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持续参保行为实施意愿的作用机理分析——基于山东省的调查数据
2016-12-02岳书铭
□李 强 岳书铭 宋 霞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持续参保行为实施意愿的作用机理分析
——基于山东省的调查数据
□李 强 岳书铭 宋 霞
本文基于山东省662户农民的调查数据,运用逻辑回归和解释性结构分析方法分析了影响农民持续参保行为实施意愿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年龄、家人态度、农民持续参保认知、职业、社会化养老观念、政府宣传推动、文化程度和长缴多补激励措施对农民持续参保行为实施意愿具有显著影响。鉴于此,地方政府适度提高基础养老金水平,建立科学合理的长缴多补激励措施;不断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积极引导其树立社会化养老观念是确保农民持续参保的有效途径。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影响因素;作用机理;ISM
一、引言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对于解决广大农民老有所养、促进社会和谐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作用。从2009年9月国家开展新农保试点以来,截止到2012年7月,新农保和城居保制度在全国所有县级行政区全面实施,9月基本实现两项制度全覆盖[1],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果。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取决于诸多因素,而得到广大农民的认同和持续参保则是重要的前提条件。因此,探寻农民持续参保行为实施意愿的主要因素及作用机理,对于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2009年9月,新农保试点工作在全国推广实施后,学者们做了大量的研究。王媛基于全国20个省68个村1942户的问卷调查,运用Logit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民参保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农民从事职业和地理区域因素对农民参保具有显著影响并呈正相关;与农民自身的性别、年龄、子女数等变量呈负相关[2]。吴玉锋基于陕西、山东四县区的调查,运用Logit模型分析了农民参保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民对新农保制度的了
解和信任对其参保行为有显著性影响,农民对制度越了解、信任度越高,越倾向于参保;此外,年龄越大,农民越可能参保[3]。杨丽、王明钢基于云南昆明两批试点县的问卷调查资料,运用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民参保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他们指出,农民家庭纯收入、文化程度、对新农保的了解程度、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等是影响农村居民参加新农保的重要因素[4]。张红梅,马强基于湖北省部分地区新农保的调查,得出农民的家庭收入水平、务工务农类型、筹资方式选择、养老方式、耕地利用情况、农保基金运作方式等6个因素对农民参保有显著的影响[5]。钟涨宝、聂建亮(2013)基于江西省赣州市、四川省宜宾市、湖北省随州市和山东省德州市样本农民的问卷调查,他们得出,在新农保启动阶段,宣传动员力度的增强可以大幅度提高农民参保行为的发生比。当新农保转入常规发展阶段,外部宣传动员对农民参保的影响减弱,农民在更大程度上会根据他们对新农保净收益状况的判断来修正预期,他们参保行为发生的概率呈缓慢上升的态势[6]。薛惠元(2014)通过对湖北省仙桃市农民的养老需求及缴费意愿进行研究,得出性别、是否了解新农保政策、对自己未来老年生活的担心程度等变量对农民的缴费意愿有显著影响[7]。
以上研究成果对于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当制度进入持续参保阶段,农民持续参保行为实施意愿的影响因素是否发生变化?各个影响因素间的相互关联关系是怎样的?哪些影响因素是深层次根源性的因素?这些都是全面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进程中必须回答的问题。为弥补以上不足,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基于山东省问卷调查的资料,首先运用二元逻辑回归分析找出农民持续参保行为实施意愿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运用解释性结构分析方法对各影响因素进行结构解析,探寻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以期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研究假说、变量选择和数据来源
(一)研究假说
基于本文研究目标,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我们把影响农民持续参保行为实施意愿的因素确定为个人、家庭、制度和非制度层面特征变量。个人层面特征变量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健康状况和职业;家庭层面特征变量包括子女数量、上年末人均纯收入和家人态度;制度层面特征变量包括制度保障水平、政府宣传推动、经办服务和长缴多补激励措施;非制度层面特征变量包括农民持续参保认知、是否接受社会化养老观念和制度解决养老期望值。围绕以上四个层面特征变量本文提出如下四个基本假说:
假说1:年龄越大,文化程度越高,健康状况越差的农民,越倾向于通过持续参保来规避风险。与纯农户相比,以非农收入为主的农户,对家庭养老的依赖性越小,持续参保的倾向越明显。较之于男性,女性更担心自身的养老问题,更倾向于持续参保。
假说2:子女数量越少,上年末人均纯收入越高和家人越支持参保,则农民的持续参保意愿越强烈。
假说3:新农保保障水平越高,政府宣传推动越到位,经办服务越便捷,长缴多补措施的激励作用越大,将会大大增强农民持续参保行为的实施意愿。
