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薛海翔:饱暖之后思写作

2016-12-02倪立秋

文学教育 2016年24期
关键词:伍迪小说

倪立秋

薛海翔:饱暖之后思写作

倪立秋

作者近照

知道薛海翔是因他写了《早安,美利坚》,以及他2004年为《文学报》写的那篇《饱暖之后的思考——看〈海外知性女作家小说丛书〉》一文,此文这样概述新移民文学的产生背景:

“80年代出国热时,来到美国的数以十万计的中国留学生,经过十几年的筚路蓝缕,抵足并肩,如今,多数也熬到了拥有几千平方英尺的房子,几万元的车子,十几万的年薪,可谓衣食不愁,俨然中产矣。

“跟留学生生活同步行进的文学作品,也在不知不觉中,悄悄发生了变化。早期的危言耸听的打工苦,后来的不无吹嘘的发财乐,现在都看不到了,因为,留学生终于在美国这块土地上,跟千千万万的美国人过着大同小异的庸常生活,苦兮兮的日子是不会再来了,一夜暴富的奇遇,现在也知道那是以讹传讹,不足为外人道也。

“现在的留学生,在加入了浩浩荡荡的美国上班族之后,已经易名为新移民了,在‘朝九晚五’的日复一日的循环不休之中,终于对自己发出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衣也丰了食也足了,饱暖解决了,以后干什么?

“现在的留学生文学,在相应易名为新移民文学之后,也同步地提出了这样的命题:饱暖以后思什么?

“于是,新移民文学,开始回归到文学的本宗上来了,它告别了早期的事件报道的新闻色彩、个人自传的纪实面目(相当可疑的‘纪实’)和域外猎奇的故事性,而将注意力转移到文学本来的范畴之内:它观察人的生存状态,探讨人的生存位置,倾诉对这个问题的困惑和思索,表达人要与这个世界交流的意愿。”

这段话虽然主要针对美国新移民文学的产生背景而言,但也同样适用于其他国家,这段长引文道出了新移民文学之所以会产生,有其必然性,也同样道出了他本人从职场转向写作的主要动因:饱暖解决后干什么?答案是:去写作。

等到我见到他本人,薛海翔早已把自己成功打造成一名拥有高收视率的电视剧作家,由他担任编剧的电视剧作品在黄金时段播出,成为电视台收视率的保证。

一、遍尝士农商学兵,还是从文最心仪

薛海翔,男,美籍华人作家、编剧,曾为美国全运会乒乓球金、银牌得主,也是拳击、滑雪和游泳好手,现居中国上海和美国丹佛市。

1951年,他生于上海一个干部家庭。父母都是老革命,父亲出生于马来西亚,长大后加入马共,20岁前后回到中国参加抗日;母亲是护士,曾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

1966年,读到初二时,“文革”爆发,薛海翔被迫停学,却同时创下壮举——用脚丈量京沪之间的每一寸土地,他用78天时间,从上海徒步北京,那一年他15岁。

1969年,他打起背包,到广西壮乡十万大山插队落户。1970年,到黑龙江炮兵部队服兵役。1976年复员后回到上海,被分配到中科院上海研究所从事激光科研。

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薛海翔参加“文革”后首届高考,入读上海师大中文系。求学期间,他努力写作,积极投稿,不断有小说、诗歌、散文作品见诸报刊。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同年发表短篇处女作《不为自己》。

1980年,加入中国作协上海分会。1982年大学毕业后,担任机关干部。1984年,改革开放的气氛越来越浓,薛海翔离开上海远赴深圳,创办一家民营公司,从事科研、生产和贸易,弃文从商。同年,中篇《啊,生活的浪花——一个女大学生的日记》获首届钟山文学奖。

1987年,薛海翔赴美自费留学,其时公司生意正红火,可他又弃商从文,以中国青年作家的身份进入美国纽约市立大学研究生院。初到美国时,为了生存,和许多留学生一样,他做过清洁工,送过盒饭,当过房管工,还当过刑事犯罪调查局调查员,在每份工作中,他都以真诚、勤劳、朴实来赢得务实的美国雇主的信任和真情。

1990年,薛海翔受美国电脑业之托,在丹佛创办《美中时报》,出任总编辑。他网罗人才,组织班底,很快办成一家颇具规模的报纸,《美中时报》是当时在美国最多刊发中国新华社和中新社新闻电讯稿的大报,每期发行5000余份,引起美国中部华人社区的广泛关注。

