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急性肾盂肾炎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水平变化及感染病原菌检测
2016-12-01朱倩雯张霖琳
白 雪,李 维,朱倩雯,陈 悦,张霖琳
(辽宁省大连市大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医院内一科,辽宁 大连 116031)
临床检验
老年急性肾盂肾炎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水平变化及感染病原菌检测
白 雪,李 维,朱倩雯,陈 悦,张霖琳
(辽宁省大连市大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医院内一科,辽宁 大连 116031)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肾盂肾炎患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变化及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方法:选取121例老年急性肾盂肾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发做次数将患者分为首发型组(初次发作者78例)、复发型组(多次发作者43例),检测血清CRP、PCT及取中段清洁尿进行病原菌培养、药敏试验。结果:两组治疗后CRP、PCT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型组中段尿标本病原菌培养阳性率为82.40%高于首发型组52.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出病原菌82株,首发型组占52.44%、复发型组占47.56%,感染病原菌均革兰氏阴性菌病原菌为主,主要为大肠埃希菌,对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头孢曲松耐药率分别为66.67%、54.55%、48.48%,革兰氏阳性菌中以肠球菌属为主,对头孢曲松、庆大霉素、头孢哌酮耐药率分别为87.00%、62.50%、50.00%。结论:老年急性肾盂肾炎患者血清CRP、PCT升高,感染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及肠球菌属为主,病情发作次数对CRP、PCT水平及感染病原菌构成无影响。
急性肾盂肾炎; 老 年; C反应蛋白; 降钙素原; 病原菌
我院在2011年2月至2013年8月期间对诊治的121例老年肾盂肾炎患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变化及感染病原菌进行了检测,旨在探讨老年急性肾盂肾炎患者CRP、PCT水平变化及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以期能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急性肾盂肾炎提供合理的参考依据,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2月至2013年8月期间诊治的121例老年急性肾盂肾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①诊断符合急性肾盂肾炎诊断标准[1]。②年龄≥60岁以上。③在我院进行诊治前未服用任何抗菌药物。④患者未合并其他急性或慢性感染性疾病。⑤患者对此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尿路畸形、精神异常、肾功能不全、肝肾脏其他疾病。入选患者其中男性43例、女性78例,年龄最小60岁,最大89岁,平均68.43±6.79岁,根据发做次数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初次发作者78例为首发型组,多次发作者43例为复发型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 法
1.2.1 CRP、PCT检测:患者入院后第二日清晨抽取空腹外周静脉血3mL,以3000r/min转速进行离心处理10min,然后再室温下静置30min,取得血清,以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CRP水平,以双抗夹心免疫化学发光法法测定PCT。
1.2.2 病原菌检测方法:取患者中段清洁尿,将标本接种与哥伦比亚血平板培养基中进行培养,温度为37℃,时间24h,在24h后观察菌落生长,分离及鉴定菌株,菌株鉴定采用法国梅里埃公司生产的VITEKII全自动细菌鉴定仪中进行鉴定。
1.3 治疗方法:患者入院后可给予对症、支持、抗感染治疗,嘱患者多喝水,多排尿,根据经验可先使用三金片、环丙沙星等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在病原菌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明确后再根据结果采取敏感药物治疗。
1.4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及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表1 两组患者血清CRP、PCT检测结果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血清CRP、PCT检测结果比较(±s)
指标 首发型组(n=78)复发型组(n=43) t P CRP(mg/L) 1.14±0.76 1.16±0.87 0.00 >0.05 PCT(ng/mL) 7.13±0.65 7.23±0.81 0.74 >0.05
