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大学语文诗歌教学的体会
2016-12-01侯艳红
侯艳红
【摘要】诗歌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大学语文课堂上应充分重视诗歌的教学。本文从两个方面论述了怎样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诗歌:1、补充知识,引导学生深刻体验作者的情感。2、加强诵读训练,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关键词】诗歌教学;情感音乐美
诗歌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它们蕴涵丰富,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特别是一些脍炙人口、广为传颂的名篇,哲理深刻,能给人以启迪,深受学生喜爱。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诗歌呢?
一、补充知识,引导学生深刻体验诗歌情感
我国诗歌的传统以抒情为主,因此在诗歌的教学中,必须让学生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从而更深地体验出作品情感的深度,提高对诗歌的感悟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一名诗歌鉴赏者。但我们的学生仅靠自己极少的信息储存,仅靠课本上的注释和不多的背景介绍,以及照本宣科的讲解,是不能取得好的效果的。所以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丰富学生的知识:
首先应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诗歌的作者,包括作者的经历、所处的时代以及创作情况。如白居易的《长恨歌》,这首诗既表达了对唐玄宗、杨贵妃淫欢误国的讽刺与批判,又表达了对李杨二人真挚爱情的同情与歌颂,学生如何才能理解诗人复杂的情感呢?我们来看看诗人的经历。唐朝中期由于安史之乱使得人们饱受战乱带来的痛苦,众多家庭妻离子散,白居易就生活在这一动荡的年代,十一岁离家漂泊,孤零异乡。而安史之乱的导火索就是唐玄宗李隆基贪恋杨玉环的美色,不理朝政,因此白居易对他们的痛恨就是不难理解的了。另一方面,诗人又亲身经历过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白居易少年时与邻家姑娘湘灵相恋,但因为母亲极力反对不能娶心上人为妻,白居易心中极为痛苦,直至35岁写这首长恨歌时仍未婚娶。白居易在写给湘灵的诗中无不表达了有情人被迫分离的苦痛。正因为如此,诗人在写到李隆基、杨玉环最终落得生死两茫茫的悲惨结局时,情不自禁地用虚幻的手法赋予了故事一个浪漫的结尾,寄托了对不幸爱情的无限同情与歌颂。
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表达的情感何以如此凄惶迷惘?若能让学生了解到元朝种族歧视以及贬斥儒家的史实,就能让学生更深地体验出作者内心的悲愤。元朝统治者将人按民族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又按地位和职业将人分为十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八娼、九儒、十丐。马致远作为汉人是三等人;作为文人属九等的儒。由此可见元朝汉人知识分子低下的地位和可悲的命运,那么作品所表现的迷惘和凄苦就不难理解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悲哀也就深刻地体验出来了。
另外还应适当补充文化积淀的内容。在我国文化史上许多具体的事物都打上了文化积淀的烙印。如“黄昏”表现的是孤寂伤感的情感基调;“秋天”是对逝去青春的感叹。教师在教学中若能适当地展示这些事物所承载的文化积淀内涵,必将把学生对作品情感的体验提到一个更高的境界。《雨霖铃》的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想象中别后的情景,之所以使人动容,“杨柳”“晓风”“残月”文化积淀的丰富内涵,也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折柳送别早已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风俗习惯。《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就与痛苦和离别联系在一起。王维《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中“柳色”更平添了分离的悲壮与伤感。柳永的这首词继承了这一文化积淀的部分内涵,甚至其情更浓更深,因为词中所描绘的杨柳是故人已远、只余诗人形影相吊时的杨柳,岂不比送别之景更为凄切?“风”在中国文学中总是和人的或悲或喜、或忧或怒、或嗔或怨等情感相应和,此词中的“晓风”是诗“冷落清秋节”之“晓风”,是作者独处异乡客地之“晓风”,此种孤独无依,落寞伤感,不是更进一层?
二、加强朗诵训练,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韵律的和谐,节奏的鲜明,使得诗歌的语言具有突出的音乐美,因此朗读成为了诗歌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必须抓好。朗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艺术欣赏水平,而且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全面体会是的意境,从而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得到美的感受,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朗读的基本要求是准确、流利、动人。要达到这个要求,就需先理解和分析作品,反复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没有感情也朗诵不好诗。必须先引导学生弄清楚作者的感情,然后再引导学生运用恰如其分的声音和语调进行表情朗读,这样才能准确完整地展示诗的形象。
朗读时,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作品的主题和感情的基调,而且也要求他们对作品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都要弄清楚其含义。例如新诗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许多“吧”字,这些”吧”字在不同的作品中或者在同一作品的不同诗句中,是表达赞颂、疑虑、叹息、回忆还是表示不解、发现、醒悟、失望?它为什么要这样表现?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反复体会、反复琢磨。例如鲁藜的诗《泥土》“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有时时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这首诗可以看成诗人的自勉,也可以看成是对他人的劝诫,诗中的“吧”字是读好这首诗的关键,这个词虽然是虚词,但词虚义不虚,含义深刻,语重心长,把诗人的自勉及对他人的善意劝诫都体现了出来,读好“吧”字,意境全出。
朗读主要是运用有声语言来学习作品,因此必须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首先在发音方面,要做到吐字清晰,准确有力。其次体现在诗的节奏和韵律方面,要根据诗歌的内容和感情表达的需要而变化,要运用好声音的高低和速度的快慢。如艾青的《我爱这这土地》的最后一节,只有两句,但却是全诗感情的升华。“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人目睹国土沦陷,以一只鸟生死眷念土地为喻,表达真挚深沉的爱国之情,感情十分浓烈,作者的感情在最后两句诗中达到高潮。朗读时要加以处理,在第一句末尾用一个升调,读好这个问句,再停顿、吸气,深情地读出最后一句,尤其是末四个字“爱得深沉”应重读。这样朗读就可以找到那种深沉、浓烈的感觉,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如果不反复朗读体会,这种欣赏的高潮时无论如何也出不来的,年轻的学生也就很难理解作者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