1993年,他写成长篇 《早安,美利坚》,小说讲的是几个去美国的中国人历经艰苦、拼搏人生的故事,反映美国社会现状和东西文化碰撞。同年,薛海翔在丹佛创办“美国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担任总经理,经营国际商务咨询服务。1994到1996年,他先后为苏北地区引进美资建起一家油墨厂,为苏南一家电缆厂联系到出口高压电缆接头的业务,为上海医疗单位引进眼科先进仪器,还为美方财团在大陆寻求8000万美元的实业投资对象,努力为中美经贸牵线搭桥。

1995年,《早安,美利坚》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此书很快重印三次,迅速产生轰动效应,特别是在美国华人中产生了更加强烈的反响。这个时期以前,他的创作活动一直以写小说为主。

1996年,导演黄蜀芹看了《早安,美利坚》之后,打电话给当时身居美国的薛海翔,叫他回国写剧本。在黄蜀芹和张昭(现为乐视网总裁)的邀请下,他踏入影视圈,开始电视剧本的写作,创作一部反映中国留美学生回国创业故事的23集电视连续剧《情感签证》,这是他的电视剧处女作。剧组要求他在1997年3月脱稿,一共只给他不足四个月的创作时间,他凭着自己丰厚的生活积淀,如期完成剧本创作。此后,他一发不可收,十多年来,以平均两年一部电视剧写作并投拍的速度进行创作,拍竣播出的电视剧累计有九部之多,参与写作、策划并播出的电视剧多部,另有数部影视剧作品正在筹拍过程中。经过多年的创作磨砺,薛海翔已成功转型为一名成熟的编剧,能写不同题材的各种电视剧作品。“黄导引我走上影视编剧之路,为我开辟全新职业生涯,人生际遇全然改观。”ii他在自己的微博中如此感谢黄蜀芹的知遇之恩。

在写作电视剧剧本的这些年间,薛海翔也曾出版过两部长篇:《情感签证》 (1998年)和《栀子花白兰花》 (2003年),这两部小说均是从写竣投拍的电视剧本改写而成,这种创作现象是不错的尝试。

纵观薛海翔的生活经历与创作之路,其成功主要源自他惊人的适应能力,无论大江南北,海内海外,还是军营内外,城市乡村,他都能随遇而安,应付自如。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每年在东西半球平均分配一半时间,身上仿佛装着两套系统,一到中国,就是彻底的中国生活方式,骑自行车,在拥挤的人潮里早晚奔忙,好像从来没有出过国;一到美国,便在信息高速公路和汽车高速公路上遨游,对后工业时代驾轻就熟、安之若素。”iii他把自己丰厚的生活积淀流诸笔端,成就了一部部小说和影视作品。

到目前为止,薛海翔出版和播出的主要作品有:

中篇《啊,生活的浪花》(《钟山》,1981年第1期,《新华文摘》,1981年第5期,获首届“钟山文学奖”);《旷野》 (《江南》,1983年第3期);《普外第一病室》 (《青春》,1983年第2期);小说集《一个女大学生的日记》(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长篇《早安,美利坚》(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情感签证》(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栀子花白兰花》(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

电视剧本《情感签证》(23集,1997年);《生死同行》(20集,1999年);《恋恋不舍》(20集,2002年); 《就赌这一次》(20集,2005年);《栀子花白兰花》 (20集,2005年);《在悉尼等我》 (21集,2005年);《情陷巴塞罗那》 (23集,2008年); 《红玫瑰黑玫瑰》(31集,2010年);《潜伏在黎明之前》 (40集,2013年)。

电影文学剧本《雄河》、《亚当·帕克逊》,还有话剧剧本《雪满天》。

获奖情况:中篇《啊,生活的浪花》获1984年首届钟山文学奖;电影剧本《亲吻江河》获2008年夏衍杯优秀电影剧本征集创意电影剧本奖。

薛海翔近影

二、小说:重视技巧性和画面感

相较于其影视作品,薛海翔的小说作品数量明显偏少,但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其小说虽不算多,可技巧性和画面感都很强,或许这是黄蜀芹导演看中他有编剧潜质,用越洋电话把他从美国叫回上海写剧本的主要原因。

