的教材、教学内容,没有与专业课程相结合, 教育内容不能满足工作中的应用要求。
3.教学手段单一
由于计算机基础与应用是基础课,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先讲解知识点,然后运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演示操作,最后学生上机操作。这是计算机课在教学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教师讲授理论知识时,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教师在演示操作时,学生又往往眼高手低。使课程失去了灵活性,学生形成惰性,不积极思考,被动接受,缺乏创新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应注意的问题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与专业学科有机融合,要求教师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课程的研究和设计,对所讲授的课程内容,设计的上机操作不仅要涵盖计算机基础知识,还要与工作生产实际应用相关联。因此,计算机教师应该到一线工作岗位了解各专业科学工作实际、岗位要求,并主动加强与专业学科教师探讨和交流,学习一些专业学科知识,这样才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设计的操作题目更贴近工作。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与专业学科融合的途径
1.创新教材内容
要从中职教育的实际出发,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按照“以应用为目的,以够用为度”,在不影响知识结构的同时,将教材内容与专业学科融合,选用与专业相关的案例,注重操作性和应用性。比如,在电子表格处理软件这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确定三个教学任务:任务一,建立“产品信息表”;任务二,完成“员工绩效统计报表”;任务三,创建产品检验状况统计表,在这些任务中将excel表格处理的知识与人事、生产检验、统计方面的专业知识相融合,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
2.整合课程内容
现在的企事业单位都实现了办公自动化,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中,要以知识为主线,引入项目教学法,打破传统的独立讲授课程方法,能够体现出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不脱节的特点,将教学内容串联、整合。比如,让学生设计《电子版报纸》,要求学生上网搜集图文材料、文字录入、图文混排,完成电子报纸的设计与制作。在这个项目中涉及word文字处理的知识和网络的知识,将这两部门内容进行整合后教学,更切合工作实际。
3.模拟工作情景
通过设计工作情景、模拟工作案例,让学生融入到工作情境中,以学生为中心,分层次、分小组、合作完成。例如在讲解PowerPoint文稿制作的时候,模拟一家化工企业,要求学生制作化工企业的介绍相册,让学生用上网等方式搜集企业相关材料、图片,从而加强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在此过程中,教师帮助和支持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问题解决、交流协作,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4.参加技能比赛
通过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种计算机技能比赛、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就业,作为一项教学创新,学生的职业技能在参加大赛的过程中得到提升,使学生更加扎实地掌握操作技能,对就业或进一步深造非常有帮助。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改革不仅是教学内容的改革,也是教学模式的探索,但是更重要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今后的工作任务就是把计算机和学科教学融合向深层次推进,设计出符合工作实际、专业特色的好课,达到计算机应用与学科教学的真正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万德年.《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整合与教学改革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7(9).
(作者单位: 青岛市化学工业职工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