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何处安放你的资产

2016-12-01谢九

三联生活周刊 2016年48期
关键词:楼市A股人民币

谢九

在金融市场,希望往往诞生于绝望之处。

进入2016年岁末,持续数年的资产配置荒又上了一个台阶:人民币恐慌性贬值、楼市一夜入冬、股市依旧低迷,就连银行理财也几乎沦为鸡肋,对于中产阶层而言,手上原本并不富裕的资产,几乎已经无处安放。

当前的资产配置荒似乎走入绝境,或许意味着新的财富机会正在酝酿和到来。和去年相比,国人最常配置的几种资产,股市、楼市、汇市和黄金等等,面临的机会和风险已经截然不同。

简单回顾一下2016年的主要大类资产表现,楼市无疑是今年的超级明星,股市开年就迎来大跌,迄今为止全年没有任何表现;外汇市场上,美元的强势几乎贯穿全年,截至10月底,美元兑人民币涨幅超过4%;黄金先扬后抑,上半年强势反弹,下半年一直处于下降通道。和今年前10月份的表现相比,年末乃至明年,这几大类的资产可能又将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走势。

脆弱的企稳

宏观经济基本面的变化决定了未来的经济政策走向,而不同的政策走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资产配置的机遇和风险。

当前的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微妙的时刻,短期来看,经济已经暂时企稳,但是在不远的将来,前方仍有不小的下行压力。从最新的三季度经济来看,中国经济释放出不少积极信号,GDP增长连续第三个季度稳定在6.7%,印证了中国经济L型的走势。不过考虑到未来房地产冷却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民间投资依然低位运行等因素,当前中国经济的企稳并不牢固,未来仍有继续下行的可能。认识到中国经济当前这种脆弱企稳的局面,也就能对接下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尤其是货币政策的走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资产配置的方向。

11月9日,由于特朗普在美国总统大选中胜出,引发当天全球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图为上海某证券公司内一名股民紧张地查看交易信息

今年第三季度出现企稳,一方面在于传统的投资引擎拉动,主要是房地产投资的回升,以及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推动下的基建投资开始发力,除此之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经济的影响力也开始体现出来。未来中国经济能否持续回暖,也需要观察旧有引擎和改革红利这两大因素具有多大的可持续性。

从改革释放的红利来看,近期中国经济数据最大的亮点之一,是PPI结束了长达54个月的负增长,9月份同比上涨0.1%,环比上涨0.5%。PPI结束负增长的意义在于,工业领域的通缩可能即将结束,这意味着企业盈利能力提升,对于提振企业未来的投资信心能起到很大作用。

长达4年多的PPI负增长之所以在今年9月份终结,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密不可分,尤其在去产能的推动下,今年钢铁、煤炭等上游周期性行业的产能被大幅压缩,截至9月底,钢铁、煤炭两个行业退出产能均已完成全年目标任务量的80%以上。国家发改委预计,按照目前的进度,2016年全国钢铁、煤炭过剩产能退出任务有望提前完成。钢铁、煤炭等过剩产能被大幅压缩,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钢铁、煤炭价格出现大幅反弹。今年9月份PPI由负转正,从统计数据来看,主要是由于黑色系商品价格大幅上涨所致,而这类商品价格出现难得一见的上涨,正是得益于供给侧改革下的去产能。

不过,上游资源价格的大幅反弹,对下游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成本压力,比如煤炭价格的大幅上涨使得刚刚恢复盈利的钢铁行业再度回到盈亏边缘,在这样的压力面前,煤炭行业的去产能是否能够继续高强度执行,无疑又将面临巨大考验。在发改委的主导下,近期国内部分煤炭生产企业又开始增加供给,以缓解短期之内的煤炭供需矛盾。这种在长期目标和现实压力之间的反复,无疑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供给测改革的力度,进而影响到改革对经济增长释放的红利。

