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的纪录片创作与传播
2016-12-02李林
李林
摘 要 新媒体的出现,给中国纪录片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使中国纪录片有了新的融资渠道、新的传播平台和新的传播特性。适合互联网传播的纪录片,需要创作者充分结合新媒体传播的特点,推陈出新,力求做到内容上的多元化,创作过程的互动化,传播方式的立体化等。
关键词 新媒体;纪录片;创作;传播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6)20-0129-02
近年来,在很多类型的节目尚在探讨和摸索媒体融合之路时,纪录片与新媒体的“共舞”已呈现出“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之势:《舌尖上的中国2》网络播放量突破4.39亿,《大后方》点击量5 600万次,《鸟瞰中国》腾讯播放量超过
1.3亿。
《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16》表示,新媒体正在成为国产纪录片的主要传播平台,越来越多的纪录片首选在网络播出。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传统的纪录片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已很难满足受众的多样化需求,新媒体不但改变了纪录片的传播途径,也正在改变纪录片的生产方式和创作
理念。
1 新媒体环境为纪录片产业带来的机遇
到2015年底,中国网民总数达到了6.88亿,微信、微博、各类App等手机移动互联终端,成为了广大网民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新媒体的蓬勃生长,为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1.1 新的融资渠道
继《舌尖上的中国》在商业营销上大获成功之后,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行业企业都开始大手笔投资拍摄纪录片,宣传自身品牌形象。伴随互联网而生的众筹模式,也成为了纪录片筹资的另一渠道。被认为是中国纪录片众筹成功案例的纪录片《我的诗篇》,通过众筹获得了20多万元的创作资金,创作完成后又继续在全国各大城市发动众筹,以包场的方式让纪录片进入院线。新媒体集合起众多网民的力量,使优秀的纪录片创意不再被埋没,也使更多志同道合的人有机会参与到纪录片的创作中。
1.2 新的传播平台
以往,独立制片人的纪录片很少能走进大众的视野。而现在,这种情况正在发生变化,网易、爱奇艺、腾讯、搜狐、凤凰、乐视等有影响力的网站,都纷纷推出了纪录片频道,以购买或联合制作的方式,不断推出纪录片精品。像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2013年就斩获国内多项大奖,但一直缺乏播出渠道。直到2016年,该片开始在腾讯网纪录片频道独播,才满足了许多一直渴望观看该片的观众。大型网站的纪录片频道,为纪录片提供了新的传播平台,培养了相对固定的纪录片收视群体。
除了购买纪录片播出,一些有影响力的网站还积极组织纪录片评优,推动整个纪录片产业的发展。比如,凤凰网举办的“凤凰视频纪录片大奖”,鼓励创作者讲述和传播华人故事,《三十二》《村小的孩子》等一批独立纪录片,以充满人文关怀的视角,观察纪录中国社会现实和人物命运,获得了网友们的好评,一批导演也因此崭露头角,获得了更多的拍摄机会,使国产纪录片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新气象。
1.3 新的传播方式
以往,纪录片在电视屏幕上播放时,观众往往只能被动观看,难以形成互动。而现在,新媒体为纪录片与受众间建立起了不限时间、不限地点的交流平台,这种开放式和共享式的传播,大大增加了纪录片的“观众缘”。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被誉为2016年的第一个“爆款”,年初在央视播放时并未引起太多关注,却在不久后红遍了bilibili网站。网友评论的弹幕成为了影片外的一个亮点,观众畅所欲言地分享对故宫文物和对修复师的看法,这种共享式传播激发了观众对纪录片的共鸣,扩大了纪录片的传播面,也使纪录片制作者得以更及时地掌握观众心理诉求。
2 适应新媒体传播的纪录片创作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已是大势所趋,一向被看作是“曲高和寡”的纪录片,能否借新媒体的“东风”迎来更广阔的天地?这还需要纪录片创作者充分结合新媒体传播的特点来推陈出新。
