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共领域理论看“投票”功能对互联网问答社区知乎网站的影响机制
2016-12-01陆佳玮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江苏苏州215000
陆佳玮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江苏苏州 215000
从公共领域理论看“投票”功能对互联网问答社区知乎网站的影响机制
陆佳玮
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江苏苏州215000
摘要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知乎作为一个网络问答社区给受众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分享知识、经验的方式。“投票”是“知乎”网站的核心功能之一,用户掌握着对于答案投出赞同或反对票的权利,体现着Web2.0时代公共性回归的迹象。本论文将试图探讨“投票”功能对于知乎社区的影响机制。
关键词公共领域;知乎;投票;意见领袖
1 Web2.0时代公共性的回归
公共领域理论最早由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哈贝马斯提出。哈贝马斯在一篇题为“公共领域”的小文中对公共领域作了一个简明扼要的界定:“所谓公共领域,我们首先意指我们的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像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能够形成。公共领域原则上向所有公民开放[1]。在哈贝马斯看来,公共领域主要由3方面的要素构成,即公众,公共舆论以及公众媒介与公众场所。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尤其是Web2.0时代的到来,网络是否使我国形成了公共领域一度引起热议。从公共领域构成三要素来看,首先网络打破了媒介被精英垄断的境况,给公众提供了参与公共话题讨论的便捷途径。其次,在Web2.0时代,网络公共舆论所发挥的监督作用愈加显现。最后,网络的易得性为不同层次的用户提供了一个较为开放、平等的共同讨论的场所。当然,Web2.0在构建公共领域的过程中,也绝非全无困扰,仍存在政策限制、相关法规欠缺、网民言行随机无序、互动非理性、传播力量局限等问题[2]。因此,笔者认为,虽然在当下中国网络空间中存在着大量的非理性因素,其离定型及成熟仍有较大距离,网络公共领域是否已经形成仍存在较大争议。但是上述现象正表明Web2.0时代,我国网络空间中公共性的回归存在可能性。
2 网络问答社区知乎运营机制
知乎作为一个网络问答社区,最早成立于2010年12月,旨在分享彼此的专业知识,经验和见解。“知乎”自2013年3月开放注册后,不到一年时间用户就从40万上升至400万,网站规模不断扩大。传统问答网站如百度知道、新闻爱问等,用户在获取所需知识时主要是以搜索的形式,其目的仅在于获得简洁明了的“正确答案”。知乎则将亮点放在交流互动上。在知乎,用户不仅可以提出问题,发表答案,还能通论以及关注其他用户、话题等方式进行互动。用户可以依据自身的兴趣偏好关注相应的话题与用户,而关注用户的最新动态则组成了用户首页的时间线。因此,相较于传统问答网站,知乎更像一个网络社区,是集求知、分享、社交为一体的UGC平台,一方面能够源源不断的生产原创内容;另一方面,也为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提供了聚集的平台,使他们能够相互连接,交流思想和信息[3]51。
在知乎网站中,一个问题的答案是如何成为热门答案从而被排至前端的?知乎采用“投票”机制。用户可根据自己的知识或见解对该答案投出“赞成票”或“反对票”,对于一些质量过低的答案或垃圾信息,用户更可以点击“没有帮助”按钮,当点击“没有帮助”的用户达到一定数量后,系统会将该类答案进行折叠并不再显现。对于一个问题的答案如何排列,知乎给出2种选择:一为按作答的时间排序;二为按得票数排序。对于用户来说,要在海量信息中以最快的速度获取需要的信息,以得票数排序显然更为实用,因此这也是知乎网站给出的默认选择。当然除了“赞同票”,知乎同样具有评论,感谢等功能可供用户与答主进行互动、表达感谢。但无疑“投票”是最为便捷的互动方式,仅需点击便可完成操作;“投票”也是最为高效的互动方式,有助于提升答案的传播力。给出高质量答案的用户在吸引“赞成票”的同时,也潜在地吸引了大量的关注者,从而逐渐成为“意见领袖”。在知乎社区,拥有知识和专业特长是成为意见领袖的必要条件,但是具有专业知识并不必然成为意见领袖,积极、认真、负责任的社区参与是意见领袖获得影响力的决定因素[3]52。知乎社区正是这样一个“认真你就赢了”的平台。
3 “投票”功能对知乎的影响
“投票”功能是知乎社区的核心功能之一。答主为了使自己的答案能够更为快速、醒目地被其他用户所浏览,必须获得其他用户给予的“赞同票”。“赞同票”的投出,对于答主来说无疑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而用户在“投票”时所表达的是个人的见解,体现的也是网络的“电子民主”。另一方面,“意见领袖”与普通用户的落差增大,“劣币逐良币”等现象的出现也正困扰着知乎社区的良性发展。
3.1激励答主,体现“电子民主”