三季度的经济企稳,除了改革红利之外,更多还在于传统稳增长的手段开始发力,主要在于房地产和基建投资两大引擎。始于今年年初的楼市热潮,最终带动了房地产投资的反弹。今年二季度以来,房地产投资增速一直呈现下降趋势,从8月份以来,楼市销售的火爆终于增强了开发商的投资信心,1~8月份房地产投资增速从1~7月份的5.3%反弹至5.4%,1~9月份房地产投资增速反弹至5.8%,房地产投资增速的反弹,为三季度经济企稳起到了关键作用。除此之外,PPP推动下的基建投资,也成为当前稳增长的重要引擎。2014年以来,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就开始力推PPP模式,不过进展并不顺利,一直到2016年,此前两年的积累终于爆发,PPP模式开始进入高潮。今年前三季度,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9.4%,比全部投资增速高11.2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19.5%,比去年同期高1.8个百分点,拉动全部投资增长3.4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高0.4个百分点。

从房地产和基建投资这两大引擎来看,最大的不确定性在于房地产,由于房地产开始新一轮调控,从过去一个月时间来看,各地楼市已经开始迅速退烧,成交量大幅下滑,价格也出现一定程度的松动。预计到明年,房地产投资可能会再度下降,进而对明年的经济增长带来冲击。相比之下,基建投资可能会在PPP热潮之下继续保持较高增速,不过即便如此,预计也很难对冲房地产投资的下滑。

除此之外,民间投资能否反弹也是中国经济能否回暖的重中之重。今年5月份“权威人士”谈论中国经济,提及国内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首当其冲就谈到“特别是民营企业投资大幅下降”,然后才是“房地产泡沫、过剩产能、不良贷款、地方债务、股市、汇市、债市、非法集资等风险点增多”,民间投资下降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言而喻。今年国内的民间投资出现雪崩,6月和7月更是连续两个月出现负增长,从9月份开始出现微弱反弹,前三季度民间投资增长2.5%,增速比1~8月份加快0.4个百分点,结束了自去年以来增速持续回落的走势。从当月投资看,9月份民间投资增长4.5%,增速比8月份加快2.2个百分点。不过这样的力度还不足以证明民间投资已经企稳反弹,在明年房地产投资下滑的背景下,如果民间投资不能有效反弹,仅仅依靠基建投资显然是独木难支。

综合来看,目前的中国经济正处于这样一个阶段,在经过了去年以及上半年较大的下行压力之后,三季度终于出现了难得的企稳,在今年4月份、7月份以及去年的政治局会议中,均出现了“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的表述,而今年10月28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并没有出现“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的字眼,而是提及抑制资产泡沫等等,这表明管理层对于当前经济企稳还是具备了一定的信心,可以暂时将重点向结构性改革倾斜,以及着手抑制金融风险等等。最新公布的10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达到了51.2,创下27个月来的新高,也再度印证了当前经济的持续回暖。不过这种暂时的企稳也不宜过于乐观,房地产、民间投资以及供给侧改革的反复,都会给明年的经济增长带来挑战。

今年三季度经济数据出台之后,由于很多关键指标都好于预期,一些经济学家开始呼吁明年的货币政策要有所收紧,并预测中国的货币政策可能会开始转向,这也在市场上引发了一定程度的恐慌,引发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动荡。

10月29日,《人民日报》刊登文章《中国货币政策关键词仍是稳健》,文章援引专家观点指出:“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力转换的关键期,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货币政策既不能放水刺激,也不能过于紧缩。因此,尽管未来货币政策制定会将各种最新情况考虑在内,但稳健仍然是中国货币政策的主基调和关键词。”文章指出,“中国货币政策关键词仍是稳健,新旧动力转换期‘转向猜测无根据”。10月30日的中国政府网也特意转发该文,以示向市场辟谣之意。

2013年9月21日,有意购买海外住宅的中国买家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看房。财富的增长使海外置业需求日益增加

事实上,10月28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对于货币政策已有明确定调,会议提出:“要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同时,注重抑制资产泡沫和防范经济金融风险。”以此可见,中国货币政策或许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微调,比如央行从9月份以来重启14天和28天逆回购,通过释放长周期资金来提升短周期资金成本,以此实现货币政策的结构性微调,但是货币政策并不会出现明显收紧的变化,谈论转向更是为时尚早。