《早安,美利坚》主要写了三个人物的中美生活与求存经历,薛海翔用三条故事线来分别叙述这三个人物的悲剧命运,最后把这三条线系于主人公伍迪一身。

伍迪原本学的是音乐专业,在美国留学拿到音乐硕士学位,在手风琴演奏方面有不俗的造诣。和其他留学生一样,即将毕业的伍迪面临着如何在美国合法居留的现实问题。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美国女孩伊娃愿意跟他结婚,帮他申请美国绿卡,解决他合法留在美国的身份问题。

在伊娃之前,伍迪曾有多个女友,比如关琴、芭芭拉、邝玲玲,还有个妻子刘惠娟,为了跟伊娃结婚,他决意跟刘离婚。虽然那时刘刚到美国不久,立足未稳,如果离婚,刘很快就会失去依亲签证,沦为非法移民。为了自己拿到美国绿卡,伍迪顾不了原本就没付出多少真情的刘惠娟,通过法律手段强行与刘离婚。

跟伊娃结婚后的伍迪,为了生活所迫,不得不放弃自己擅长的音乐专业和心爱的手风琴,弃艺从商,利用各种国内外关系从事中美贸易,几经起落,终于把公司经营到了上千万美元的规模,事业有成,伊娃也给他生了个儿子,称得上五子登科。除了在纽约有房产外,他还在洛杉矶买了数百万美元的山顶豪宅。可是商场的成功、物质的丰富、金钱的富有并未能弥补中美文化差异上的巨大鸿沟,让伍迪过上真正幸福的生活:他和伊娃及其父母的关系并不好,尤其是和伊娃父母的关系非常紧张,甚至一度出现过与伊娃父亲拔枪相向的惊险局面。他和伊娃的离婚大战甚至波及到华人政治领袖关民智的州长竞选,还间接导致齐敏女儿齐醒儿被劫丢命。

齐敏是伍迪曾经想拥有的众多年轻女性之一,在伍迪眼里,她美丽高雅,冰雪聪明,敢闯敢干,诚实可靠,是不可多得的集美貌、智慧、善良、真诚、进取于一身的理想女性。她曾在上海工作,后辞职闯荡深圳,有所成就之后又回沪创业,但她却不可救药地爱上了有妇之夫、政坛新星顾长春,并怀上了顾的孩子。在为了救顾却反被顾误解之后,齐敏独自远赴美国,一边为公司拓展美国市场,一边在美国生育和抚养女儿齐醒儿。在人见人爱、美丽可人的齐醒儿被劫丢命之后,悲伤欲绝的她对滚滚红尘已了无眷恋,在洛杉矶东兴寺剃度出家,削发为尼,成为普智法师。

黄耀宗原本是福建闽北山区的农民,靠着聪明才智和勤劳肯干成了当地的小富翁,并娶了平地女子林琴娇为妻。他冲破家乡婚俗传统,不办酒席,带着新娘阿娇去上海度蜜月,却在这座他曾经梦想过的美好城市遭遇排斥和欺侮,无论是金钱上还是人格上都损失惨重,导致他们的这趟上海蜜月之旅变得不堪回首。

被上海人瞧不起的黄耀宗,回到家乡后决定大干一场,在赣闽公路何厝镇开了一家“古道饭店”,生意一度非常红火,却因不愿给当地各级干部白吃白喝而被迫关店结束营业。中学同学汪力的出现让黄耀宗的生活再度改变,汪力借钱给黄耀宗,鼓动他走私电视机,可是黄耀宗不幸被抓,还经历了半年的牢狱之灾,其间妻子阿娇怀孕,为了救他而摔倒流产。经此一变,黄耀宗算得上人财两失,可他此时却梦见一个与自己长得一模一样的人,这个人就是后来他在美国碰到的伍迪。

不甘心就此认栽的黄耀宗,在汪力的再度鼓动下决定偷渡美国,和阿娇乘坐走私船到夏威夷后,很快就被警察抓住并关进非法移民拘留所,夫妻俩险遭遣返。从拘留所出来后,他们到了纽约,为汪力经营一家小餐馆,取名“古道饭店”。其间他们又经历被黑人骗食,被帮忙送外卖的同胞骗钱,有一次阿娇还看到另一个黄耀宗(其实是伍迪)。在送外卖途中发现被食客骗单后,回到“古道饭店”的黄耀宗发现已有身孕的阿娇在店里被杀。

