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私玺释文“當”之误
2016-12-01马洪
马洪
马洪
战国當肖彼
《吉林出土古代官印》①一书,卷末附录所谓“秦汉以来私印”68枚,下揭编号229的这枚朱文小玺②(图一),不仅将印文二字全部读错,误差甚远,且断为汉印,亦不恰当。讹传无益,有必要予以勘正。
图一 肖彼
一、“當”应为“肖”
为便于读者对字形结构的辨识和判断,文中所附印图作了放大处理。
印文右字,其上部笔划略有残断,但不影响对该字字形的判断,释“當”,为“肖”(趙)之误。《说文》:“肖,骨肉相似也,从肉,小声。”“肉”为象形字(图二),《说文》:“肉,胾肉,象形。”所谓胾肉,即切成的大块肉,字内两“《”笔,以示肉之纹理。肖同赵字,《说文》:“趙,趋趙也。从走,肖声。”在战国姓名玺中,“趙”皆写作“肖”,至西汉时期才假作“趙”。“肖”字的玺文有较为固定的写法,除个别适应印形(如圆形)的需求外,字形变化基本不大。
图二 肉
“肖”姓玺在发现的战国姓名玺中所占数量较多,为当时的常见姓氏,仅《古玺汇编》③一书,即著录肖姓玺190枚。该字笔划、结构相对简单,并非诡异难辨,只要参考相关的玺印研究成果,释文不应失误。
该字右偏旁从“皮”,甲骨文和金文相类似,作此形(图三)。
图三 皮
《说文》曰:“皮,剥取兽革者谓之皮,从又,为省声。”《古文字常用字字典》④引林义光《文源》解读:口下缀一竖笔,象兽头角尾之状,头右侧隆起部分似其皮,下部若人的剥取之手。图三皮字结构,上从非“艹”,而是由“口”演变而来的“廿”,“廿”即“口”,古文“言”、“口”可互相通用,古玺中有以“廿”、代“言”的信字印为证。下从“又”,即手,像人的右手侧形。《古玺汇编》⑤著录“肖□皮”、“甘皮”、“北宫皮阜”、“稣波(图四)”、“宋波”、“孟被”、“王坡”诸印,可见“皮”字写法。上述走之、建之亦呈“辵”形,与“皮”可组成另外两字。然此二字尚未见于字书,汉印中又有“任彼”⑥私印为例,故释为“肖彼”较为适宜。
图四 稣波
该印用先秦古文,而汉印用缪篆,二者风格迥异,加之朱文、阔边的时代特征,由此断定“肖彼”是一枚战国姓名私玺,无疑。
[注释]
① 张英,任万举,罗显清:《吉林出土古代官印》,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年。
② 该印现藏于吉林省博物院。
③⑤ 故宫博物院编,罗福颐主编:《古玺汇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
④ 王延林:《古文字常用字典》,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7年。
⑥ 罗福颐:《汉印文字征补遗》,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年。
责任编辑:祝立业
K854.2
A
1009-5241(2016)04-0031-02
马洪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 吉林 长春 13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