假说4:农民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认知程度越高,能够认识到社会化养老方式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趋势,对该制度解决未来养老问题的期望值越高,越倾向于持续参保。
(二)变量选择
根据上述研究假说,本文选取了4类15个变量,变量名称、解释说明和统计特征详见表1。
(三)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数据来源于课题组2015年寒假对山东省农民持续参保行为实施意愿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16~59岁的农村居民。调查方法采用分层抽样与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在山东省17地市中选取经济发达地区、经济一般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各3个地级市,在此基础上,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在每个地市抽取2个县(区),每个县抽取2个乡镇,每个乡镇抽取2个行政村,由课题组成员对每个行政村的新农保参保人员进行随机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726份,剔除错答和漏答问卷,最终得到有效问卷662份,有效率为91.18%。从被调查者个体特征来看,在662份有效样本中,男性有446人,占67.4%;女性有216人,占32.6%。年龄在16~30岁的有106人,占16.01%;31~45岁的有246人,占37.16%;46~59岁的有310人,占46.83%。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有456人,占受访者的68.88%。同时课题组还深入样本地区相关职能部门进行访谈,取得了大量的资料,成为问卷调查资料分析的补充与佐证。
三、农民持续参保行为实施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农民持续参保行为实施意愿共分为“愿意持续参保”和“不愿意持续参保”两种选择,每位农民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做出最佳选择,是典型的二元选择问题。因此本文运用二元逻辑回归模型,以确定农民持续参保行为实施意愿的影响因素,如(1)式所示。
(1)
其中,y代表农民持续参保行为的实施意愿。y=1表示农民愿意持续参保,y=0表示农民不愿意持续参保。P代表农民愿意持续参保的概率,xi(i=1,2,……,n)被定义为可能影响农民持续参保的因素。利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二元逻辑回归分析,采用向前筛选策略引入自变量,逐渐剔除不显著的变量,直到所有变量都在10%的显著水平上统计显著,最终计算结果详见表2。由方程回归分析结果得到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家人态度、政府宣传推动、长缴多补激励措施、农村持续参保认知和是否接受社会化养老观念8个因素对农民持续参保行为实施意愿具有显著性影响。
1.个人层面因素对农民持续参保行为实施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年龄在10%统计水平对农民持续参保具有较为显著的影响,与假说一致。随着年龄增长,农民对自身养老问题的担心程度逐步增强。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大背景下,随着家庭结构小型化和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常态化,完全依靠家庭养老将难以为继,出于对养老风险的规避,更倾向于持续参保。文化程度的统计概率为0.046,这表明,文化程度对农民持续参保具有显著性影响,验证了本文的假说。一般而言,农民的文化程度高,养老风险意识越强,有利于其认知和接受社会化养老这一新事物。此外,文化程度高的农民往往在村里的社会地位也较高,相应的,他们的经济状况也会较好,具有较强的支付能力,他们更愿意持续参保。性别和健康状况对农民持续参保意愿影响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由于新农保制度覆盖16岁以上全部农民,对农村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地方政府为其代缴部分或全部最低标准养老金。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性别和健康状况对农民持续参保的作用被弱化了。
2.家庭层面因素对农民持续参保行为实施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家人态度对农民持续参保有非常显著的正影响,在模型中通过1%统计水平的显著性检验,验证了本文的假说。可能的解释是,农民是否持续参保除考虑自身利益最大化外,更重要的是考虑整个家庭利益最大化。当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发生矛盾时,个体选择必然要受集体效用最大化的影响。如对于已年满60周岁、未享受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民,不用缴费便可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的前提条件是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尽管有些农民从个人利益出发不愿意持续参保,但是为了让其父母能够享受基础养老金,往往最终会选择持续参保。职业在模型中通过5%统计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表明职业对农民持续参保具有显著性影响,与假说一致。职业不同意味着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所处的经济社会环境不同。一般而言,从事非农工作的收入高于兼业的收入,兼业的收入要高于纯农的收入。随着经济收入的提高,农民具有较强的支付能力,对养老需求会有所增加,会增强其持续参保意愿。此外,在城市的工作和生活经历不同程度影响他们传统的思想观念和认知,使其更易于接受社会化的养老观念,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解决养老问题持更高的认可度,更倾向于持续参保。子女数量和可支配收入对农民持续参保行为的实施意愿的影响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2 农民持续参保影响因素的逻辑回归结果