今年7月份,国内信贷一度出现断崖式跳水,当月新增贷款4636亿元,和去年同期相比大幅下降了1万亿元,创出了自2014年7月以来的月度贷款新低。不过到了9月份,国内信贷再度恢复高速增长,当月新增贷款1.2万亿元,显示当前货币供应依然十分宽松,并没有因为去杠杆而有所收紧。如果从资产配置的角度来看,意识到货币政策在短期内不会转向,也就决定了不同资产的基本配置方向。

股市,机会大于风险

从今年3月份至今,沪指几乎一直在2800~3100点的狭窄空间上下浮动,上下振幅不过10%左右,既没有大幅向下,也没有选择向上突破。这其实和2015年牛市启动前夕颇为相似,在2013年7月到2014年8月,沪指一直在1800至2200点之间窄幅整理,直到“国家牛市”概念到来,点燃了后来的超级牛市,现在的行情,其实也有一点等风来的意味。综合比较来看,应该说当前股市面临的机遇应该大于风险。

首先从风险来看,当前股市的一大风险是人民币贬值,今年人民币贬值一直贯穿全年,尤其是10月份以来又开始新一轮贬值,人民币汇率创下6年多来的新低,在市场引发恐慌情绪。人民币贬值对于股市的最直接影响在于资本流出,如果人民币未来长时间持续保持贬值趋势,对于股市将带来压力。10月17日,B股市场突然暴跌6%,带动A股大跌,很大程度上就是人民币贬值的恐慌效应所致。

目前来看,央行对于这一轮人民币贬值基本上没有过多干预,甚至放任人民币汇率一度跌破6.8的关口,以此可见央行也是在引导市场适度释放人民币贬值压力,但是如果人民币贬值幅度过大,比如一年超过5%,显然会引发国内巨大的资本流动,这将触及管理层的底线,届时央行出手干预将是大概率事件。所以,对于人民币贬值的基本看法是,在美元升值带动下适度释放贬值压力,但是贬值幅度应不引发大规模资本流动为底线。所以,人民币贬值虽然对A股市场构成一定压力,但是贬值幅度不会对A股带来实质性冲击,更不会因此决定A股市场的牛熊趋势。

当前A股市场迟迟不敢想象突破,市场的另外一大担忧在于估值水平并没有完全见底。目前A股市场的估值水平大致是,沪市市盈率15倍,深市主板26倍,中小板51倍,创业板78倍。如果放在国际市场的估值体系之下,除了沪市的市盈率基本接轨,深市的估值水平依然很高。2015年牛市启动前夕,A股市场的估值水平大概是沪市市盈率12倍,深圳市场主板市盈率20倍,中小板40倍,创业板65倍。和当时的估值水平相比,目前的A股估值还略显高估,不过从悲观的角度来看,即使现在的A股市场继续向下调整,直到估值水平和2014年对齐,其实向下的空间也不算太大。相比之下,目前的A股反而是向上的机会更大于向下的风险。

首先是中国经济在三季度开始企稳,为A股市场提供了基本面支撑,虽然这种企稳并不牢固,不过对于过去一年多一直处于经济下行压力下的A股市场,目前宏观经济暂时企稳,还是能够提供一定的心理支撑。虽然从历史上来看,A股市场的表现经常和经济基本面关系不大,不过当前经济没有继续恶化,这一点对于稳定投资者的悲观情绪还是相当重要的。某种意义上看,经济基本面呈现出脆弱企稳的态势,其实对于股市最为有利,如果基本面过于恶化,公司业绩下滑,股市难有大的起色,但如果经济复苏过好,管理层可能会收紧货币政策,对于股市反而会带来打击。

