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万事如围城
——读钱钟书先生的《围城》
2016-11-30孙红岩
文_孙红岩
人生万事如围城
——读钱钟书先生的《围城》
文_孙红岩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不管读没读过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恐怕大家对这段话都不陌生。
作为钱先生唯一的长篇小说,《围城》于1944年动笔,1946年完成,1947年在上海首次出版。随后,一版再版,在海内外一直保持着热销状态,更被改编成小说连播、电视连续剧等艺术形式。就连畅销书作家韩寒都在一篇博文里承认,他的成名作《三重门》是比较做作地模仿《围城》。总之,不管是从销量还是影响上,《围城》皆称得上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经典之作。
《围城》通过描述主人公方鸿渐从留学回国、被人追求、追求别人、痛苦失恋,到辗转千里任大学教授、无奈结婚、争吵冷战等人生历程,集中刻画了一大批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知识分子形象。如钱先生在《序》中所说:“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
作为一个学贯中西的大学者、大知识分子,钱先生用绝妙的、简直令人拍案惊奇的精言妙语,着力嘲笑和讽刺这群“某一类人物”的可笑、可怜、可耻、可叹,深刻剖析了这群人个性和道德上的弱点,毫不留情地揭露了他们的猥琐、虚荣和卑鄙。
“她是这个摩登文明社会里的罕物。”作为小说中唯一一个完美形象,作者不吝溢美之词,将唐晓芙这个人物描写得清纯可爱,率性聪明。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女性优点全集中在她身上,令方鸿渐一见钟情。但钱先生如此偏爱这个人物,却不肯将她嫁给方鸿渐。
对此,钱先生的夫人,同样蜚声文坛的优秀作家杨绛女士也颇为不解。作为从头至尾亲历《围城》诞生的人,她在小说附录中,真实记录了钱先生写《围城》时的一些情况。杨绛女士认为:“其实,作者如果让他们成为眷属,由眷属再吵架闹翻,那么,结婚如身陷围城的意义就阐发得更透彻了。”
但钱先生没有那样安排,他让方鸿渐评论说,赵辛楣若娶了所爱慕的苏文纨也不过尔尔,因为结婚后会发现娶到的总不是自己的意中人。简而言之:“世间得不到的,总是最好的。”更加充分地体现出《围城》阐述的精髓。
小说最终以悲剧收场。方鸿渐购买虚假学历东窗事发,娶了并不爱的孙柔嘉,不管是事业还是婚姻,都是不幸福的。因为这部小说里每个人物都性格鲜明,活灵活现,以至于有人认为方鸿渐就是作者本人的影子。
恰恰相反,不管是事业还是婚姻,钱先生都是幸福的。事业上,他做着自己喜欢的事。而对妻子杨绛,他曾用两个“最”评价:“最贤的妻,最才的女。”1946年,短篇小说集《人·兽·鬼》出版后,他在自留的样书上深情地写下情话,称赞妻子“绝无仅有地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这夫妇俩真乃理想婚姻的典范。写悲剧小说,过幸福人生,聪明的钱先生,应该是悟透了“围城”所包含的真谛。
仔细阅读,会发现这部伟大的小说并不以曲折动人的情节取胜,而是以新奇玄妙、独具匠心的比喻让人抚掌击节。随便翻开一页,便会看到让人眼前一亮的句子。例如:“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砂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对于丑人,细看是一种残忍,除非他是坏人,你要惩罚他。”嘲讽李梅亭时说他“脸上少了那副黑眼镜,两只大眼睛像剥了壳的煮熟鸡蛋”,等等。甚至创造一些让人过目不忘的词语,例如赵辛楣称方鸿渐为“同情兄”。每次读到这些妙喻,总会让人忍不住连声称赞,捧腹大笑。
从初中时第一次读《围城》,便再放不下。第一本已经被翻破,几乎零落。前两年新买了一本,依然时常翻起。掩卷细思,感觉以“围城”两字作这部小说的书名,实在太恰当。人生万事如围城,不只婚姻和职业,生活的方方面面,皆如“围城”。而我们,许多时候都在隔岸观景,总认为对面的风景最美,总想逃离“围城”。
其实,只有珍惜现有的生活,怜取眼前人,才会突破“围城”,获得属于自己的幸福。
钱钟书(1910年~1998年),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钟书,字默存,号槐聚。中国近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深入研读过中国的史学、哲学、文学经典,同时不曾间断过对西方新旧文学、哲学、心理学等的阅览和研究,著有多部享有声誉的学术著作。他的散文和小说也很出色,特别是长篇小说《围城》,才情横溢,妙喻连篇,可谓家喻户晓。
(作者单位:荥阳市供电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