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胡演奏的“硬件”和“软件”

2016-12-02汝艺

音乐爱好者 2016年11期
关键词:硬件滑音音乐风格

汝艺

中国二胡的风格可以说是千差万别,丰富多彩。“东西南北中”胡琴独奏音乐会就是各种音乐风格差异的一次集中体现。从曲目上看,无论是江南丝竹的《行街》,西北秦地的《迷糊调》,南国粤风的《饿马摇铃》,北方蒙古的《草原上》,还是潮州海上的《寒鸦戏水》,齐鲁大地的《夸山东》,中原风貌的《十八板》等等,无不显示出风格的巨大差异,同时又紧扣并体现了“东西南北中”的主题。

风格一词在晋朝的著作里就已出现,指的是人的“风度品格”;在南朝时期刘勰的《文心雕龙》中,转而指文章的“风范格局”;唐宋时期,风格多被用作诗词绘画的品评用语;而到了近现代,风格一词则在美学、文学、绘画、文艺等一切艺术领域,包括建筑、饮食等方方面面被广泛地使用。

音乐风格特指在音乐范畴中各种音乐要素——曲调、节奏、音色、力度、和声、织体和曲式等富有个性的结合方式。这些要素不同的特殊结合方式,产生出一种显著或独特的音响。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风格千差万别,大不相同,这是由于中国地域辽阔,且地形地貌、季节气候、宗教文化、民族习俗相差太大而形成的。例如中国从东到西横跨过了五个时区,东西相差五个小时,南北从北纬三度五十二分到北纬五十三度三十三分,从南到北相差一个夏季到冬季。最有意思的是从西到东海拔高度的落差,从珠穆朗玛峰的八千八百四十四米到青岛的海拔零米,从平均海拔最高的城市拉萨海拔三千六百五十八米,再到平均海拔最低的城市上海海拔才四米,可以说是世界上海拔落差最大的国家了。这样的地理特征必然造就了我国丰富的人文环境,有着世界上各大宗教,又有着众多的民族,相互不同又相互融合,所以说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简直就是一个巨大的音乐宝库。

“东西南北中”的音乐会里每一首乐曲都是一种典型的音乐风格,但是要想准确地把一种风格表现出来,少不了与之相一致的表现技术。风格技术与技术风格是一对既相同又相不同的概念。技术风格是指某一演奏技术在不同风格中的不同运用,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二胡风格技术最直接的莫过于左手的各种滑音、颤音(打音)和揉弦等技术,大致可分为上下滑音、回滑音、垫指滑音、大滑音、大小二度三度颤音、滚揉、压揉、滑揉等。而从这些基本“风格技术”中又根据风格的不同衍生出了各种不同的运用,这便被称为“技术风格”。例如“垫指滑音”是一个非常典型、使用广泛的风格技术,无论北方还是南方,几乎各地风格都可以见到。所谓的“垫指滑音”,顾名思义是通过在所要滑动的两个音程之间“垫”上一个或者两个手指,再配合手指在琴弦上的滚动和压力取得的一种滑音效果。这是一种非常有特点的滑音,也是只有在二胡这件乐器上才能奏出的滑音,因为二胡没有指板。由于它在滑动过程中带有相当的压力,因此其音响效果具有较强的力度和“韧”劲。