无论是对于答主大量“干货”知识的佩服,或是对其理性分析的认可,或者仅仅是出于对其精彩文笔的会心一笑,都会让用户选择投出“赞同票”。投出“赞同票”,首先是出于一种对于答主的感谢,意在激励答主。那些高质量的答案,答主常常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查阅资料、翻译外文文献再经由精心撰写、多次编辑才得以最终呈现。出于对于这种分享精神的感谢,也是为了激励答主继续产出优质答案,投出“赞成票”可谓是最简单地做法;其次,投出“赞同票”也是意在表明自身的态度,而在行使这种“投票”权利时所体现的是网络带来的“电子民主”:用户依据自身判断来决定答案的传播力。“赞同票”的多少直接关系到答案的排列顺序,位居后者便意味着该答案被浏览的次数将大幅减小。
3.2“投票”中形成“意见领袖”
我们大致可以将知乎的意见领袖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线下的名人,代表人物包括知名企业家李开复,小米CEO雷军及土豆创始人王微等人。该类用户在线下凭借专业才能在自身所处领域内成为行业精英人才,使得他们在知乎注册伊始便受到了其他用户的广泛关注,成为“意见领袖”。这类意见领袖在知乎成立之初,凭借其自身巨大的号召力,吸引了大量优质用户加入知乎社区。知乎开放注册后,该类用户活跃度已大大降低甚至停用知乎账号。第二类意见领袖则是那些以匿名形式活跃于知乎社区的用户。该类用户并没有在知乎账号中显示出自己的真实身份、姓名等要素,而是通过个人的专业知识、良好的写作才能、积极认真的态度获得用户的“赞同票”,逐渐积聚“关注”,从而成为具有话语影响力的“意见领袖”。例如,许多知乎用户耳熟能详的“葛巾”,“keso”等人。知乎社区影响力的快速扩大,与这些匿名的“意见领袖”的积极作答息息相关。
3.3“劣币逐良币”现象
知乎在开放注册后,吸引的用户层次更为广泛。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抖机灵”的短答案超过那些篇幅较长,专业知识严谨的优质答案获得高票赞同。若说“抖机灵”只是一种社区流行风气,并不会侵扰知乎社区过久,那么逐渐蔓延至知乎社区中的“网络戾气”则绝非“无关痛痒”了。作家“蒋方舟”因用错某个词汇,遭到知乎用户的批评攻击逐渐淡出知乎。用户“Sandman Li”曾在人际、咨询领域有过出色回答,因遭到侮辱谩骂,删除了其所有答案及专栏。“神胖胖”“安雨宁”“Alex Zhang”等人则因其在知乎上的言论,遭遇人肉搜索,威胁人身安全。而如“葛巾”,“佐藤谦一”等多位曾给出无数优秀答案,拥有多达30万关注者的“意见领袖”,则或因恶意评论,或因对知乎社区的失望选择离开知乎。“投票”带来的是“少数服从多数”的呈现形式,这种“电子民主”形式往往很难调解普通用户与“意见领袖”之间的差距。“意见领袖”短短的“抖机灵”回答,“赞同票”数量却远超普通用户的认真作答,无疑会打击普通用户的积极性。对于“意见领袖”的批评攻击,与其说是对其观点的批判,不如说是对其精英身份的抵抗,一定程度上是一种盲目的为反而反行为。
3.4公共领域的再封建化倾向
在知乎社区中,10%的活跃用户(多为各个领域的意见领袖)贡献了社区中的绝大多数内容,其余90%的用户多为信息浏览者,负责为答案点赞,以此激励意见领袖继续贡献内容,分享知识。虽然按得票数高低排列答案顺序,能带给用户最为便捷、快速的阅读方式,但是也同样给那些“意见领袖”带来巨大的便捷。一方面知乎改版后,所关注者的动态代替所关注的话题实时更新于用户的首页,“意见领袖”的答案更易被用户发现;另一方面,“意见领袖”本身的“光环”也易吸引普通用户为其点赞。而在涉及到给出与“意见领袖”相左的观点时,普通用户还有可能陷入“沉默的螺旋”,或者是即使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也很难获得关注。
4 结论
登录知乎,我们希望收获的是知识而非段子,是理性讨论而非网络戾气。尽管“投票”功能存在一些负面影响,但是对于知乎社区的运营来说,其仍然是最为适当、有效的机制。因此,针对“投票”功能的负面影响,相应地辅助措施应是重中之重。笔者认为可从2个方面加以考量。一方面,知乎团队应积极承担起管理社区的责任。具体来说,针对恶意谩骂、抄袭、人肉搜索等行为进行有效地惩戒机制。而关于主页时间线问题,不妨让用户自主选择是依据“关注问题”还是“关注者”的动态来呈现;另一方面,为了避免“劣币逐良币”的趋势愈演愈烈,提高媒介素养应成为所有用户的必修课。具体来说,可在用户注册伊始辅以相应的新手引导体系在此原则上,提醒用户慎重使用“投票”功能等。至于如何调节普通用户与“意见领袖”之间的落差,笔者认为这将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无法一蹴而就。不妨从培养用户的媒介素养,提高用户理性思维的能力开始。
参考文献
[1]陈勤奋.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及其特点[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14.
[2]宋石男.互联网与公共领域构建——以Web2.0时代的网络意见领袖为例[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3):70.
[3]王秀丽.网络社区意见领袖影响机制研究——以社会化问答社区“知乎”为例[J].国际新闻界,2014(9):51,52.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6)165-0123-02
作者简介:陆佳玮,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