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关工人非凡帮扶事
——走近大渡河边的“杜奶奶”
2016-12-01罗晓庆
本刊记者 罗晓庆
平凡关工人非凡帮扶事
——走近大渡河边的“杜奶奶”
本刊记者 罗晓庆
80多年前,嘹亮激昂的军号声,吹响了强渡大渡河的号角。短短四天多时间里,红军两次上演长征路上最为精彩的经典之战:强渡大渡河和飞夺泸定桥。泸定,因此而闻名。红色水土养育了一方人,杜文芬,泸定县加郡乡关工委执行主任。一位华发已生的老人,生于斯,长于斯,对故乡的大渡河和泸定桥上的根根铁索,对家乡那片红色水土的情感浓重而自然。秉承红色精神的她,在泸定县人民法院院长的职位上时,干练坚强,正直廉明。面对恶势力,从不退缩,秉公执法。退下来后,百炼成钢的精神化为绕指柔,重孝的杜文芬从城市回到老家——大渡河畔的加郡乡,专心照顾八十多岁的老母亲。母亲逝世后,杜文芬看到一双双无助、孤独中带着恳求和希望的眼神,她又再次抛下红尘琐事,安心留在乡村,投身于关心下一代事业,为了孩子们奔走。
杜文芬(左一)帮扶困境儿童图/泸定县关工委
杜文芬,生于1948年,年近古稀之年,衣着朴素,面目慈善,看上去俨然就是个普通的农村老婆婆。如果不是和她交谈中,感受到老人的敏锐思维、清晰的逻辑,你都无法将她和妇联主任、团委书记,泸定县人民法院两届院长这些名字联系在一起。在采访中,杜文芬也只字不提过去的成绩。“我就是这里的人,退休后,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回报父老乡亲。过去的工作经验,是现在关爱事的基础。”感恩、感谢等,也是与她整个交谈过程中频繁提到的词汇。“全靠一颗滚烫的爱心。”杜文芬感慨,泸定县加郡乡如今成立关工委,组织机构也逐渐健全了起来,都是爱心驱使着双腿,走出来的一条关爱路。
华发生歌情染大渡河
六年来,与残疾奶奶相依为命的13岁女孩宇峰(化名),学习有人管了,生活有人顾了,乖巧可爱的女孩,笑容更多了;16岁患严重疾病的男孩浩齐(化名),有钱治病了,各方力量化作春风,吹进了他心里;辍学的12岁少年施方,得以重返校园;父亲入狱、母亲杳无音信的事实孤儿小凯,得到捐助等等。杜文芬,就是这样在乡关工委机构不健全、人财物不到位等困难条件下,积极作为,做着她口中描述的“平凡小事”,成为更多孩子身边的“杜奶奶”。
在位于泸定县以南35公里的大渡河东岸,有一个泸定县下辖的村落,叫做刘河坝村,处于贫困山区,交通不便,当地村民一直从事传统农耕,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是农作物生产,致富困难。如今,交通条件改善了,有志的青年就像渴望飞翔的鸟儿,纷纷飞出大山,留下一群留守儿童,大多十岁多点,住校读书,仅与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
13岁女孩宇峰就住在这个村上,与杜文芬相邻不远,三间石木瓦房就是她的家,据悉,房子存在已有四十年之久了,十分老旧。母亲在她刚满月的时候就丢下了她,远走他乡,再也没有回来。几年前,父亲因车祸致残,后来不幸去世。从那时起,她就成了一名事实孤儿。就剩下83岁满身病痛的残疾奶奶与她相依为命,生活极为困难。得知女孩的境况后,杜文芬往返学校和女孩家中了解情况。“孩子懂事得很,学习也好。不能就这么耽误了,我们联系学校老师,邻里乡亲都去帮助她。”摸清实情后,在乡关工委给她建了帮扶档案。
为了帮扶女孩,杜文芬除了多次上门看望,还长期照顾孩子生活。不仅每个月要从退休工资中拿出一部分赞助尹先凤婆孙俩,用以购买大米、油、盐等生活必需品,每逢过年过节,还要给她送去衣物、鞋袜及学习用品等。还和学校老师联系,督促孩子好好学习,观察孩子个性发展。“我们住得也近,我就经常去孩子家里看她。”
“孩子可乖。现在经常到乡党委办公室,帮忙打扫卫生。我也经常教育她,要爱学习、爱劳动,长大以后回报祖国。”
翻山越岭为守望病童
加郡乡加郡村还有一位让她特别挂心的孩子,就是16岁中学生浩齐,家住高半山上,因患硬脑膜动静脉瘘,眼珠严重凸出,几近失明。因病而辍学在家,然而家里实在无法负担高昂的医药费,没有得到医治。听闻,她毫不犹豫地拿出退休工资3000元,作为他的治疗费用。今年3月以来,杜文芬曾12次翻山越岭来到孩子家中看望,帮助想办法、出主意,鼓励他要坚强面对,勇敢战胜病魔,早日恢复健康,回到学校读书。
同时,杜文芬还各处“跑腿”,多次向州、县、乡级党委政府报告,积极与州、县关工委联系。为了给孩子筹款,组织了社会各方力量,共募集了善款十余万元。还主动与省内多家医院联系手术治疗事宜。“孩子太可怜了。现在做了第一次手术,还没好。但现在他的情况还不能做第二次手术。”杜文芬叹叹气后说道。
“还有好几个事实孤儿需要帮扶。”其中,加郡村还有个情况较特殊的案例,11岁的少年小凯,由于父亲犯罪被判无期徒刑,自他父亲被收审以后,其母亲带着家里值钱的东西走了。孩子现在只得暂时寄居在其伯父家里。这些都是她放不下的事儿和小人儿,也一直都在默默地关爱着他们。每每提到这些孩子,杜文芬就变得多愁善感起来,常常流下悲伤的泪水。
6年来,杜文芬“跑腿”基层,开展调研32次,走访基层群众、青少年800余人次,组织召开有学生家长、乡党委政府及村两委相关人员参加的座谈会21次。她用渐白的华发,在大渡河畔,诚挚地写下了一首“关爱歌”。
接通杜文芬的电话后,笔者很意外,杜文芬三次拒绝了采访,她强调说,“我就是最平凡的人,做点最平凡的事,真的没有什么可报道的”。据悉,近日,她正在计划着,和加郡乡关工委其他几位“五老”一道去乡里的初中,看望一个女孩,并和班主任交换意见,观察女孩的学习、成长情况。因加郡乡关工委处于初创阶段,经费少,人员少,加之泸定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属川西高原最深陷之峡谷区,有些孩子家住高半山上,羊肠小道,交通不便。“所有帮扶关爱事都是‘五老’用双脚走出来的。我只不过是一个‘跑腿’的角色,这都不是我一个人的成绩。”杜文芬感慨又谦虚地说。但听完杜老讲述的那些关爱留守儿童、孤残儿童的事儿,我内心涌起一股子感动,更有些许“埋怨”:这些老人总是一味地为孩子们奉献,推辞别人的褒奖,甚至“诋毁”自己所做的成绩。平凡的人,做不平凡的事,直爽、朴质真正是很多“五老”志愿者的“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