从流动性来看,A股市场面临的外部环境为股灾以来最好。首先是近期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为货币政策定调,继续维持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意味着市场担忧的货币转向并不会发生。在资金面继续维持宽松的大背景下,楼市调控使得资金开始新一轮流动,楼市投资机会暂时下降,不再成为投资资金的热土。而当前中国经济脱实入虚的趋势短期之内不会有实质性变化,大量流动性势必要找到新的蓄水池,目前来看,和其他资产相比,A股成为新蓄水池的概率相对更大。

10月25日举行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6年第三季度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李忠表示,养老金投资运营工作将在年内正式启动。养老金入市将为A股市场带来可观的增量资金,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资产规模将近4万亿元,如果其中10%入市,意味着4000亿元的增量资金将会驰援A股市场。更重要的是,如果养老金开始进入股市,对市场可能会产生强烈的心理暗示,作为百姓的养老钱,养老金进入股市势必会以安全至上,养老金大规模入市,投资者会认为目前的A股市场已经比较安全,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带动其他谨慎的投资者入市,为A股市场带来更多的增量资金。

2016年10月21日,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工作人员在忙碌

目前的政策层面也对A股市场比较有利。当前中国经济的主要任务是供给侧结构改革,具体表现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其中去杠杆成为当前正在推进的重点任务。10月上旬,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债转股成为当前企业降杠杆的主要途径。与20世纪90年代的债转股不同的是,这一轮债转股以市场化原则为主,明确僵尸企业不能纳入债转股,在政府不进行拉郎配的前提下,这一轮债转股的规模估计不会太大,如果完全指望债转股来实现企业降杠杆的目的,预计很难达到预期目标。

理论上而言,股市可以为企业降低杠杆率起到重要作用,国务院发布的《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也将发展股权融资列为降杠杆的重要途径,意见指出要“拓宽股权融资资金来源,鼓励保险资金、年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等长期性资金按相关规定进行股权投资,有序引导储蓄转化为股本投资,积极有效地引进国外直接投资和国外创业投资资金”。如果债转股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效果不明显,不排除股市担当重任的可能性,这就意味着股市可能会迎来更多政策性利好。

10月下旬,国务院印发《关于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的实施意见》,其中提出“着力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意见》要求实施财产性收入开源清障行动,包括“拓宽居民财产投资渠道,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快发展直接融资,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强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创新,改善金融服务,向居民提供多元化的理财产品,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财富管理需求”。今年7月份以来,政治局会议已经两次提及抑制资产泡沫,剑指过热的房地产市场,在抑制楼市泡沫的背景下,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也只有股市能够担此重任。

另外,当前中国经济的资本配置荒继续升级,对于A股带来的好处是机会成本大幅降低。在此之前,楼市为投资者提供了超额回报,理财类产品的收益也相对较高,为民众跑赢通胀提供了不错的途径,债券市场的牛市已经持续了一年多,在其他资产都还有不错回报的背景下,持有股票的机会成本相对较高。但是随着楼市投资机会暂时下降,债券市场的风险越来越大,理财类产品收益越来越低,持有股票的机会成本出现大幅下降,相比之下,股市上一些蓝筹股的股息分红率就已经高过了很多理财产品,如果不考虑二级市场的波动,蓝筹股的股息率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吸引力。

尽管当前的A股市场面临的机会更多于风险,但对于经历了去年股灾的投资者而言,暴跌的记忆还并未远去,短期之内依然没有勇气大规模入场,因此今年的股市一直维持着不上不下的走势。A股市场向来的特征是追涨杀跌,在出现明确的趋势之前,更多的投资者只会采取观望态度,一旦市场真正确定了向上的趋势,再度展示出财富效应,投资者的贪婪战胜恐惧,届时才会有越来越多的资金跟随入场,新一轮牛市才会真正到来。

楼市,风险和机会并存

国庆期间楼市开始新一轮调控,迄今已经一月有余,从实施新政的20多个城市来看,调控效果可谓立竿见影,即使是最坚挺的几个一线城市,成交量都已经大幅萎缩,价格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调。比如北京10月份的新房、二手房成交量较9月份下跌超过三成,深圳市10月份新建商品住宅成交均价环比下降9.72%。

