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特色民族民俗体育发展研究①

2016-11-30李花

当代体育科技 2016年31期
关键词:体育项目黑龙江民俗

李花

(贵州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贵州贵阳 550000)

黑龙江特色民族民俗体育发展研究①

李花

(贵州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贵州贵阳 550000)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分析黑龙江特色民族民俗体育的发展,各特色民族有着丰富的民俗体育项目,如:珍珠球、欻嘎拉哈、叉草球、萨满舞、枢体能等,但当今社会、经济、文化等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冲击与碰撞,民俗体育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巨大困境。建议加强政府主导力度,设置管理机构;提高民俗体育主体保护与传承意识;正确开发特色民族民俗体育旅游资源;加大民族学校体育教师职后培训力度。为促进黑龙江特色民族民俗体育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有效理论依据与现实路径。

民俗体育 特色民族 黑龙江 发展

黑龙江地区处于我国东北边陲,白山与黑水之间相互纵横,是我国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特殊省份。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价值观念等,历经沧桑,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民俗体育,大多数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它体现了一个地方的生产生活、民俗风情、节日庆典等,是人们生活、生产过程中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积累。随着历史发展的变迁,保留着最原始的意识形态,是历史的文化遗产。因此,黑龙江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环境,致使大多数学者不仅是只注重于冰雪体育方面研究,更要注重冰雪体育之外少数民族民俗体育研究,才能使得民俗体育不断发展壮大。

1 黑龙江特色民族民俗体育

1.1 珍珠球

满族的珍珠球(又称为采珍珠)是黑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源于满族民众的生活、生产活动。常用动作有“封”“挡”“夹”“按”等,它的运球、传递、掩护、投篮、罚球等战略战术和篮球相似,要不停地跑、跳、投,但在比赛中更激烈,更有趣味性。1990年采珍珠被定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比赛项目,并命名为珍珠球。

1.2 欻嘎拉哈

满族的欻嘎拉哈是黑龙江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满族先人在历史发展中形成,源于大众,土生土长,易被人们接受与传播,嘎拉哈有四个面,分别是“针儿”“驴儿”“坑儿”“暴儿”,四个面进行不同组合的“ 弹”“抓”。其中抓四样最为困难,即“坑儿”“背儿”“珍儿”“轮儿”各一枚,从不同位置上分别进行“抓嘎拉哈”,又不能碰到别的嘎拉哈,因此难度最大。在过去深得满族女孩子的喜爱,利用它抓来抛去,锻炼手的灵巧性。

1.3 叉草球

赫哲族的叉草球被列为黑龙江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赫哲族原始的渔猎生产、生活之中,反映了古代赫哲族渔猎生活的生动场面,常用“落地蹭叉”“快步跑叉”“跳跃争叉”“翻身旋转快叉”等动作。它是人们提高渔猎生产技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是人们强健身体、劳动闲暇之余娱乐的生活方式。该民俗体育项目历史久远,广为流传,已深得人们的喜爱,特别是赫哲族的青少年。

1.4 鲁日格勒舞

达斡尔族的鲁日格勒舞(又称哈库麦勒)被列为黑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被列为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聚居于黑龙江的嫩江流域的达斡尔族主要是以狩猎、渔猎为主,因此,舞蹈中常体现“采集”“提水”“捕鱼”“飞翔”“禽类斗闹”等动作,表现出了人们的狩猎、渔猎生活的劳动场面。鲁日格勒舞分为“比歌”“赛舞”“打斗”,即第一以歌为主,以舞为辅;第二以舞为主,以歌为辅;第三以打斗为主。体现出一种原有的自然、古朴、永恒等特点。

1.5 萨满舞

鄂伦春族的萨满舞被列为黑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请萨满跳神,祭神祭祖活动中的舞蹈,分为“神鼓舞”“神刀舞”以及“鹿神舞”。“神鼓舞”和“神刀舞”是为人治病而跳,“鹿神舞”是跳神还愿,攘灾祈福而跳。萨满舞的动作,可以分为手、身、足三部分,其舞姿有三种,即立舞、伛舞、蹲舞[1]。立舞即上半身稍微弯曲;伛舞即上下身子成直角;蹲舞即两腿蹲下而舞。跳舞时萨满手持鼓槌击鼓,活泼激昂,深受群众欢迎。

1.6 枢体能

鄂温克族枢体能(又称鄂温克抢枢)是鄂温克民众在生活、生产中逐渐形成的民俗体育项目。它的规则类似于橄榄球,常用动作有“摔”“搂”“推”“抱”等,速度快,观赏性强,是一项非常有趣味性的民俗体育项目,近年来在鄂温克旗的管理部门下,抢救发掘这一民族项目,成为黑龙江特色民族民俗体育项目而延续,抢枢项目得到了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并且在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抢枢已成为表演项目。

1.7 中幡

中幡是黑龙江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幡是以体育与力量、技巧、娱乐等结合的民俗体育,备受回族民众喜爱,常用部位有“手掌”“手背”“肩膀”“额头”“下颚”等,常用动作有“举”“顶”“牙剑”“脑剑”“单山”等,表演中幡不断的晃动、抛起、落下,幡始终不离身,竿不落地,中幡上下飞舞、交替腾挪。

