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法治精神共织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防护网”
2016-12-01罗晓庆通讯员张瑜苹
本刊记者 罗晓庆 通讯员 张瑜苹
培育法治精神共织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防护网”
本刊记者 罗晓庆 通讯员 张瑜苹
细究青少年暴力频发的原因,除了孩子自己,学校、家庭、社会都有责任。防患于未然,法制教育,是预防未成年犯罪的重要环节。青少年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时期,法制意识、责任意识相对较弱,对事物的判断不成熟,逆反心理较重,遇事缺乏是非判断能力,容易冲动,但同时他们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忽视德育的学校环境、不良的家庭环境、社会戾气以及网络都可能侵染青少年,成为促发青少年暴力行为的诱因。我省关工系统采取了“警校共育”“法治副校长”和送法进校园、送法进“大墙”内、送法到社区等各种形式,动员“五老”志愿者参与到创新法制宣传教育的活动中,扩展了教育的深度和广度。“爱有戏”“成都关爱失足青少年协会(简称成都关协)”“成都云公益发展促进会”等公益性社会组织,追根溯源,从帮教困境儿童(家庭暴力或父母监管失责、失学闲散、家庭贫困等困境中的儿童)的角度着手,也为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作出了贡献。
绵竹市检察官“小双姐姐讲姑事”走进校园德阳市关工委/供图
“警校共育”用法为青春护航
学校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摇篮,是学生奠定终身发展方向、储备知识文化的场所。学校教育牵涉千家万户,四川德阳市关工委的“警校共育”模式已推广至全国。如今,警校携手保校园平安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展现出一幅幅精彩动人的画卷。
这张亮丽的“名片”,至今已整整有十年了。其缘起还是从一位已故的老人说起,他就是当时74岁高龄的绵竹市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张伯乾。
十年前的绵竹兴隆镇,交通复杂,流动人口多,治安相当不稳定,且有“火枪队”等组织,给当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其中涉案人员最小的有11岁。这样的数字令人震惊,也令人困惑。经过一年多酝酿,镇关工委认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光靠派出所或学校一方都不行,必须通力合作。
经原该镇关工委常务副主任苏富贵和学校关工小组副组长岳兴昌牵线搭桥,学校和派出所进行合作,产生了“警校共育”的雏形——“民警驻校”,对未成年人教育实行齐抓共管。
2002年夏,张伯乾在调研时,认为用“民警驻校”的名称和在办公室内设讯问室的做法有些欠妥。此后,他8次赴兴隆镇调研,提议将“谈话室”改成“心理辅导室”,并与到兴隆镇调研的德阳市关工委老领导共同对该模式的名字及具体运作方式进行了探讨与研究,于2002年10月正式改名为“警校共育”。2005年6月,经市委、市政府同意,“警校共育”在德阳市全面推广。2006年4月,全国公安机关贯彻落实“八条措施”现场会在德阳召开,标志着“警校共育”作为一条德阳的重要经验在全国推广。
据悉,目前德阳市409所中小学校建立“警校共育”办公室,全市各级政法单位共有1200余名离退休老同志参与关心下一代和“警校共育”工作,有138个公安派出所选派干警和老同志,分别在218所学校担任法制副校长或辅导员。各级政法关工委授法制课1300余场次,受教育人数达190万余人(次),帮助转化失足青少年2300余人。十年来,有409所中小学校实现了无重大刑事案件、重大治安案件和重大交通事故的记录。
四川关工系统还有很多像张伯乾这样的“五老”,就这样用双脚走出一条条特色普法教育路径。在广安岳池就有一位“爱心爷爷”——83岁的蒋世民,有着20多年司法工作经验。他曾牵头组建了老干部进社区志愿服务队,和基层司法干警、法制副校长、乡镇安全员等组成普法宣传队,利用“五四”“626禁毒日”“毕业生培训会”的机会对青少年进行普法教育和道德素质教育,组织召开专题普法教育大会十余次,受教育人数达20000余人,倾心用法为青少年的青春护航。
溯源预防从困境儿童抓起
“每个涉罪青少年背后的原因都很复杂。帮教工作需要体系化建设,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力量都融合起来。首先,就是法制教育,从低龄儿童抓起。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将法治意识、法治思维、法治精神从一开始就根植于每个孩子的头脑深处,让法治素养伴随、滋润他们的成长。”仁寿县检察院检察官李伟说,很多部门已经在尝试这么做。事实上,中央早已提出要把法制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开设法制知识课程。然而在落实上,因应试教育的思维仍占主导,法治教育效果并不显著。
有专家指出,若从涉罪青少年的比例来看,预防未成年犯罪要从关心留守儿童抓起。“其实,困境人群这个概念涵盖范围更广,未成年犯罪显而易见很多都是因为处于困境之中。”成都市爱有戏社区文化发展中心执行主任申权介绍,“爱有戏”长期扎根社区,由专业社工和心理咨询师运用专业工作手法,介入因家庭监护状况不足、不当或缺失而使儿童陷入困境的家庭,提供服务,服务由相关政府部门进行购买。公益性社会组织这股力量,也为织就预防未成年犯罪“防护网”提供了支撑。
家住成都市锦江区某社区的11岁少年成仁,母亲是特别严重的病患者,父亲失业在家,是个有情绪问题、心理问题的困境儿童。“当我们介入的时候,并没有发现孩子有暴力倾向。”一位社工说道,直到在模仿游戏中,他喜欢模仿拿刀杀人的游戏,才引起了我们的注意。通过多次调查,社工才发现他父亲动则打骂他,母亲又比较弱势,给孩子的正能量和关爱太少。当在他的笔记本上看到,字里行间写下的对父亲的恨,“恨不得父亲去死”类似的字句,社工大为震撼。庆幸发现及时,也好在该母亲积极配合社工帮教孩子。“要知道,亲子关系对孩子的成长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家庭给孩子带来的是负担和压力,孩子最终很有可能走入歧途。”在专业心理咨询师和专业社工的介入下,目前成仁还在持续被帮教过程中。
这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这绝不是一个人就能做到,也不是一种帮教方式就能达成的。”成都关协主任王乘松身在政法系统数十载,曾帮助一个个失足青少年从死缓、监禁等刑罚到走出大墙。为矫治、帮扶失足青少年以及特殊群体中的未成年人,成都关爱失足青少年协会(简称“成都关协”)的一大批退(离)休“五老”,也在做着大量细致的工作。
近五年来,“成都关协”对服刑强戒失足青少年开展“新生奖”,激励他们积极改造,加快新生的步伐。此外,还将注意力放在了服刑子女身上,给予他们帮扶和教育。“父辈的罪错不能让这一辈子女来承担。这部分孩子也是容易被忽视的一个困境人群。尤其是父母双双都在服刑的子女。如果不给予及时教育和关怀,孩子可能也走上了父辈的路。”
正如王乘松所言,加强对涉罪未成年人的考察帮教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关系到未成年人的人格重塑及重新回归社会。这项事业,需要融入更多的社会资源,加入更多的社会性组织,注入更多的专业社工力量,提高对罪错少年的特殊教育,以弥补这么多年来社会对未成年人责任的缺失。
(文中所涉未成年人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