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学校道德文化 让德育润物细无声

2016-11-30张健将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6年11期
关键词:精神文化

张健将

【摘 要】学校是传承文化的场所。学校是一个文化场所,它不是生产螺丝钉,不是生产半导体晶片,学校是和人打交道的,是思想和思想的交流,是情感和情感的沟通,是生命和生命的对话。正因为如此,学校是文化创生之地,是精神传承之所,是生命滋养之根。学校的文化,学校的精神不是印在纸上、写在墙上,更多的是流荡于学校的空气之中,在师生的口耳相传中。纵观现代学校的德育实效性,我们不得不承认在青少年群体中存在着许多品德上的弱点,痛定思痛,几经思索之后,我们才发现:德育体系建构的实质是一种文化建构。

【关键词】道德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

学校是一个文化场所,它不是生产螺丝钉,不是生产半导体晶片,学校是和人打交道的,是思想和思想的交流,是情感和情感的沟通,是生命和生命的对话。正因为如此,学校是文化创生之地,是精神传承之所,是生命滋养之根。学校的文化,学校的精神不是印在纸上、写在墙上,更多的是流荡于学校的空气之中,在师生的口耳相传中。教育学者肖川说:“真正的教育不仅应该具有效率和效益,更重要的是应该具有灵魂,具有坚定而明确的价值追求。”这里的“灵魂”与“价值追求”指的就是学生的道德修养。德育体系建构的实质是一种文化建构。于是,我们提出:

一、建设精神文化,激发主体的内驱力

精神文化是学校道德文化的深层内核,它不仅具体外化为校园其他层次的文化,而且还是一种独立的精神存在。它可以有效地满足学生的心理发展,引导学生的思想意识,消除学生个体内在形式与学校外部世界的紧张对立状态,同时极具有渗透力地给学生注入丰富的教育理念和道德信念,唤起他们崇高的道德情操,使其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自尊感和使命感,从而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

任何一所学校,无论其历史的长短,在发展过程都有丰富的文化积淀。好的精神文化,足以让一块顽石变成精致的作品,于人如是,于物如是。精神文化虽然表现为精神化的生命意识,但它却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制约着学校文化气质和教学风格的形成。由此可见,精神文化的建设对一所学校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精神文化的行成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因为它要培塑的是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和学校精神,这种价值观和学校精神是需要提炼的,它隐含在学校的历史中,隐含在教师的思想境界和教学习惯中,隐含在学生的行为习惯中,隐含在校长的办学理念中。这是一个理性的探索过程。

学校历史中不管是名人轶事,还是凡人趣事,只要用心积累,便如同一种精神的谱系和成长的根系,成为一颗颗种植在学生心田的真善美的种子。这种熏陶之功,感染之力,正如古代的墨子所言:“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这些故事及其神韵,使生活在校园里的师生们如裕冬阳,如沐春风。这些有意义的、值得回味的人或事,为一代代人的成长汇集了必不可少的生命元气,供应了绵绵不绝的生命能量。苏霍姆林斯基意味深长地告诉我们,当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就是在这样充满精神文化的校园中厂长,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对人生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在这样的学校里,有丰富多彩、各式各样的生命形态。

二、建设行为文化,提高主体的行为修养

学校的精神文化是个性化的,具有它的特质,这种特质是需要培塑的。而这种特质的呈现方式,除了物化的校园环境外,最直显地则来自于师生的容貌仪表、语言表达、行为举止以及教师的团队精神、师生关系等。打造学校的精神文化,最基本、最直接的手段就是打造礼仪校园,指定贯彻师生礼仪规范,建设行为文化,提高主体的行为修养。一个团队中,学生知书达理,浸润于学校文化;教师儒雅敦厚,敬业乐群,它的文化就有了厚实的人文积淀。

曾在一本教学杂志中看到一篇报道,一位从日本来中国学习的同行,在第一天参观了学校的食堂后,发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只顾做自己的事,有的只管自己吃饭,有的只管自己赶路,有的只顾和同学聊天,……对老师熟视无睹,更不用说停下自己的事情和老师打招呼,只有一位男同学在吃完饭后,从老师身边匆匆跑过,轻飘飘、笑嘻嘻地说了一声——拜拜,用的是英文口语。这位同行充满困惑地问陪同的老师:“在你们学校,所有的学生都这样对老师吗?都这么没礼貌吗?这么多的学生,只有一位同学看到我们了吗?向老师问好的态度都是这么不尊重的吗?”陪同的老师笑笑说:“我们已经习惯了。”日本同行用不可思议的眼神看着陪同人员,说明这在日本的学校简直是大逆不道,在日本,学生不仅是碰到老师,应该停下脚步,毕恭毕敬地向老师鞠躬问好,即使是遇到同学校的学长也应该这样做,最后,这位日本同行意味深长地说:“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别让中国的传统在你们这一辈中遗失。”

加强学生行为文化建设,我们应该坚持“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力求从教会学生做人入手,教会学生求知、健体及与人合作的能力。在全校同学中开展了“做合格的五小公民”活动,即在家庭做孝敬父母、关心亲人、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小帮手”;在社会做热爱祖国、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小标兵”;在学校做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尊重他人、善于合作的“小伙伴”;在社区和公共场所做爱护公物、讲究卫生、保护环境、遵守秩序的“小卫士”;在独处时做胸怀开阔、心理健康、勤奋自立、勇于创新的“小主人”。

三、建设环境文化,营造主体发展的“教育场”

前文中,我们已经论述了精神文化的呈现方式,其中之一就是物化的校园环境文化。古人也说“假山水以悦人性,假湖水以净心情”,这种原本没有生命和情感,但经过精心设计的环境,能够滋养并渗透学生心灵,激发学生自觉追求美的道德情感,实现德育主体的外在对象性和内在对象性的结合和互动。

校园环境文化作为校园的生态系统,其特质环境主要是指校园内经过人们组织、改造而形成的校容校貌和校园学习环境。具体指校容、校貌、自然物、建筑物及各种设施等。这种物质环境自然是一种环境文化,它的作用体现出“桃李不言”的特点,却能使学生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地受此熏陶、暗示、感染。所以,学校物质环境文化的设计特别强化环境育人意识,使校园环境充满着文化色彩,“努力使学校的墙壁也讲话”。作为学校的教育者,我们努力让学校各种物质的东西都能体现一种学校的个性和精神,都能给学生一种高尚的文化享受和催人奋发向上的感受,让校园的物质环境成为一位沉默而有风范的老师,起着无声胜有声的教育作用。

教师和学生是学校的主体,他们的积极性和潜在能量是巨大的能动资源,如果由师生共同参与设计环境文化建设,他们的感受将会达到新的境界,教育的效果将会事半功倍。

学校文化,特别是学校的道德文化,它弥漫在校园的一草一木中,师生的一言一行中。它如灯塔,但只有智者才能见到它的光芒;它如宝藏,但只有孜孜以求者才能采掘。它诠释的是一种追求,表达的是一种信念。在新的教育理念不断在校园荡涤、冲击、碰撞的氛围中,让我们做一个智者,做一个孜孜以求的探索者,努力去捕捉那舞动在学校周围的魂——学校道德文化。

参考文献:

[1]吕晓萍.《校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辽宁基础教育教研网

[2]罗法洋,阳倩倩.《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新论》.育龙网

[3]刘俊.《以和谐环境塑造完美人格》.人民教育

猜你喜欢

精神文化
文化引领,构建和谐,实现园所特色发展
新时期如何做好群众文化思路
立人教育成就教师的本土化发展
六曜与日本文化
浅议班级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