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孤残学生的志愿服务精神培养途径初探

2016-11-30熊婷婷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6年11期
关键词:培养途径探索

熊婷婷

【摘 要】志愿服务精神是时代奉献精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关于孤残学生的志愿服务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具有了更为深刻的培养价值。本文便从孤残学生进行志愿服务的意义出发,并对孤残学生的志愿服务精神的可行培养办法提出探讨。

【关键词】孤残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培养途径;探索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与社会转型的加快,弱势群体在其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也被日益放大,这对于我国建设平等友爱、繁荣文明的和谐社会也产生着不利影响,因而从孤残学生的发展特点出发,将感恩教育同建成和谐友爱社会相互结合,成为志愿服务精神探索中的重要内容。

一、孤残学生的志愿服务精神培养的重要意义

志愿服务精神显示着现代文明的发展程度,而孤残学生却因为自身潜在问题为社会发展带来限制影响。要实现孤残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具有极为重要的优势意义,简要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内容:

第一,培养孤残学生的志愿服务精神对整个社会的和谐、有序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孤残学生是学生群体的一部分,将孤残学生作为志愿者的培养对象之一,不仅对于建立和谐的社会主体产生积极推动的效用,同时也为推动整个文明社会向前迈进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现代公民作为社会的构成单位,而学生又作为思想蓬勃、文化程度较高的一个群体,将志愿者服务精神培育纳入到广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之中,对于直接推进志愿服务体系的建成也显得极为重要。

第二,将孤残学生作为志愿服务精神的培育对象,能够促进孤残学生收获更多的情感精神体验,提升他们的自信心。由于孤残学生所拥有的成长经历与常人有着些许差别,他们有着性格孤僻、自律意志弱、沟通障碍、容易激动等等的心理健康问题,因而,通过参加志愿服务,培养他们的志愿服务精神对其心理健康的教育与培养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孤残学生们在开展志愿活动的过程中,也便能够促使其形成积极阳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通过对比发现别人的优点和自身的不足,并可以善加利用,取长补短,有助于自身的发展。此外,参加过志愿服务的孤残学生也不仅能从丰富的活动中感受到多元化的工作任务,能从无私奉献、劳动中收获一份浓烈的尊重感与归属感,进而使得他们对于集体、社区的责任感、使命感、认同感都得到了增强。

第三,帮助孤残学生塑造起了关于志愿服务精神的优良品质,也培养了孤残学生的感恩精神。当孤残学生所接受到的国家、社会以及他人的帮助时,这种温暖的情谊也会促使其通过志愿服务的方式更好的回馈到社会中去,以此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从而完成“友爱”、“奉献”、“互助”、“进步”“助人为乐”等高尚理念与传统美德的进一步弘扬传播。

二、孤残学生的志愿服务精神培养的途径方法

(一)建立孤残学生的志愿服务组织和较为完善的管理机制

机制的建立与有效运转,一靠体制,二靠制度。要实现孤残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我们可以建立一支由老师监督、孤残学生自行组织管理的志愿服务团队,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管理机制,采用培养团队协作型文化来引导孤残学生树立正确的志愿服务精神。有着相同经历或者相同背景的成员组织,他们更容易形成共同的志愿服务目标和价值观念,增强组织成员的认同感、归属感,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利用课余时间组织集中培训、网络信息学习等方式来提高志愿者的服务质量与技巧,宣传志愿服务精神;通过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让孤残学生的内心获得满足,让他们的行为获得社会各界的承认和支持,从而加强对孤残学生的志愿服务精神培养。

(二)加强对孤残学生的思想教育,融入感恩教育,进一步深化志愿者服务精神

孤残学生本身是在国家、社会的帮助下逐渐成长起来的,他们最能够体会接受别人捐赠和服务的感受。我们不光要加强孤残学生对公益事业的公民道德培养,更应将感恩教育融入其中,让孤残学生懂得心怀感恩,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奉献自己的力量,将自己的爱心传递下去,让志愿者服务精神朝着更深、更远的内容中推进,让志愿活动深入人心,从而避免志愿者的服务活动仅仅流于形式。精神需求是孤残学生们应当学习的重要内容,志愿服务精神也是志愿活动的力量支撑。然而从一些活动开展的实际情况看来,许多服务工作还是欠缺深度,有些学生对于志愿服务精神的理解也还停留在表面,而没有融入到学生们的思想血液与日常行为之中。在志愿服务活动中,不但要关注活动开展情况,更要注重活动的反思。让孤残学生在每次参加完志愿活动后都能有不一样的认识和提升,在实践中深化认识,真正体会“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的内涵,理解“助人亦自助”的深刻寓意。从而将服务意识深入思想,形成认识,最终将这种认识转变为行动,以达到知行统一的目的。要做到与时俱进地对孤残学生进行志愿服务精神的培养,需要学校对志愿服务的领域与志愿服务的内容进行改革创新,加强感恩教育的基本内容,并且在教育过程中也要将学生所学的专业实际同服务对象结合起来看,从而实现志愿服务事业获得蓬勃的发展。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对国外的发展经验进行借鉴与吸收,将志愿服务工作朝着日常化、生活化的方向转变,将志愿服务精神渗透到学生们的真实生活之中,这些方方面面的融入也促使着我国高校在志愿精神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将志愿精神变成学生们自觉性的习惯性行为。

(三)加大对孤残学生的志愿服务精神培养的资金支持力度

更多的资金来源往往能够吸引与支持更多的志愿服务项目,经费支持作为影响活动的关键性因素,对于志愿服务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在我国国内的高校志愿服务活动中,所花费的经费通常是共青团的工作经费,而要获得资金支持,需要将活动项目向团组织上报,所以在实际开展活动时,这些要求也成为孤残志愿者活动开展的一项限制性因素。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通常是获取大型企业或慈善组织的支持。以美国为例,非政府组织能够获得资金的渠道来源主要为:国家公共部门占到43%、私人捐赠10%、私人部门投入47%,从其中可以看出,私人部门的资金投入已经超出了公共部门的投入。所以,在志愿活动实施时也可以从中获取资金,进而保障志愿服务活动的顺利实现。据此,无论是志愿服务精神培养还是志愿活动的开展,都需要汇聚投入资金,才能进而保障这项活动事业得到持续蓬勃的发展。

三、结束语

孤残学生作为弱势群体,虽然在社会生活中存在许多的不便与劣势,但是作为社会公民的一分子,他们也可以为社会的公益事业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加强孤残学生的志愿服务精神培养,满足了经济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道德要求,促进了整个社会更加健康、文明的发展,进而促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迎来真正的全面繁荣。

参考文献:

[1]张伟娟.刍论完善志愿服务活动与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理论导刊,2014,08.

[2]阚宝涛.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问题研究[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03.

[3] 刘兰兰;刘艳. 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的培育探究[J]. 青春岁月,2011,24.

猜你喜欢

培养途径探索
浅析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高等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探讨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