注:***、**、*分别表示在1%、5%和10%水平上统计显著。
3.制度层面因素对农民持续参保行为实施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政府宣传推动在5%统计水平上对农民持续参保有显著性影响,与假说一致。新农保作为一种嵌入性的公共政策,具有明显的政府导向和行政助推特色,宣传动员发挥着重要作用。调查结果显示,不愿持续参保的农民主要是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和思想顾虑。比如有些农民常年外出打工,担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与其他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能转移衔接;有些农民存在“短视”行为,对“捆绑参保”存在抵触情绪等等。这也从反方面印证了政府宣传推动对农民持续参保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长缴多补激励措施对农民持续参保具有显著性影响,在模型中通过1%统计水平的显著性检验,验证了前文的假说。究其原因,作为理性经济人,尤其是年轻农民,是选择持续参保还是等到45岁再参保,关键是看持续参保与45岁再参保这两种参保方式间待遇收益的对比,较之与45岁再参保,持续参保收益越大,则农民越愿意持续参保。调研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点,对当地政府长缴多补激励措施满意的农民中,愿意持续参保占92.36%;而对长缴多补激励措施不满意的农民中,愿意持续参保的农民只占53.28%。
4.非制度层面因素对农民持续参保行为实施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农村持续参保认知对农民持续参保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在模型中通过1%统计水平的显著性检验,验证了本文的假说。农民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认识程度越高,就越能够理解该制度的各项政策含义,消除认识上的误区和思想顾虑,使农民从内心里能够逐步接受和认可该制度,形成稳定的制度预期,进而提高他们持续参保意愿。是否接受社会化养老观念在模型中通过5%统计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这表明,社会化养老观念对农民持续参保具有显著影响,与假说一致。在社会变迁、经济转型,尤其是城市化快速推进和人口老龄化与家庭结构核心化矛盾日益凸显的外部环境下,当农民能够逐步接受社会化养老观念时,有利于其自身认知与外部环境达成一致,从而简化他们的认知和选择过程,减少“搭便车”行为,进而提高农民持续参保行为的实施意愿。调查结果显示,接受社会化养老观念的农户,其持续参保行为实施意愿是不接受农民的3.26倍。
四、农民持续参保行为实施
意愿的作用机理分析为了更系统研究各影响因素对农民持续参保行为实施意愿的作用机理,本文运用解释性结构分析方法对农民持续参保行为的作用机理进行深层次结构分析。解释性结构分析方法(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ng,简称 ISM)是美国J.华费尔特教授于1973年作为分析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有关问题的一种方法而开发的。其特点是把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子系统(要素),利用人们的实践经验和知识以及电子计算机的帮助,最终将系统构造成一个多级递阶的结构模型[9-12]。分析过程的具体步骤如下:
(一)确定影响因素间的邻接矩阵
由上述分析可知,影响农民持续参保的因素有8个,即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农民持续参保认知、是否接受社会化养老观念、家人态度、政府宣传推动和长缴多补激励措施,分别用S1、S2、S3、S4、S5、S6、S7和S8表示。在与专家学者和相关职能部门管理者深入讨论分析的基础上,建立8个影响因素间的逻辑关系。按照(2)式邻接矩阵aij的定义规则,得出农民持续参保的邻接矩阵A。
(2)
(二)建立可达矩阵
基于布尔代数运算规则,I为单位矩阵,邻接矩阵通过A+I的幂运算求可达矩阵,当N=4时,得到M=(A+I)4=(A+I)3≠(A+I)2≠(A+I),从而得到可达矩阵M。
(三)对可达矩阵进行层级划分
根据可达矩阵M,求出可达集合R(Si),先行集合A(Si),使其满足以下条件
(3)
其中,R(Si)表示从因素Si出发可以到达的全部因素集合;A(Si)表示可以到达因素Si的全部因素集合;
(4)
②其它层级影响因素的划分方法
从原可达矩阵M中删去L1中要素对应的行与列,得到矩阵M';对M'进行式(3)和式(4)操作,得到位于第二层级L2的影响因素;以此类推,直至完成所有因素的层级划分。
表3 可达集合、先行集合以及共同集合
(四)构建解析性结构模型及结果分析
用有向边连接相邻层级间及同一层级的因素,得到影响农民持续参保行为实施意愿因素的解释性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农民持续参保行为实施意愿的8个影响因素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处于不同层级,既独立发挥作用,又相互关联。这8个影响因素共分为四个层级,其中年龄和家人态度是农民持续参保的表层直接因素。在现行制度安排下,年龄大的农民和以家庭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年轻农民都会选择持续参保。处于模型的第二和第三层级的农民持续参保认知、职业、社会化养老观念和政府宣传推动是中层间接因素,它们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行为学理论表明,认知影响态度,态度决定行为,良好的行为必然建立在端正的态度之上。因此农民对持续参保认知和理解越到位,越能理解持续参保的好处,进而行为态度越端正,持续参保行为的实施意愿越强烈。