2.1 内容多元化、个性化
与国外纪录片五花八门的选题相比较,国产纪录片选题范围比较窄,关注当下生活、关注时代发展、关注人的心灵和生存境遇的现实类题材非常缺乏。新媒体时代到来后,纪录片必须更贴近观众的需求,对内容进行创新。新媒体传播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提供个性化、小众化、多元化的服务,策划纪录片选题时,也应了解纪录片在微博微信提及量、视频点击量等方面的大数据,满足不同群体的个性化需要。比如,若想让纪录片得到青年人的关注,就得针对他们的偏好进行策划,《我在故宫修文物》走红的重要原因,就是不再沿用传统的宏大叙事,而是以普通人的视角,展示珍贵文物的修复过程和平凡修复者的故事,以轻松、有趣的表述方式,打动了“80后”“90后”年轻人的心。
2.2 体现互联网思维的形式
新媒体成为纪录片的重要传播阵地之后,专为互联网传播而制作的纪录片越来越多。2015年,纪录片《穹顶之下》在优酷等网络平台首发,短短24小时内点击量过亿次。板块式结构、大量使用表格、图形和地图,丰富的多媒体展示。这部纪录片之所以能成为引起广泛关注的现象级纪录片,正是因为突破了传统纪录片的模式,娴熟地运用了互联网思维进行创作与传播,呈现出鲜明的、让人耳目一新的互联网思维特征。
为新媒体传播而创作的纪录片,不再是传统纪录片的附属品,而是有独立生命的产品个体,从长度、结构、表达、包装、推介等各环节,都应密切结合互联网特性,解决好用什么样的主题、以什么样的表现方式、分析用户在什么时段看、会看多久等问题。比如,为了满足新媒体观众碎片化、个性化的收视习惯,纪录片要从内容上、结构上做到尽可能的简短、精炼。创作者要更注意把握节奏,要更注重悬念的设置,紧紧地吸引住观众的注意力。在纪录片的后期包装上,应该多使用动画、字幕等多种特技效果,把复杂内容简单化、条理化,让信息更为直观、有力、有趣。
2.3 创作过程的互动性
新媒体不仅是传播的媒介,也是传播者与受众之间交流、互动的平台。新媒体时代的纪录片创作,应该加强互动性、整合性、易分享等新媒体特性,让观众直接参与到内容创造中来。纪录片《谈婚论嫁》在策划阶段时就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婚恋故事。播出时间安排也深谙观众心理,春节前一个月在腾讯网首播,节前是单身年青人焦虑感最强的时候,纪录片上线一个星期,点击量就超过了1 000万。在央视的播出则安排在春节期间,有助于几代人在婚恋问题上的相互理解。经过网络和电视两轮播出后,《谈婚论嫁》激发了全国各地很多年轻人强烈的情感共鸣,在网络上也引发了关于大龄剩女、相亲、异地恋等话题的激烈讨论,带动了纪录片的点击量不断上升,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2.4 传播方式的立体化
长期以来,中国的纪录片都是重创作、轻传播,很多花大力气拍摄的纪录片,都在有限的几次播出后被束之高阁。视听媒体进入多屏时代后,纪录片从策划开始借力微博、微信等网络社交媒体,与观众进行跨屏互动,与观众对纪录片的意见分享形成活跃的互动圈,创作完成后在电视台、视频网站、IPTV、互联网电视等多种渠道进行播出,已经成为纪录片传播的趋势。抗战题材纪录片《大后方》,从拍摄阶段开始便剪辑多条3~5分钟的主题短片,不断地在腾讯网推出,掀起热点话题,带动观众在电视屏幕上观看纪录片,在新媒体上讨论并转发短片。在这种全媒体、立体化的传播中,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携手形成强大合力,打破了受众观看电视节目的空间和时间限制,带动了纪录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对于纪录片来说,伴随着新媒体时代而来的,是新的创作类型、新的创作方法、新的叙事策略、新的传播方式,大大弥补了传统媒体在内容创作和传播上的不足,纪录片产业因此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中国纪录片能否把握时机更上一层楼,还需要所有纪录片人以开放的心态,勇于尝试,积极创新,努力探索出一条属于纪录片的媒体融合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中国纪录片网.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16[EB/OL].[2016-04-19].http://www.docuchina.cn/2016/04/19/ARTIaS90H5UTkqPPKXcVOMsl160419.shtml.
[2]刘丹丹.新媒体对纪录片产业化发展的影响——以《舌尖上的中国Ⅱ》为例[J].今传媒,2015(1):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