东西南北各地都有垫指滑音,但用的最多也最具代表性的是陕北和江南地区。陕北当地称垫指滑音为“搂音”。意思是将音“搂抱”在手里。而在江南,垫指滑音则被称为“一把抓”,这非常形象地表达了这一技术的动作要领。因此,要把这一地方的音乐风格表现好,掌握这一“风格技术”至关重要。所谓风格技术指的是演奏某一风格所运用的特定的演奏技术,但是在具体的运用中我们却发现,为了表达不同的音乐风格,同样的一种“风格技术”,会有很不一样的运用,这便是“技术风格”。例如,陕北的垫指滑音多是“上”垫指滑音,而江南的多为“下”垫指滑音,这种技术相同而运用不同的现象,产生了风格上的巨大差异。上垫指滑音的音程走向由低往高,“落音”是通过压弦获得,滑音过程由松到紧,其风格高昂有力,富有激情,并有一种“揪心”的感染力,很容易打动人心。又如在《迷糊调》《秦腔牌子曲》等乐曲中,大量的上垫指滑音的运用,表现出浓郁的陕北风格。而下垫指滑音音程走向由高到低,滑音过程由紧到松,“落音”是通过先压后松获得,其风格轻松愉快,生动有趣,有一种诙谐昂然的秀美之情,让人愉悦。在《行街》《江南春色》等乐曲中随处可见的下垫指滑音,表现了典型的江南风格。可见相同的风格技术,由于不同的运用而形成了明显的不同。

我们再一路走过,来到地处中原一带的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虽然也有垫指滑音,但用的最多的却是上下滑音,而且很多是超过三度、四度甚至八度的大滑音,因为这一带流行的戏曲和曲艺中多用坠胡、坠琴当主奏乐器,而坠胡和坠琴都带有指板,把位很大,几乎和大提琴一样,这样一来,像前面所说的垫指滑音就“无用武之地”了,三度音程以上的上下滑音就变成重要的风格特点,而且滑揉也成为这一地区音乐风格的一个特征性技术。受坠胡的影响,二胡所运用的风格技术也就随之变化了。

“回滑音”是一种很有特点的风格技术,其技术要领就是用一个手指先按住一个音,然后向低音或者向高音滑动,再迅速回滑到原来的起始音。这一风格技术给人一种回转强调之感,使音乐表现更加深情委婉。在具体运用时也根据不同地域的音乐风格而有不同的运用,通常情况下,大多数地方使用的是下回滑音,例如江南丝竹、中原地区等地的音乐风格,但是在广东潮州等地,却是上下回滑音都用,许多时候甚至更多地运用了上回滑音。

在音乐演奏实践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一种有趣的现象:即便有的演奏者把各种风格技术都做得都很标准,但还是无法将风格表现到位。那是因为从技术层面上来讲,还有一个“隐形”的技术原因,即动作过程的控制,包括速度、力度和右手用弓的配合掌握。还是以垫指滑音为例,上垫指滑音由于多表现北方人与景的豪爽热情,其滑音动作往往直接了当,干脆有力,速度爽快,运弓力度和幅度也比较开阔。而下垫指滑音由于多表现江南人与物的灵巧典雅,演奏时往往强调韵味和委婉,滑音动作细腻连贯,不急不燥,运弓力度和幅度一般不大,尤其是换弓和换弦,音头和弓头比较婉转,多强调粘、连、润等内在力度的表现。其实这些动作的运用才更是一种技术,我将其称为“隐形技术”或者“隐性技术”,它们往往是最难也是最“核心的”技术,直接影响到风格表现的准确性。“隐性技术”的掌握与演奏者个人的音乐知识结构、阅历深浅以及对音乐的感觉有直接关系。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风格技术是表现音乐风格的根本,我们可以将其比喻成“硬件”。而如何运用所掌握的技术,以及对技术运用的具体把握和分寸的拿捏,是音乐风格表现的灵魂,我们可以称其为“软件”。通过本文,我们对这两者之间关系的相同与不同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和认识,以便在演奏实践中把握和处理,更全面地掌握和准确表现各种风格。

猜你喜欢

硬件滑音音乐风格
拉赫玛尼诺夫浪漫曲音乐风格研究——以《春潮》为例
无与伦比的月光之美——两首同词艺术歌曲《月光》的音乐风格及演唱技巧
声乐演唱中的“滑音”技术探讨
民族声乐演唱中“滑音”的技术与应用
二胡独奏曲《姑苏春晓》中滑音的运用研究(下)
板胡演奏垫指滑音技术探微
Ovation系统调试阶段常见硬件故障诊断分析
云计算平台的计算机硬件远程实验室实现研究
并行硬件简介
浅谈音乐风格对英汉歌曲翻译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