政策层面的态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楼市的短期走势。从去年11月提出楼市去库存之后,楼市进入高烧模式,下半年政策层面开始转向,7月份的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抑制资产泡沫,国庆期间20多个城市开始新一轮调控,10月底的政治局会议再提抑制资产泡沫,由此不难看出,尽管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楼市依然面临较大的去库存压力,但是一、二线楼市的过热状态已经引起了管理层足够的警惕,随着三季度宏观经济呈现企稳态势,抑制楼市泡沫开始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短期来看,房地产是迅速拉动经济增长的灵丹妙药,但是长期来看,土地和住房价格过高,也严重挤压了实体经济的利润空间,在短期稳增长压力无虞之后,通过抑制资产泡沫来实施经济结构性改革只是时间问题。

考虑到政策的延续性,预计明年楼市调控的政策不会出现大的变动,这也就意味着2017年的楼市可能很难有大的表现。这一轮楼市调控将会持续多久,取决于政府能在多大程度上承受房地产引擎对经济下滑带来的压力,以及中国经济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在多长时间内释放出足够的能量。

关于中国经济是否一定要依靠房地产,最近较为引人关注的一个话题是“重庆模式”。重庆房价多年来始终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没有出现过大幅上涨,今年10月份,主城区新建住宅均价大概7000多元/平方米,远低于同类二线城市的房价,但是近年来重庆GDP增速却以两位数增幅领跑全国,重庆的案例似乎表明,房地产或许并不是中国经济所必需的引擎。不过,重庆模式并不具有可复制性,尤其对一些一线城市更是如此,所以,寄望中国房地产复制重庆模式显然还是不切实际的想法,如果未来中国稳增长压力重新抬头,楼市政策适度放松预计还是大概率事件。

2015年9月20日,香港旺角的老凤祥珠宝店营业中。购买黄金一直是国人的理财手段之一

从中国房地产市场过去10多年来的走势来看,在这轮超级牛市行情中,只有两个时间段出现过回调,然后很快在政策刺激下重拾升势。这两轮回调分别始于2008和2012年。2008年那轮楼市回调主要源自美国金融危机的冲击,也是近年来楼市回调力度最大的一次,除了成交量萎缩之外,很多一线楼市的价格一度出现了20%左右的跌幅,随着各级政府救市政策出台,2009年楼市开始止跌回升。2012年的楼市回调主要因为楼市调控政策所致,当时政府一再强调房价要合理回归,从限购到货币政策均采取了一些严格的措施,同时大规模开建保障房,那一轮调控对于楼市的影响大概持续了两年,楼市成交量持续低迷,但是房价并没有出现明显下跌,从2014年开始楼市成交量和价格重新回暖,直到2016年楼市迎来去库存的东风,政策层面处于近年来最宽松的状态,楼市再度迎来爆发式增长,从缓慢回暖进入高速状态。

如果从过去楼市的两次回调来看,除了2008年那次出现实质性的价格下降,过去10多年基本上没有出现明显回调,最多只是成交量萎缩。所以,这一轮楼市暂时入冬,预计短期之内也只是成交量下降,价格不会出现太大变化。

如果说政策层面的变化决定楼市的短期走势,那么市场的供求和货币政策决定了楼市的长期趋势。以一线城市来看,楼市的供求紧张局面将是一个长期性矛盾,近期楼市成交量大跌,大量买家开始转为观望,其实也可以理解为楼市开始进入休养生息状态,为下一轮行情积蓄更多的潜在购买力,如果未来楼市政策再度放松,届时又将会有大量买家涌现出来。

现在一线楼市价格虽然已经很高,但是只要货币政策不出现明显紧缩,泡沫破灭就不会到来。从20世纪90年代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到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都是由于货币政策紧缩所引发,尤其是加息,成为压垮资产泡沫的最后一根稻草。1989年5月开始,一年多时间里,日本央行将基准利率从2.5%大幅上调至6.0%,引发日本资产价格雪崩,日本房价最大跌幅超过70%。美国从2004年启动新一轮加息周期,一直持续到2006年,不到两年时间,联邦基准利率从1%提高至5.25%,低首付甚至零首付的美国楼市吸引了很多低收入群体购房,加息大幅提升了低收入群体的利息成本,引发大量房贷坏账,最终成为美国次贷危机的导火索。