2.1 两组患者血清CRP、PCT检测结果比较:首发型组患者CRP、PCT与复发型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患者治疗前CRP、PCT与治疗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急性肾盂肾炎治疗前后血清CRP、PCT检测结果比较(n=121,±s)
表2 急性肾盂肾炎治疗前后血清CRP、PCT检测结果比较(n=121,±s)
指标 治疗前 治疗后 t P CRP(mg/L) 1.15±0.80 0.03±0.01 9.16 <0.05 PCT(ng/mL) 7.32±0.65 2.13±0.3477.82v<0.05
2.2 两组患者中段尿病原菌培养结果比较:121例患者均送检中段尿标本,病原菌培养阳性者76例,其中首发型组41例、复发型组35例,阳性率分别为52.56%、82.40%,阳性率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86,P<0.05);培养出病原菌82株,其中首发型43株、复发型39株,构成比分别为52.44%、47.56%,检出超广谱β-内酰胺酶阳性菌4株,其中首发型组1株,复发型组3株;两组患者均以革兰氏阴性菌病原菌为主,革兰氏阴性菌中以大肠埃希菌感染为主,革兰氏阳性菌中以肠球菌属为主;两组患者感染病原菌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5,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中段尿病原菌分布及构成比(%)
2.3 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属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大肠埃希菌对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头孢曲松耐药率较高,分别为66.67%、54.55%、48.48%,肠球菌属对头孢曲松、庆大霉素、头孢哌酮耐药率较高,分别为87.00%、62、50%、50.00%,见表4。
表4 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属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3 讨 论
急性肾盂肾炎为泌尿科多发性疾病,根据急性肾盂肾炎的发病特点可将其分为首发型和复发型,急性肾盂肾炎在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女性多见,其主要与女性患者尿道短、与肛门位置近等原因有关[1],老年人由于肾脏代谢功能下降、多合并有糖尿病等慢性病,因而也是急性肾盂肾炎多发群体。
CRP、PCT均为临床常用的辅助诊断感染性疾病的血清标志物[2],在患者发生局部尤其是全身感染后短期内血清CRP、PCT会有所升高,CRP及PCT感染对于细菌性感染疾病诊断价值较高,与感染程度呈正相关。本文对老年急性肾盂肾炎患者血清CRP、PCT水平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首发型患者与复发型患者血清CRP、PCT水平并无明显不同,但是在进行有效治疗后CRP、PCT水平会明显下降,表明老年急性肾盂肾炎患者发病后病原菌对肾脏存在一定程度损害。尿液本身为无菌,如培养出病原菌则可确定为细菌感染,本文研究结果送检尿标本病原菌培养阳性率为62.81%,首发型患者病原菌培养阳性率明显低于多发型,这提示病原菌的在尿道内持续存在可能是引起复发的主要原因,从临床报道来看[3],急性肾盂肾炎的感染病原菌主要以大肠埃希菌最为多见,本研究中患者76例病原菌培养阳性患者共培养出病原菌82株,其中首发型43株、复发型39株,两组患者感染第一位的病原菌均为大肠埃希菌,这与临床报道相符,而且感染病原菌均革兰氏阴性菌病原菌所占构成比高,革兰氏阳性菌中以肠球菌属为主,但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也有检出,复发型患者革兰氏阳性菌检测比例较首发型患者有所升高,提示多次反复发作的急性肾盂肾炎患者相对革兰氏阳性菌感染可能性明显增加,临床需要加以关注。本文还对老年急性肾炎肾炎患者中段尿中培养出的病原菌进行了药敏试验分析,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及肠球菌属均对左氧氟沙星及庆大霉素、头孢曲松耐药率较高,相对对阿米卡星、头孢哌酮、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低一些,大肠埃希氏菌对亚胺培南完全敏感,所以在感染病原菌尚不完全明确时治疗急性肾盂肾炎可考虑采用阿米卡星、头孢哌酮、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但是老年患者肾功能相对有生理性减退的特点,使用阿米卡星时要注意对肾功能的影响。
[1]何晓峰,刘蔚,程黎明,等.育龄期女性急性肾盂肾炎的临床特点和治疗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6):846~848.
[2]解学龙.超敏C反应蛋白与降钙素原在细菌感染中的相关性分析及诊断价值[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3,19(11):1555~1557.
[3]潘卫平,潘慧仙,朱莜丹.孕妇急性肾盂肾炎病原菌特点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1):73~75.
1006-6233(2016)10-1743-03
A【doi】10.3969/j.issn.1006-6233.2016.10.070
辽宁省科技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编号:A20138902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