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模式分析
2016-11-30邓立萍
【摘 要】本文就高中地理新课程开展过程中案例教学模式的应用路径展开讨论,认为应该着眼于以下几个路径来开展相关的教学改革:首先要要树立科学的理念;第二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教学体系;第三要善用互联网;第四要强调因材施教。本文旨在通过有益的探索和讨论,为推动案例教学理念的推行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模式分析
案例教学在我国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中的历史由来已久,面对新课程改革为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提出的诸多要求,当前在高中地理教学开展的过程中,进行卓有成效的案例教学已经成为当前的大趋势了。实践中,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模式的应用应该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案例教学的理念
纵观我国当前的高中地理教学事业,相当一部学校和地区的软硬件设施和配套设施还没有被建立健全,尽管以远程教学和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为先导的现代化教育教学革命已然到来,学校似乎在教学理念层面还没有做好相关的准备。针对这样现实情况,在践行案例教学模式下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学校和教师都应该摒弃以往应试教育中培养的僵化的、唯分数论的传统理念,依托案例教学的相关手段,更加强调素质教育、能力教育和通识教育,为学生的成长进步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应有的锻炼和成长,助力学生今后的个人发展。
二、着眼案例,进行教学体系的改革
有效的教学模式的建立,是一个新技术应用推广的基础和前提,互联网教学模式下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教育改革创新的相关工作也不例外。在面对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相关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的时候,应该以问题为导向,制定并寻找当前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办法。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应当给一线教师和学生一些自主权,除了规定一个固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之外,不再为学生和老师的实际教学情况予以规定,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才能够让学生在案例教学的课堂上,自主选择所学内容,这种方法,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最大限度的在互联网学习中获得快乐和兴趣,另一方面,也能最大限度地给学生的学习带来的便利性,发挥网络在促进学生学习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着眼于案例教学,善用互联网
网络的深入发展,让远程教学成为了可能,当前,随着学校里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网络教育教学机制的深度创新,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远程学习也逐渐成为了可能。在这个过程中,为了促进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互联网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应该加大远程教育方面的投入,力求用专业化的知识、技术和设备,推进案例教学环境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在课程设置和人员配备上,应当绝对杜绝“外行领导内行”情况的发生。只有这样,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才有可能可持续的发展,新技术才有能不断地被应用于实践。
四、依托案例,重视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中开展教学改革的初衷,随着当前高等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的不断进步,很多采取的教学改革的模式,很大程度上是对于因材施教理念的践行。但是应该注意到的是,学校毕竟是集体学习的地方,所谓的教学改革也不过是在集体学习的前提下进行的分层次教学。我们在进行因材施教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注意强调集体学习的重要性。在进行相关的教学实践的时候,还要强调大课、中课和小课的互补学习,其中集体课是教授学生的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旨在提高学生的整体音乐素养,中课是针对主体学生的开展的一般难度的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而小课的开设则是走向了两个极端——针对学习程度最好和最差的两组学员进行的单独教学。
五、改革考试制度
考为了推动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的长远发展,对于学生考察中,应该将考试和考察的方式多样化,将更加丰富的考察形式带入到高中院校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教育教学的考察模式中。学校应该考虑改革现有的考察模式,以配合当前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的改革和相关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弹性学分制是可以参考的一种改革方向。就是说,把以往用于考察学生学习程度的固定的学分标尺,改变成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的不同来定义的相对概念。这样做,一方面让学生有机会从繁重的课业和练习中解脱出来,能够更好地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这种方法还能够帮助学生尽早找到人生前进的方向,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拥有主见,建立自信。
六、结语
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时代对于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为了推动我国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和进步,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教师都应该在已有的软硬件设施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助力学生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领治,陆建德,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理论与实践教学改革.[J].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教育,2014(23):78-79.
[2]刘剑英,宋鹏.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改革探讨.[J].辽宁高中学报,2012(3):12-13.
作者简介:
邓立萍(1981~),女,江西奉新人,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江西宜春中学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学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