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图书馆学科馆员与组织馆员的比较分析
2016-11-30禹玲
禹玲
(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河南 驻马店 463000)
基于图书馆学科馆员与组织馆员的比较分析
禹玲
(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河南 驻马店 463000)
组织馆员制度对图书馆服务转型具有深远影响,通过对学科馆员与组织馆员的分析,比较学科馆员与组织馆员两者之间的差别与优势,提出了组织馆员制度的结构模式与发展模式。
组织馆员;学科馆员;制度;模式
1 组织性与学科馆员的局限
在泛在信息环境下,图书馆正面临着新的信息环境的挑战,面对传播载体的日益多样化,图书馆一方面要充分注重用户需求的个性化,另一方面也要更加注意用户需求的群体化,这是因为当前用户交互式的自组织与他组织性、群体复合性及其层级化的结构特征已经非常突出。这迫切要求图书馆应当分别以专门化、整体化、协同化、梯队化的综合信息服务手段来加以应对。学科馆员制度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正在为了凸显信息资源的组织者、传播者、教育者、领航者的角色作用,以应对主动服务、知识服务和用户交互型服务等的需要,其“需求引导——平台构建——互动合作”的工作模式具有很强的组织性。但从发展实践看,它并没有全面体现这种组织性的精髓。
学科馆员制度的推广从整体上看,对于高校和专业图书馆具有重要意义和实际价值,而对于公共图书馆则另当别论。究其原因,一是在资源组织上,学科馆员制度更多的关注了学科属性的纯粹性,对信息资源内在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照顾不周。二是在服务职能上,学科馆员制度更多地倾向于高层次的学科信息服务,在针对专家或课题组的特定服务是有优势,而针对大众的社会化服务上显得有些阳春白雪。三是即便是针对学科属性较强的研究型用户,也容易忽视其实际需求的多样性。
当然,我们并不能从低端服务的普适性来否认学科馆员制度的高端应用价值和引领作用,相反,其定位局限却能在全面性上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一方面,图书馆以人为本的服务,走向一线,靠近用户,是我们走向泛在环境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图书馆服务需要创新知识传承的基本使命,也需要再造面向社会公众的终身教育和文化娱乐的文化使命。因此,弥补学科馆员制度的“短板”,是一种对包括学科馆员制度在内的图书馆整体服务模式乃至发展模式的提升。
2 组织馆员的优势与作用
学科馆员制度对人员素质、管理机制、资源条件、需求结构的要求比较高,目前我国还存在差距。无论从现实性还是发展性上看,立足于用户的普通关照和组织性底色,我国图书馆需要一种服务制度创新,来支撑这种复合型发展的需要,使其既能进一步发挥学科馆员制度的优势之长,又能建立针对性良好的新优势,还能在建立新模式的普适性的同时助推学科馆员制度的普适性。
2.1 组织馆员除了整体上体现服务于学习型用户这种政策性导向外,对于学科服务的发展也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引导性
学科馆员力图体现学科服务在图书馆知识服务中所占有的更为重要的地位,而在组织馆员眼中,真正重要的并不是由学科去整合知识,而是由知识来反哺学科,因为当前学科的发展已走综合化,学科发展最需要的正是这种来自于多学科知识的启发和交流。国外学科建设已经经历了学科自身的知识积累,并已走上从泛在知识环境汲取养分的发展路径,我们的学科发展只有实行跨越式发展才能尽快与国际接轨,因此我们的学科服务就不能因循他们过去的老路,而应直接面向知识环境,尤其是目前这种知识服务的前提我们已经具备或者急需具备。因此,组织馆员的首要作用,就在于能够直接发挥信息和知识组织的基本优势来促进学科的跨越式发展和知识服务的发展,这个双重作用的价值是非常重大和深远的。
2.2 组织馆员的核心优势在于面向各类型用户开展全方位服务
学科馆员制度一定程度是体现着“抓大放小”的权宜选择,但是,在学科服务的高端服务之外,我们还不能只保留图书馆“学术中心”的招牌而让自身成为一个空壳。加拿大图书馆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更加注重对“用户学习中心”“用户文化娱乐中心”的打造,是一种优势再造,是图书馆开拓和完善图书馆新时期社会功能的有效选择[1]。当前公共图书馆难以实施学科馆员制度的主要症结正在与这些低端服务依然是服务社会的主阵地。因此,当前我国图书馆服务职能的变革并不在于摒弃传统服务,而在于探求泛在信息环境下更加适合各类型用户需求的多种服务方式,也包括对传统服务方式的整合和升级。这种整合需要全方位的服务组织来完成,其前提又必须与用户组织相匹配,体现着大量的组织性工作,这些工作都以进一步贴近用户需求为方向。
2.3 组织馆员还具有多方面的体现包容性发展的适应优势
