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点半学校”:孩子放学不“放羊”
2016-12-01
“四点半学校”:孩子放学不“放羊”
编者按
10月18日,成都市关工委召开2016年“四点半学校”专题研讨会。会上,市关工委领导作了主题报告,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龙泉驿区、成华区的关工委代表分别就本区“四点半”学校的开办情况进行了交流发言。
自2011年开始,成都市各区、市、县,特别是主城区,都从实际出发,认真开办了“四点半学校”。此文是该市五年以来开办“四点半学校”的经验,对如何办好“四点半学校”进行了深入探讨。
“监管空当”时,孩子去哪儿?
为了规范教学秩序,减轻学生负担,国家教育部规定,中小学放学时间为每天下午的四点半。然而,各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下班时间则是每天下午的五点至六点。这样一来,学生放学之后,就有半个小时至一个半小时的监管“空当”,很容易成为学生的“放羊”时段,也是家长的担忧时段,学校和社会的关心时段。
家长态度
就此问题,家长是何态度?金牛区关工委对全区22所小学3275名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
同样的担忧
无力监管,害怕孩子在这段时间“学坏”“出事”,非常不放心。
同样的愿望
为孩子提供延时托管服务
一位家长心声
“尤其像我们双职工,又无老人在身边的家庭,更是担忧。四点半学校给我们提供了好的选择,解了一个大难题。”
办法
针对这个问题,自2011年开始,成都市各区(市)县,特别是主城区,都从实际出发,认真开办了“四点半学校”,填补了学生缺乏监管的时段,真正为家长、学校、社会、政府排忧解难。
典型
基于全市“四点半学校”开展形势一片大好,总结经验,提炼特色,推广典型,笔者将抽取其中两个点,对他们的办学模式进行调查研究。
探索
“四点半学校”怎么办?
各区(市)县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都创造了一些具有自身特色的模式,重点对成华区的模式进行调查。成华区“四点半学校”开办是利用完善的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衔接互动的长效机制,创新推出了开办“四点半学校”的“四进四退”原则。
即:学校教育退场,社区教育进场;
学校老师退场,社区志工进场;
学校课堂退场,素质拓展进场;
学校校长退场,素质营长进场。
创新
四种方式
成华区创新的四种方式,各有优势,满足了广大家长和孩子的不同需求和选择,支持了“四点半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给予启示和借鉴。
1.“学生430素质营”(校园内)——
区关工委设区青少年综合实践教育活动中心,成立总营,负责全区管理;各小学设分营。
2.“学生430活动港”(街道和社区内)——
整合街道、社区资源而建立,服务对象为区域内城市贫困双职工家庭等弱势群体家庭子女。
3.“学生430精品坊”(校园内)——
可向孩子提供菜单式的教育服务,有一定收费。
4.“学生430辅导班”(社会参与)——
社会培训机构负责提供师资及学生素质拓展项目。
点评:原校辟地、社区选址、委托社会教育机构三结合的设校办法,各有各的考量,各有各的好处,都不失为好办法。
数据
何处下功夫?
不能把“四点半学校”简单地理解为临时为家长看护孩子。
看孩子也要会看,看得住,看出水平来;要丰富教育内容,在增强知识性、趣味性、有益性上下功夫。
1.在消化正课上下功夫。
对学生没懂的问题进行补习,指导他们理解当天的课程。
2.开展各类知识性、趣味性的教学。
开办了舞蹈班、音乐班、美术班等,使学生“愿意来、留得住、有进步”。
3.组织小规模、短时的“请进来宣讲,走出去参访”活动。
召开故事会,演讲、演唱会,请“五老志愿者”到校讲“两史”、讲“长征”。有的关工委还将《地球上的红飘带》一书推荐给学生阅读,并组织学生座谈讨论,写心得体会。
4.校园里的“开心农场”“责任田”
秉持“生活即教育”的理念,金牛区全兴小学的“四点半学校”,就是一个“开心农场”;小学生们放学之后,就去“开心农场”种“责任田”。该校位于金牛区侯家花园,现有学生1800余名,其中84%的生源为外来创业务工人员的子弟。他们在学校的统一组织下,把围墙周边内的点滴空间,改成了一个种类繁多、生机勃勃、趣味盎然的“开心农场”。“开心农场”有“小桔园”“小菜园”“荷塘”“甘蔗”以及各类蔬菜、高粱、豆类、甚至还有水稻。每块“责任田”约4平方米,三到六年级,每班一块田。养殖基地除了有鸡、鸭、鹅等常见家畜之外,居然还有块头大的火鸡、孔雀、山羊以及锦鸡、蛇类等。小学生们在“四点半学校”种责任田,既丰富了农业知识,又养成了爱劳动的习惯,家长们普遍欢迎。
(供稿:成都市关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