从中国的情况来看,只要货币政策不出现紧缩,楼市泡沫就不会破灭,甚至,只要货币政策依然宽松,楼市就将长期成为抵御通胀的最佳标的。过去十几年,在中国货币超发的背景下,楼市已经用不断的上涨无可争议地证明了这一点。虽然现在楼市暂时遇冷,但是只要货币宽松的环境没有转向,国内资产配置荒的压力就将长期存在,一线楼市的投资价值就不会就此消失。从过去10年来看,中国不同资产之间的轮动特征还是非常明显的,楼市在今年暴涨之后暂时入冬,为其他资产提供了表演的舞台,在其他资产上涨之后,楼市又将成为相对的价值洼地,如果未来政策有所放松,预计早晚会再度回归舞台中央。

如何规避人民币贬值

10月份以来,由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接连创下新低,在市场引发不小的恐慌情绪,就连很多基本上不用美元的普通民众,也开始换购美元,以规避人民币的贬值风险。在人民币贬值几乎已成共识的背景下,即使贬值压力未必有市场想象的大,人民币贬值也具备了自我实现的能力。

这一轮人民贬值的过程中,央行基本上没有过多干预,而是主动让市场释放人民币贬值压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央行会放任人民币贬值于不顾。可以说,到目前为止,人民币贬值的幅度还在央行可以容忍和承受的范围之内,一旦人民币贬值幅度超过底线,引发大规模的资本外流,央行势必会出手干预。

对于没有实际美元需求的人而言,仅从投资理财的角度来看,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如果年贬值幅度在5%以内,其实并没有太大的换汇必要。因为人民币相对美元还是高息货币,持有人民币购买一些简单的理财产品,也能实现4%左右的无风险年化收益,购买相对靠谱的P2P理财,收益可以达到7%左右。相比之下,换购美元并购买美元理财产品,年化收益大概只有2%左右。考虑到换汇的手续费等等,对于资金规模不大,而且没有实际美元需求的人而言,与其盲目换购美元,其实还不如持有人民币理财产品。

不过,对于资金规模较大的高净值人群,在人民币贬值预期自我实现的背景下,对冲部分人民币贬值风险还是有一定必要的。人民币换购美元之后,如果只是直接持有美元现金显然并不可取,最简单的办法是购买美元理财产品,更进取一些的做法则是购买美国股票和美国房产等。

除了换购美元资产之外,港元资产也是规避人民币贬值的一条途径。由于香港实行联系汇率制,港元挂钩美元,所以换购港元资产也能曲线规避人民币贬值风险,而且,由于香港和内地的特殊关系,港元资产能够比美元资产提供更丰富、更便捷的选择。

今年年初至9月份,疲软已久的香港恒生指数突然走出了一轮小牛市行情,恒指从1.8万点附近上涨至2.4万点,涨幅超过30%。香港恒指的这一波行情,正好和人民币贬值的时间点契合,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内地资金为了规避人民币贬值而来,加之深港通等题材的刺激,香港股市迎来一轮久违的反弹行情。

在恒生指数反弹幅度超过30%之后,香港股市的洼地效应不再明显,内地资金开始转战香港楼市,香港股市强势不再,楼市再度迎来机会。去年四季度到一季度,香港楼市表现十分惨淡,房价跌幅一度超过10%,不过随着内地资金开始进入香港楼市抄底,香港楼市迅速止跌回升,目前已经触及9个月来的高点。在此背景下,香港政府祭出调控重拳,11月5日起,香港全面提高买卖住宅物业印花税率,税率统一调高至交易额的15%,尤其是非香港永久居民在港置业的税率将达房价的30%,这意味着内地买家在香港炒楼的空间被基本堵死。