一是组织馆员在全方位承担图书馆基本服务的基础上,还可以深入走向社会,在诸如组织实施社会阅读活动等的公共文化服务、参与社会化信息资源组织中发挥广泛作用;二是组织馆员可以充分贴近用户,既可以为主流高端用户提供服务,也可以为弱势群体提供服务,并且在挖掘潜在用户上发挥独特作用;三是组织馆员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群体化服务,也可以进行广泛的个性化服务,并且可以在二者之间发挥纽带作用,从而把两种服务模式统一起来;四是组织馆员的构成并不仅限于图书馆高层次人才,除了可以吸收本专业背景的各层次人才,还可以吸收馆外的积极分子,这就可以调动内外两方面的积极性,发挥带动作用和联动作用;五是组织馆员的服务理念更强调建在用户一线,可以引导图书馆在应对泛在化“消融”的进程中变学科门户、资源门户为认知性强的知识门户、用户门户,这种引导作用可以促成变高端为前端的服务理念的转变,起到降低图书馆结构性门槛、吸引更多用户的作用[2]。
总之,着眼于用户服务的组织馆员理念,不但可以扭转学科馆员制度的“孤悬”状态,也可以带来从用户到服务、资源、机构的全方位变革,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非常适合我国图书馆变革发展的行情需要。更为突出的作用在于,面对我国群体化用户的客观存在和公共文化建设的社会发展要求,无论从现实还是从发展角度看,组织馆员也适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国情需要。
3 组织馆员制度对图书馆服务转型的深远影响
组织馆员制度对图书馆服务转型的深远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3.1 图书馆群体化文化用户的培养——从学习型用户到文化型用户
群体化用户类型发育的成熟程度,是图书馆实施有效服务的前提。学习型社会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将是学习型用户成长的温床,图书馆是孵化器之一。学习型用户的知识渴求和文化觉醒是其类型塑造的必要条件,用户的文化需求是用户信息需求和知识需求的深化,因此,赋予学习型用户以文化型用户的底色,将是一种“顶层设计”的模式。当前普遍开展的社会阅读活动,就是一种学习型用户与学习型社会的文化互动,图书馆的积极参与将会在文化型用户中发现、挖掘和培育学习型用户及其类型。
3.2 图书馆文化的塑造——从组织馆员到文化使者
图书馆作为大众共识的文献集散地和学习空间,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其服务社会的核心价值和奉献社会的精神,是图书馆工作者的终身追求。当前,面向知识服务的思想库、智囊团建设,面向公共文化的文化场所建设,在两个方面都为新型图书馆文化的塑造提供了契机。组织馆员机制的推行本身也是一种制度理念和文化理念,把组织馆员的角色上升到文化使者的高度,将会极大推动这一制度的有效运动[3]。
4 组织馆员制度的结构模式及其工作机制
组织馆员制度的结构模式正是反映着这种体制模式的核心思想:建立面向群体化用户和面向群体化图书馆的服务团队。
4.1 内部组织馆员模式
由用户组织馆员、资源组织馆员、服务组织馆员三种团队构成的全员式组织结构和业务结构。在这个基础结构中,表面看是突破了当前图书馆垂直式组织管理模式的传统部门设置,但正是这种团队式整合,使得各个传统部门的业务都具有了面向用户服务这个核心价值,真正体现了“一职多能”,从而对于人员积极性和业务针对性都是一种激励和提升。在工作机制上,各个业务部门抽调专人组成用户组织馆员团队,通过建立日常的用户需求反馈机制,形成内部服务和外部服务项目,协同资源组织馆员、服务组织馆员组成服务小组,面向各类用户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这种内部组织馆员的设置,构成了整个组织馆员制度的基础支撑,揭示了外向型组织馆员的来源及其业务身份。
4.2 外部组织馆员模式
这种外向型团队可以定性为:学科型组织馆员、参考型组织馆员、培训型组织馆员。他们由用户组织馆员、资源组织馆员、服务组织馆员为主体根据需要分别加以组配,也可以聘请和吸收专家型用户加入团队。学科型组织馆员、参考型组织馆员与现有学科馆员和参考馆员的职能模式相吻合,培训型组织馆员主要职能是组织开展社会性宣传教育活动。外部组织馆员的这一体系是组织馆员制度的核心结构[4]。
4.3 并行模式或跟进模式
建立组织馆员制度的构建模式可以采取并行模式或跟进模式反哺和促进学科馆员制度的深入发展,为组织馆员制度找准理论定位。
对于已经实行学科馆员制度的图书馆而言,组织馆员制度的引用并没有天然的障碍,越是学科馆员制度发展基础雄厚的图书馆越是需要组织馆员制度的支撑作用,也越有条件承担起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职能。因此,进一步完善学科馆员制度的同时,这些图书馆可以把组织馆员制度作为一种拓展服务职能的选择并行开展起来,即使是作为一种学科服务的辅助手段,组织馆员制度的跟进也能有效推进馆际协作的水平,既能以社会化服务来反哺学科服务的单一性,还能在公共文化服务中高效发挥学科馆员制度的优势及其广泛作用。这对于把学科服务推向公共文化服务范畴,从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保障能力,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4.4 先行模式