孤身一人、悲伤绝望的黄耀宗,背着装有妻子和孩子骨灰盒的背包离开纽约开始流浪,决定自东而西徒步穿越美国,长途跋涉、风餐露宿差不多一年后到达洛杉矶。就在他要偷偷乘坐中国货船“久安”号回国的那天晚上,他的骨灰背包被一群中学生拿走,好不容易他在一个山坡上找到背包,却发现骨灰少了三分之一。为了尽可能多地找回原有的妻儿骨灰,黄耀宗在山坡上点火照明引发火灾,伍迪在此地刚买的三百万豪宅也毁于这场大火。在火灾避难区,伍迪与黄耀宗最终相遇,彼此在美国见到了另一个一模一样的自己,此时的伍迪终于印证了朋友胡达舟曾经的预言:在世界的另一端还有一个一模一样的自己。

这部小说三条线以差不多的节奏齐头并进,最后在美国系于伍迪一身,三个故事的主人公都在中美两国历经坎坷,亲身体验生活如战场,个个都是在遍体鳞伤之后独自面对各自的悲剧命运。看得出作者薛海翔在写作时颇为用心,一方面精心构思作品,展示自己驾驭小说叙事技巧的努力和水平,另一方面通过人物经历,展示美国华人新移民奋斗求存之艰难与不易。

《情感签证》是一部从写竣投拍的电视剧本改写而成的小说。这部小说不光展示了薛海翔叙事讲究技巧性,同时还突出展现了他小说场景的画面感,让读者感觉他不愧为一名资深编剧,具有强烈的观众和读者意识。

小说涉及到的人物主要是“我”、妻子等十来个,其技巧特色主要体现在故事的叙述人并非同一个人,在不同章节中叙述人可能会变换,主要由“我”和妻子轮流担任叙述人,他们俩既是故事的主人公,又是故事的叙述人、见证人、评判者和预言家;叙事中穿插着评论,边叙边议,时不时地把读者从故事中拉出来,很快又会把读者重新带回到故事中去,这一切薛海翔做得自然老练,不露痕迹,就这一点而言,其叙事风格颇有先锋小说代表人物马原的叙事之风。

这些人物既是电视剧中的人物,又是现实生活中人,虚虚实实,假假真真,作者进退自如,手段老辣娴熟。他让人物猜、自己猜、读者猜故事情节的发展,既对号入座,又自我否定,不断自评、自揭写作动机,自揭老底,自我辩白,在对号入座和反对号入座中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性格。作品采用全知全能视角,穿越时空,“我”既了解人物命运的过去和现在,又通晓情节未来的各种可能进展,让读者感觉到“我”这个人物出戏入戏随意自如,讲故事说停就停,说讲就讲,既能很快入戏,又能很快抽离,有着非凡的能力和魅力。

小说语言犀利脱跳,充满谐趣,幽默,自嘲,暗讽,调侃,油滑,自我贬损,反讽和解构,与时下的网络语言语境很是贴近,同时作者也喜欢采用宏大叙事的元话语系统。故事涉及友情,婚外情,多重婚恋关系和商业关系,有许多吸引读者和观众的亮点。因此这本小说曾在网上遭遇大规模盗版转载,极盛时有数以百计的网站可以下载阅读,下载量数以万计。

主人公“我”原本是一名信息管理学博士,放弃八万美元年薪,在本命年开始写作电视剧,现在的身份是一名编剧。小说的画面感很强,是薛海翔作为资深编剧的专业表现:他在讲故事的同时不忘突出场景的视觉效果,强调小说的画面感,不断在小说中穿插影视语言,比如“镜头摇到客厅”之类的话语在小说中会时不时出现,使读者感觉既像在看电影或电视,又像在读剧本,给读者营造出强烈的间离效果,刺激读者想参与到人物和情节中去的欲望和意识。

这部小说颇能体现薛海翔叙述故事情节、驾驭叙事技巧、构建人物关系、掌控场景画面的能力,尽情展示其作为编剧的经验和潜能。

薛海翔代表作封面

三、转型:小说家蜕变为剧作家

海外华人作家不少,但有机会有能力触电的却不多。虽然薛海翔认为影视剧本和小说的创作技法差异很大,就像雕塑和油画技法的差异也很大那样,但自从1996年被黄蜀芹打电话叫回国写剧本后,他的创作重心就从小说转移到了影视。经过十多年的磨砺,他已经从小说家蜕变为剧作家,实现了创作生涯的成功转型。

