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中发现数学,让数学回归生活
2016-11-30边晋萍
边晋萍
【摘 要】我们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想要学生把数学融入心底,就更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桥梁。从根本上改变为学习数学而学习数学知识的现状,让课堂活起来。
【关键词】数学源于生活;情景;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蕴藏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的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的书本。陶行知的观点让我们联想到了生活与数学学习的联系,只有让学生联系生活去感受数学、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体会到数学的魅力无边。
一、创设情境,寻找数学问题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在备课时,教师们往往都会先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导入课题。所以,我们在设计教案的时候,必须把生活中的实例直接融入进去,例如:在讲授重量的概念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先去观察超市中的物品,再带来一些生活中常用的可以称重的东西,然后把称直接搬上讲台,让学生动手称重,或者观察老师称重的情况,从而明白重量的意义。这样的问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们乐于动手,乐于回答,各个跃跃欲试,在一开课的时候就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二、走进生活,适时总结
数学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抽象性。而数学内容的抽象性又是通过学生对生活内容经过提炼后最终形成的,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所以从生活中学习数学更容易使学生接受和理解。
三、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我们必须要让数学回归生活,让学生了解数学的源和流,用数学史和数学文化知识引导学生喜爱数学,要让学生感觉数学可亲、可用。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事情都需要数学来帮助我们解决,下面就举个简单的例子:国庆假期中,小明和妈妈一起去超市购物,准备找找千克和克。走进超市,首先来到了饼干柜旁,这么多琳琅满目的饼干中,小明选择了他最喜欢闲趣饼干,他仔细看了看,终于在角落里找到了“净含量100克”,说明这包饼干不含袋子的重量是100克,那要是有10包这样的饼干不就是1千克了。接着他们又来到买米的地方,我发现一袋米要10千克,如果他们家每天吃2千克的话,每个月就要吃60千克,也就是这样的6袋米了。后来他又看到了16个鸡蛋大约有1千克,一个菠萝大约2千克,一个西瓜大约3千克……
你们看,他只是简单的逛一逛超市,就能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进去,得到学习数学后应有的成就感,这就是数学对他的帮助,也是学习数学的乐趣所在。
下面在简单给大家例举一些数学问题,而生活中其实还有更多的数学问题等着我们去发现:
(1)烙饼问题:妈妈烙一张饼用两分钟,烙正、反面各用一分钟,锅里最多同时放两张饼,那么烙三张饼最少用几分钟?
(2)袜子问题,抽屉里有5双不同颜色的袜子,没开灯,要拿出一双同色的袜子,从中最多需要摸出多少只?
(3)鸡蛋问题:小张卖鸡蛋,一篮鸡蛋,第一个人来买走一半,小张再送他一个。第二个人又买走一半,小张又送他一个鸡蛋。第三个人又买一半的鸡蛋,小张再送他一个。第四个人来买一半,小张再送他一个,鸡蛋正好买完!小张总共有几个鸡蛋?
(4)桌子问题,一张方桌,砍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
(5)切豆腐问题:一块豆腐切三刀,最多能切几块?
(6)切西瓜问题:三刀切7瓣,吃完剩下8块皮,怎么切?
(7)竹竿问题:5米长的竹竿能不能通过一米高的门?
(8)纸盒问题:边长一米的方盒子能不能放下1.5米的木棍?
(9)时钟问题:12小时,时钟和分针重复多少次?
(10)折纸问题:一张1毫米厚的纸,对折1000次,厚度有多高?
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仍然要强调要让学生多接触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要让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多接触平时家里的开支,和买东西、卖东西的过程。而我在对于自己教学的班级也明确提出了要让学生接触更多生活实践的问题,比如:让孩子陪同家长一起去超市购买东西,让孩子和家长一起外出旅行计算开支,让孩子清楚明白家里一个月的水、电、气的用量,从而计算开支的问题。在这样的措施下,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问题,印象应该比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会更为深刻。
所以,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离开了生活,数学就如同水失去了源泉一般,更如同水失去了动力一般,最终变成一潭死水。只有在基于生活的基础上的学习和运动数学,才能使它焕发生机,长出更多更新的枝叶,开出更美丽的数学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