以先行模式构建面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公共图书馆群体化服务机制,为组织馆员制度提供现实支撑。
组织馆员制度的实施可以在学科馆员制度的薄弱环节上首先得到启动。公共图书馆担负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体使命,实行组织馆员制度有良好的现实针对性和发展基础。组织馆员制度作为公共图书馆新型群体化服务机制的突破口,能推动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更大的环节作用。
4.5 包容模式
以包容模式展现复合型图书馆发展的现实使命,为组织馆员制度的运行端口找到结合点。
图书馆服务需要创新知识传承的基本使命,也需要再造终身教育和文化娱乐的文化使命,这是复合型图书馆包容性发展的必然选择。组织馆员制度所体现的在坚守职能上的“请进来”的“一静”和创新发展上“走出去”的“一动”,正与这种包容性发展的要求相吻合。因此,以用户为中心,开拓传统服务与面向知识服务的复合型发展为组织馆员制度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也为组织馆员制度的高低端并行运行找到了依据。
4.6 整合模式
以整合模式强化群体化图书馆的发展理念,构建组织馆员制度的长效机制。
我国图书馆结构模式的发展历程以网络化为分水岭,已经显现出系统化、数字化、复合化、泛在化等几个阶段的必然路径,当前正处于复合化阶段向泛在化阶段迈进的转型期,图书馆的整体化发展是大势所趋,群体化图书馆的发展理念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群体化图书馆面临着从用户到服务、资源再到机构的多方面的“群整合”问题,建立组织馆员制度可以有效促进群体化图书馆的演进步伐。而群体化图书馆的发展理念,是组织馆员制度走进人们视野的起点。由此,面向泛在的环境研究和宣传群体化图书馆发展理念,既可以推动我国群体化用户向文化型用户和知识型用户的转型,也可以带动组织馆员向文化使者和知识导航员使命的转变,这本身就是孕育和显示了组织馆员的长效机制[5]。
[1]张海云.加拿大图书馆使用率逆势上扬与时俱进是成功关键[M].中国文化报,2012-01-18.
[2]杨广峰,代根兴.学科馆员服务的模式演进及发展方向[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1).
[3]李玲,等.学科化服务中的用户协同组织模式实证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1).
[4]柯平,唐承秀.新世纪十年我国学科馆员与学科服务的发展(上)[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1(2).
[5]柯平,唐承秀.新世纪十年我国学科馆员与学科服务的发展(下)[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1(3).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Based on Library Subject Librarian and Organization Librarian
Yu Ling
(The Library of Zhumadi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Zhumadian Henan 463000)
Organization librarian system hasdeep impacts on the service transformation of the library, through analysis on thesubject librarian and organization librarian,the gap and advantages between the two are compared,and the structural model and development model of organization librarian system are proposed.
organization librarian;subject librarian;system;model.
G250
A
1671-0037(2016)09-82-3
2016-8-18
禹玲(1972-),女,本科,馆员,研究方向:知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