最近几年,去香港买保险也成为内地投资者规避人民币贬值风险的一条重要途径。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上半年,香港新增保单中,将近40%为内地人士所购买,而在10年前,这一比例大概只有5%左右。香港保险和内地相比,具有费率低、保障全以及回报高等优势,加之港元汇率跟随美元,能够对抗贬值风险。而且,更重要的是,由于在香港可以用银联卡支付保费,技术上相当便捷,虽有单笔5000美元的限制,但并没有总额限制,成为内地人士规避5万美元购汇额度的重要途径,因此去香港买保险也从过去的小众市场演变得越来越普及。

今年10月28日,市场一度流传“中国银联将于10月29日零点起,全面暂停以银联为支付渠道缴纳香港保险保费”。传言引发大批深圳人连夜排队赴香港购买保险。中国银联旗下的银联国际在28日晚间紧急发声,表示“并未停止境外保险类商户的银联卡支付服务”。不过同时也表示:“境内发行的银联卡仅可进行个人旅游、消费类支付,不得用于资本和金融项目交易,因此,银联卡仅可用于与意外、疾病等旅游消费相关的经常项目保险,不能购买具有资本项目投资性质的人寿险。”由此可见,出于管控资本外流的目的,赴香港买保险正在被逐步收紧。

2012年10月25日,一名中国建筑工人在蒙古乌兰巴托国会大厦建筑工地劳作

当然,去香港买保险也并非没有弊端,比如在内地的签约医院较少,投保人真正需要就医时可能会有所不便等等。今年4月份,中国保监会还专门发布《关于内地居民赴港购买保险的风险提示》,其中列出香港保单不受内地法律保护、存在汇率风险和外汇政策风险、保单收益存在不确定性、保单前期现金价值低、退保损失大等等。

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在规避人民币贬值风险的同时,如果将人民币贬值压力过度放大其实也同样面临风险。目前人民币贬值的风险主要来自美元的强势,与英镑、欧元其他货币相比,人民币还呈现出升值趋势。如果美元强势不再,押注人民币贬值的风险就会上升。

10月份以来,美元开始新一轮升势,美元指数一度逼近100大关,不过10月底以来,美元指数就开始掉头往下。美元近期的升值驱动力主要来自美联储年内加息的预期,但很大程度上,美联储加息的预期被市场过度放大。11月3日结束的美联储议息会议刚刚宣布维持现有利率不变,这就意味着年内加息的机会仅剩一次,但是12月份加息并非完全没有悬念。

在美联储加息预期的冲击下,中国、日本和沙特等美国国债的大债主开始持续大规模抛售美国国债,使得美国国债收益率上升,对于严重依赖债务扩张的美国经济,如果现有的债务扩张难以为继,不仅短期面临政府关门的风险,长期来看,美国的现有经济模式都将遭遇严重冲击,这将不得不成为美联储加息的重要考量因素。即使美联储年内兑现加息承诺,明年的加息节奏也会相当缓慢,这将注定是美国过去20多年来力度最弱的一次加息周期。在这样的加息周期之下,美元过于强势显然会面临高估的风险,换而言之,如果过于看空人民币,也会面临同样的风险。如果美联储12月如期加息,对于市场而言是预期之内的事件,但如果美联储12月没有加息,对市场则意味着超预期事件,届时强势美元可能会面临巨大的下行压力。

除了美联储要考虑强势美元对于美国经济的伤害,中国央行也同样会考虑过于弱势的人民币对于中国经济的冲击,在美联储控制加息力度和节奏的同时,中国央行也不会放任人民币过度贬值,在美元/人民币汇率触及6.8元大关之后,近期人民币汇率开始明显反弹。在对人民币贬值的一片悲观声中,市场似乎已经忘记了坐拥巨额外汇储备的央行的存在。

猜你喜欢

楼市A股人民币
本月楼市政策扫描
本月楼市政策扫描
4月楼市政策扫描
3月楼市政策扫描
怎样认识人民币
你不了解的人民币
走近人民币
1月A股市场月统计
100元人民币知识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