薛海翔说他从一开始就很幸运,从未投过稿,都是导演们看了小说或剧本后主动来找他约稿。其早期电视剧题材多集中反映华人新移民的生活,如《情感签证》 (美国)、《恋恋不舍》(日本)、《在悉尼等我》 (澳大利亚)、《情陷巴塞罗那》 (西班牙)等。其中,东方电视台和西班牙电视台合拍的《情陷巴塞罗那》为首部中国与外国合拍、并在两国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这是中国电视剧走向海外的第一部。其间为了这部电视剧的写作、采访与拍摄,薛海翔的行程历经美、欧、亚、澳四大洲,以及大中华地区的两岸三地。

随着电视剧本写作的持续,他的题材涉猎也开始变得多元化,由新移民生活转向更为宽泛的领域,包括当代国内生活题材,比如直击当下金融风暴和反腐的《红玫瑰黑玫瑰》 (根据王小鹰小说改编),描写股市股民的《就赌这一次》,关注艾滋病的《生死同行》,涉及历史题材的《栀子花白兰花》,还有斗智斗勇的谍战剧《潜伏在黎明之前》,以及古装剧和科幻剧等等,随着技巧的日趋成熟,他的创作面越来越广,题材也早已不仅仅限于华人移民题材,其剧本创作始终与时代热点和当下的观剧热点保持着近距离的接触,这可能就是其电视剧往往能赢得高收视率的主要原因。

薛海翔说他迄今写成的电视剧本字数总计当在四百余万字,一部电视剧的篇幅容量相当于两部长篇小说,如果把他所有的电视剧本改写成小说,他当可称得上“著作等身”。

谍战剧《潜伏在黎明之前》2016年3月底4月初在浙江卫视和重庆卫视热播,其中浙江卫视的收视率在全国一开始就跃居第三名,开播不久就在全国电视剧收视率排行榜中名列第一,这部谍战剧的受欢迎程度由此可见一斑。有评论认为这部电视剧是一部“正视观众智商的集大成之作”,其中悬疑不断,是“聪明者的游戏”,战守安和吕燕婷的爱情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剧中主要人物战守安、战守平是亲兄弟,可他们效忠的是两个敌对的阵营:弟弟战守安是潜伏在国民党阵营中的共产党间谍,哥哥战守平原本是国民党军队新编89军军长,假起义后留在大陆潜伏下来,实为国民党高级间谍,肩负着替台湾国民党军队完成反攻大陆“天击计划”的重要使命。叶飞飞是战守平的原配妻子,戴佩秋原本与战守安相恋,后成为战守平的继任妻子。剧中战守平要求弟弟战守安保护已有身孕的妻子叶飞飞,阴差阳错中战守安和叶飞飞随着国民党大军溃退到了台湾,认识了豪门小姐吕燕婷。其他剧中重要人物还有吕燕婷的父亲吕耀庭和表哥萧文华,剧情和人物关系均错综复杂,涉及爱情、亲情、兄弟情、夫妻情、同志情,人物关系亦敌亦友,时敌时友,气氛紧张刺激,情节扑朔迷离,让人看得眼花缭乱。这样看来,薛海翔不光在正视观众智商,甚至还在挑战观众智商,让观众感觉在观看和参与高智商游戏,看后不禁大呼过瘾。这部最新推出的谍战剧可看作是薛海翔晋升为资深知名剧作家的最好证明。

倪立秋,文学博士。先后移居新加坡和澳大利亚,现居墨尔本。著有《新移民小说研究》,参编、译高校教材《中文阅读与鉴赏》、《中文写作》等多部作品。2012-2014年在墨尔本《大洋时报》开设“读诗增智学英文”翻译专栏,发表译诗140余首。在中外平面及电子媒体公开发表散文随笔、名家访谈、文学评论近百篇,计百余万字。有作品入选大陆、台湾、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澳洲文学作品集。

猜你喜欢

伍迪小说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看了伍迪·艾伦的食谱,才知美国中产吃这些
伍迪·艾伦妻子:他从未性侵养女
明代围棋与小说
我是怎样开始写小说的
Midnight in Paris《午夜巴黎》
炉石·回家
喜剧大师的畸形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