2 黑龙江特色民族民俗体育发展的现实困境

2.1 政府主导力度不够,缺乏健全的组织机构

政府对民俗体育保护、挖掘、整理、发展及传承起着重要主导作用,关系着民俗体育生存与发展。然而民俗体育绝大部分源于农村,农村地区的政府职能部门对民俗体育主导力度不够,对其投入的资金较少,没有具体的政策法规,缺乏具体明确的保护、发展、传承意见,宣传力度薄弱,也缺乏对人力、物力、财力管理的组织机构,对民俗体育的开发、整理、保护、发展、传承等工作主导力度不够,严重影响了黑龙江特色民族民俗体育的传承与发展。

2.2 民俗体育传承纽带断层危机

少数民族民俗体育的传承关键在于民族群众,少数民族群众对自己该民族的民族观念、民族习俗、宗教信仰、祭祀礼仪等深切了解,但由于受城乡二元结构影响,农村民族地区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对该民族民俗体育的认同感与参与意识薄弱。深切懂得民俗体育是年事已高的老人,有的已经逝世,长辈对晚辈“言传身教”,有的甚至“传男不传女”传承方式,导致民俗体育的传承纽带断裂,阻碍了黑龙江特色民族民俗体育的传承与发展。

2.3 民俗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过度追求经济价值

当今体育旅游成为人们最热衷的一项健身娱乐项目,随之民俗体育旅游资源也得到开发,而对于能够步人市场化的民俗体育项目,部分民众则一味追求市场经济效益,使得民俗体育传统的祭祀、娱神、宗教情节不断弱化,民俗文化内涵逐步肤浅化、商品化,导致市场创造出的民俗体育消费文化缺乏品味,不利于良性的消费循环[2]。虽然表面上保护了民俗体育文化,但这种没有科学的旅游资源开发, 过度追求经济价值,忽视民俗体育文化价值,使得民俗体育资源遭到破坏与毁灭,制约了黑龙江特色民族民俗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2.4 民俗体育发展的功利性劣变

在文化大发展的时代,民俗体育是人们娱乐休闲的生活方式,然而一些民众对民俗体育文化价值的认识不足,对其保护和发展民俗体育文化的意识不强,缺乏有效的规划与措施,民俗体育的开发急功近利,有的甚至生搬硬套、任意撰改,甚至制造伪民俗。以致于民俗体育的原有自然、古朴被现代气息所熏染,民俗体育的吸引力减弱,有的甚至面临着衰退或消亡的危机。

3 黑龙江特色民族民俗体育的发展策略

3.1 加强政府主导力度,设置管理机构

政府是民俗体育文化保护、发展、传承的主体, 促进特色民族民俗体育的发展就要加强政府的主导力度,制定民俗体育相关政策法规。加大经费投入,加强人才培养,建立科研工作小组,积极做好宣传,使人们了解民俗体育文化价值的重要性。并设置相关部门管理机构,建立有地域特色的民俗体育项目基地,恢复黑龙江历史上曾经比较有影响的民俗体育场所,开展各类特色民族民俗体育文化活动,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

3.2 提高民俗体育主体的保护与传承意识

农村地区是民俗体育的栖息地,少数民族群众是民俗体育保护与传承的主体,所以应组织该民族当地的传承负责人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传承责任与保护意识,并资助与鼓励传承人参与各民族的民俗节日、运动会,与全国各地民俗专家及传承人进行民俗交流。还要加强宣传工作,促进民俗体育与全民健身路径相结合,提升大众对民俗体育的文化意识。

3.3 引进专业人才,规范民俗体育的项目发展

民俗体育的管理与发展,专业人才是不可缺的重要因素,有些新成立的民俗体育组织与管理机构,人数少,规模小,且没有健全的组织管理体系,丧失了这些组织或机构的功能。目前掌握的现有情况看,黑龙江特色民族民俗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工作,仅仅有一些相关的研究学者,从理论层面予以了较多的关注,还没有深入落实到实践层面。需要引进专业人才,挖掘与整理民俗体育,规范民俗体育项目的发展环境,建立民俗体育项目宣传中心,加强宣传投入,将民俗体育作为民俗体育文化事业来发展,对今后的文化教育工作有着极其深远的价值意义。

3.4 正确开发黑龙江特色民俗体育旅游资源

促进黑龙江特色民俗体育发展,要从资源节约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增强民俗体育文化建设。正确开发黑龙江特色民族民俗体育旅游资源,打造独具魅力的体育旅游市场。建立特色民族民俗体育旅游发展基地,遵循市场规则、遵循文化价值,进行合理开发利用,防止民俗体育经济化追求,防止文化造假。培养民俗体育旅游专业人才,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形成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特色民族民俗体育旅游产业。

3.5 加大民族学校体育教师职后培训力度

担当少数民族学校的体育教师,多数不是少数民族,而且在主流民俗体育文化占据主导地位的环境中,大部分体育教师对少数民族民俗体育的文化背景及相关知识缺乏了解。因此,对学校体育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职后培训,提高体育教师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的能力,以保障校本课程实施的质量和效果,促进民俗体育的开展,为黑龙江特色民族民俗体育传承提供了有效的现实路径。

[1]黄任远.黑龙江流域文明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267.

[2]何劲鹏,张志成,刘昆.我国民俗体育发展现状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4(2):41-44.

[3]张娟.汉水流域民俗体育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3(2):129-131.

G803

A

2095-2813(2016)11(a)-0169-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31.169

①李花(1988—),女,汉,贵州遵义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少数民族体育研究。

猜你喜欢

体育项目黑龙江民俗
Homeless children in India publish newspaper
民俗中的“牛”
黑龙江蒙古族古籍考录
高职新兴体育项目教学对大众健身的影响分析
民俗节
成语魔方
漫画民俗
羡慕等
从机械训练到有机训练
——一个体育项目实训的研究
体育项目的生态因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