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以导促学,构建有效语文阅读教学新课堂
2016-11-30殷顺友
殷顺友
【摘要】如何惠用良好的导学策略,促进学生能动参与课堂,是落实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保障。一线语文教师要以前瞻的视野,立足新教材,采用新策略,做好新课堂的导学。
【关键词】导学策略 阅读教学 新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064-01
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如何以导促学,构建有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新课堂是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改的重要内容。教师的导得法,学生的学才行之有效。笔者立足课改前沿,现谈谈自己的一点浅见。
一、课堂训练目标定位要精准——导向
语文到底教什么?这似乎是一个凝重的话题。过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乱象丛生,犹如一张大网,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什么都抓,教师教困了,学生学累了。结果我国语文发展几十年,而广大教师依然雾里看花,朦胧一片,中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依然上不去。语文教学“少”“慢”“费”“差”之顽疾沉疴一直困扰着语文同仁。
我们常说“教什么永远比怎样教重要”,应以学定教,年段不同,学生基础不同,教学目标也就不同。我们应实施学期教学规划,根据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编制课文的特点,进行单元备课,精心做好课时教学设计。以学生最近发展区为起点,确定精准的课时目标。例如设计课堂的训练点以“读”为主。如果学生普遍朗读水平较低,则目标定位在读通读顺上,借助录音或教师的范读,与学伴共读,通过对生字查阅,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学生已经会读,就在读的形式、层次和深度上下功夫,美读、赛读,选择重要句子读,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同样,在学完课文后,要进行拓展性阅读,不仅要读教材,还要读相关课外篇目,最好把课外阅读课内化,保证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收到实效。再如阅读课教学训练点还可以设计为“写”,以读带写,读写结合,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结合课文内容,进行随文练笔,仿写、续写、缩写、改写。最好当堂练笔,现场展评。阅读课教学还可以进行以“说”为主的训练,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说主人公、说文章语言特色、说社会生活。总之,小学语文新课堂,一课一得,以发展语文素养为己任,不应为教学而教文。
二、激发动机是关键——导趣
“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欲”,让教师的导学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起到发起、催化和推动作用。因此,教师要采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对语文课堂学习的兴趣。我们使用的小学语文新教材,乃教育专家、学者智慧的结晶,要充分挖掘语文丰富的内涵,利用母语本身蕴藏的趣味性,引导有序开展学习活动。有趣的故事引入课题,巧妙设置悬念,引发读书期待;课中各环节协商目标,任务驱动,唤起学生的自觉性,指向、集中并当即采取学习行动。教师要慧用导学机智,当学生疑惑时,通过旁敲侧击进行点拨;当学生疲倦时,以笑话、击掌、声音控制课堂,振奋学生精神;当学生上课分神时,以暗示,用眼睛身体占据课堂,演示直观的教具(含课件)吸引学生的视听,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活动后,及时回归与总结,指向后续学习,展望下期或远期学习目标。导学有法但无定法,方式宜多样化,
三、指导学法要有效——导法
小学语文学科有着自身的内在规律可循,良好的学习方法可以获得事倍功半的学习效率,它得益于教师的有效指导。对于阅读教学,我们可以训练一些学文技法,提高对课文的驾驭能力和学习效率。
1.抓题眼
很多课文题目中都有一个关键的字眼,这个字眼可以统领全文。如“草船借箭”“将相和”“狠牙山五壮士”,教学时,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要借”“怎样借”“结果如何”;围绕题目中的字眼去把握文章内容的来龙去脉,感悟主题思想。再如从哪些地方看出这五位战士之“壮”?通过从各部分中感悟战士的壮行、壮举、壮志、壮烈。
2.抓关键句
如课文反复出现的句子,全文的总起句(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过渡句(段)。抓住这些句子,也就可以总览全文(段),提纲挈领地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
3.抓住文章几个主要构成部分,如《将相和》一文中的三个故事。
4.抓事情的发展线索,如《半截蜡烛》以蜡烛为线索贯穿全文。
5.抓课文表示时间、地点等的词语,弄清课文的写作顺序,对于阅读长篇文章大有裨益。
6.抓各单元各课文前的导读语,有针对性的锁定学习目标,快速进入课文(单元)的预习。
学生习得了良好的学科学习方法,教师导学就如同蜻蜓点水,学生自然而然形成自动化的行为定势,从而大大地提高课堂效率。
四、关注自主参与要到位——导行
教师的导学,要贯穿课堂“两条线”。既要关注课堂教学流程这条暗线,又要关注学生参与学习这条明线。学生是否真正参与了自主学习活动,我们可以从班上参与自学、交流、互动的人数去观察。教师要密切观察全班整体学习状态,又要关注个体,针对不同学生个体、不同小组,分层实施。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脑、耳、口、手、眼等感官参与课堂。如我在执教《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中,在指导读“接天莲叶无究碧”中的“无穷碧”时,为了让学生读懂这句诗,先质疑:“句中的‘碧仅仅表示简单的一个‘绿吗?”我没先给答案,而是让学生走出教室,分小组观察外面的绿叶,亲临自然,再回到教室让小组讨论,集体汇报和总结,“绿”不但指绿的程度,还指绿的层次,有嫩绿、浅绿、翠绿、深绿、浓绿、墨绿,绿得充满生机,诗句不仅突出了绿的范围之广大,还突出了绿的程度之热烈。此时指导观察图片,把西湖中一望无际的荷叶,碧绿一片,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最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读诗句,课堂收到了良好效果。
当然,导学有法而无定法,在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路上,只要大家立足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实践,不断地总结导学经验,提升对新课程的驾驭能力,我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将会早日迈入教育改革发展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