同时农民持续参保认知受农民的职业、社会化养老观念和政府宣传推动的影响,三者共同作用,有利于节约农民在传统养老方式和社会化养老方式之间进行选择所耗费的时间和成本,从而可以较好地适应经济社会转型给农民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的冲击,从内心里真正接受该制度。第四层级的文化程度和长缴多补激励措施是深层次根源因素。农民持续参保认知、社会化养老观念、政府宣传推动、农民职业的嬗变与农民的文化程度是息息相关的。农民文化程度越高,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和国家各项政策的理解越透彻,可以较快的转变自身意识形态与外部环境相适应,随着社会化养老观念和农民持续参保认知度的提高,其行为态度越端正,从而大大减少制度实施时的摩擦、冲突及监管的费用,保证制度的顺利实施。长缴多补激励措施对于保证农民持续参保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新农保制度推行,农民对社会养老保险的认识更深入,更加重视新农保的净收益状况。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长缴多补机制,使农民持续参保的净收益效果更加凸显,对农民持续参保产生强有力的激励作用,同时也为政府宣传推动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1 农民持续参保行为实施意愿的解释性结构图
五、简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农民持续参保行为的实施意愿受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家人态度、政府宣传推动、长缴多补激励措施、农民持续参保认知和是否接受社会化养老观念的影响。这8个影响因素构成一个完整系统,既独立发挥作用,又相互关联。其中,年龄和家人态度是表层直接因素;农民持续参保认知、职业、社会化养老观念和政府宣传推动是中层间接因素;文化程度和长缴多补激励措施是深层根源因素。
鉴于以上研究结果,新农保推广实施过程中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加大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财政补贴力度,适度提高基础养老金,建立科学合理的长缴多补机制,使得持续参保的净收益效果更加凸显,激励更多的农民持续参保。第二,相关职能部门和村干部在做好常规宣传的同时,加强对政府财政补贴、未来养老金收益和养老保险的转移衔接等具体内容的解释工作,消除农民持续参保的思想顾虑,引导农民在经济承受能力范围内选择适宜的缴费档次。第三,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要求,强化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在继续夯实基础教育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重点加强与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持续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1] 农村社会保险司.巩固、完善、提高、推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再上新台阶.http://www.mohrss.gov.cn/ncshbxs/gongzuodongtai,2013-05-13.
[2] 王媛.“新农保”参保影响因素分析[J].农村经济,2011(7):85-88.
[3] 吴玉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行为主观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保险研究,2011(10):61-67.
[4] 杨丽,王明钢.影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的主要因素研究[J].经济问题,2012(6):25-28.
[5] 张红梅,马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推行的影响因素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2(3):54-59.
[6] 钟涨宝,聂建亮.新农保制度的可持续探讨[J].中国农村观察,2013(6):60-70.
[7] 薛惠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民缴费意愿的可持续性分析[J].西北人口,2014(2):85-91.
[8] 薛薇.基于SPSS的数据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57-264.
[9] 汪应洛.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和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35-49.
[10] 张传芹,胡永泉.基于结构解析模型(ISM)的商品房价格相关因素分析[J].价值工程,2009(8):13-15.
[11] 贾晓霞,苏毅,张瑶.基于 ISM的临港产业集群风险系统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1(9):27-34.
[12] 潘魏.建筑工程质量事故影响因素的 ISM建模与分析[J].工程管理学报,2012(1):79-83.
2016-01-04
泰安市社科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6YB008)。
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东 泰安,271018
李 强(1981- ),男,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农村公共管理;岳书铭(1964- ),男,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农村公共管理。
F323.89
A
1008-8091(2016)02-003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