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课堂,静待花开
2016-11-30王玉珍
王玉珍
现在的孩子非常聪明,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很强,但他们缺少了规矩,在家就是小皇帝、小公主,对家中长辈不尊重,蛮横无理;在校对同学和集体缺少关心,与同学较难沟通,自私,与教师对抗,说话带脏字……现在的孩子怎么了,他们缺了什么?我们老师应该为孩子们做些什么?
环境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如“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出“臭室”染其臭,出“香室”染其香。可见环境对人的同化作用。小学生的可塑性、模仿性极强,使其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接受教育与熏陶,不仅能够学到很多知识,同时也能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现在的教育,功利性太强。学校追求的是排名、升学率,多半进行的是填鸭式教学;而家长则是为了孩子能上重点学校,上奥星班、培优班……作为一名“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人民教师的我该做些什么?
中华民族在5000年漫长的岁月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经典,具有两个特性,即传统与权威。传统,是因为它经过了历史烟云的洗涤。权威,是指它的内涵贴近真理的恒常性。历经千百年岁月淘洗而流传下来的经典著作,不但是汉语言文学的典范和精华,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载体。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历经了千百年的历史积淀,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
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弘扬、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我们的责任。让孩子们诵读经典著作,使他们从小就有了与圣贤们直接对话的机会,从而直接吸取他们文化思想精髓的营养,也是让中华优秀民族精神的血液在一代又一代人身上流淌。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的人文标志和文化灵魂,让国学经典教育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在世界一体化的今天,尤其紧迫和必要。只有接受国学经典教育,才能使广大学生掌握优雅、精致的祖国语言,成为一个既有知识又有文化的现代中国人;只有接受国学经典教育,才能使广大学生亲近、认同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并有能力参与这个家园的建设过程之中;只有接受国学经典教育,才能让广大学生将生命的根须,扎植于传统文化丰厚的土壤,成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因为这,我让国学经典走进了我的课堂,共同和孩子们走进这看似古老、实则鲜活的文化世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温润与美好,去找寻我们共同的根。
一、建构循序渐进的国学经典课程
学习是主动的意义建构,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这意味着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习者要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和加工。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大脑中认知结构的加工改造后,才能被学生所真正认识和掌握。而国学经典种类繁多,让孩子们诵读所有经典是不现实的,先择适合不同阶段的少年儿童学习的内容是学习国学经典之前首要解决的问题。根据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本着循序渐进、盈科而进的学习原则,我确定了以下国学经典内容。
小学低段:
《弟子规》
《笠翁对韵》
小学中段:
《论语》
《大学》(选)
小学高段:
《老子》(选)
《庄子》(选)
二、因材施教,善教乐学
教育必须符合当前儿童思维发展水平。如果缺乏儿童的主动同化作用,教学也将会无效,而儿童的主动同化作用则是以儿童是否具有适当的运思结构为前提的。因此我在国学教学中,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1)《弟子规》是中国古代出色的启蒙读物,被誉为“童蒙养正宝典”,是一部规范儿童日常生活习惯、以养成优良品行的启蒙读物。它的作者是清朝的李毓秀,全书仅有一千多字,内容浅显,贴近生活实际;三字一句,两句一韵,读来朗朗上口,特别适合儿童诵读。
学习《弟子规》就是让刚刚走进小学的一年级学生在学习如何养成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等良好品德的同时,又懂得了许多少年儿童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在教学时,我按照“读、说、演、诵”的步骤进行。每个周二的阅读课便是我的国学课,第一个十分钟让孩子们借助拼音去读课文,第二个十分钟我便给孩子们说说课文内容,第三个十分钟我和孩子们共同去演一演生活实例,最后十分钟便是我引导孩子们诵读阶段。一年下来,孩子们巩固了拼音学习,认识了许多生字,学习成绩在年级名列前茅,最为重要的是:孩子们能全篇诵读《弟子规》,读出它的音律和节奏感,能将《弟子规》中讲述的规范在日常生活中实行,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2)《笠翁对韵》是一本旨在指导儿童掌握声韵与对仗等知识读物。它含有大量的历史典故,字字珠玑,如果熟读成诵,作文时就可能旁征博引、信手拈来。稳重绝妙的对仗,含有明喻、暗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掌握了它们,自然能妙笔生花、文采卓然。《笠翁对韵》不仅蕴含了灵活多样的语言修辞技巧和随机应变的语言应对能力,有利于提高孩子们的语文水平,更重要的是,它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常识,可以提高孩子们的国学素养,增强孩子们的文化底蕴。
通过《弟子规》的学习,孩子们的一些行为习惯已经养成,该提高他们的文化知识和文学素养了。我个人认为《笠翁对韵》便是最好的国学教材了。这时,除了每周二的固定学国学之外,我还引导孩子们晨读和午诵,巩固所学国学知识。每周二我和孩子们学对仗、押韵、四声,在对子当中去领略对联的智巧诙谐,诗歌的华美秀丽;在对子当中徜徉在历史典故当中,感受中华民族的渊源久远;在对子当中畅游在天地之间……每天孩子们的晨读和午诵在校园中弥漫。与此同时,为了配合国学的学习,我还邀请了学校退休的老同志在课余教孩子们太极。看着孩子们学时那一招一式的认真样,引来无数人的驻足观看、啧啧称赞。有耕耘就会有收获,孩子们的精气神有了,言行举止规范了,学习成绩如芝麻开花。在“六·一”汇演上,孩子们诵着《笠翁对韵》,打着太极,赢来了阵阵掌声。
(3)在引领孩子们触摸中华传统文化的脉搏之后,我又领着孩子们去结识一位智慧而又慈祥的老者,他就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创始人——孔子。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是记载着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化典籍之一,整部著作充满着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
如果说,《弟子规》和《笠翁对韵》是一次触摸之旅,那么,《论语》将是一次体验之旅。教学《论语》时,除了延续《笠翁对韵》的教学模式,还新添了制作读书卡项目。每一次学习之后,孩子们都会把喜欢的内容摘抄下来,对某个词、某段句的感悟可以用手绘描述,也可以用文字表达写下来,和同学交流相互的评价用星级画出来。我和孩子们学习《论语》,其实也是一次愉快的精神之旅。在这次旅行中,我们获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学习方法;学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做人原则;“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君子风范;“博学笃志,切问近思”的治学态度……在这次旅行中,我们汲取到受用不尽的人生智慧。当我们思想动摇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会激励我们的志气;当我们挫折灰心时,“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会坚定我们的操守;当我们苦闷失落时,“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会安慰我们的心灵……课余孩子们还练起了中国功夫,一招一式,中华民族魂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如今,孩子们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无不透露出深厚的文化积淀和高雅的人生境界。这难道不是我一个教师的幸福所在?不是我一个教师继续国学教学的动力吗?行走课堂,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