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生足球动机消退及运动中断现象的探析

2016-11-30武文骏南京市宁海中学体育组江苏南京210024

少年体育训练 2016年8期
关键词:球感参与者足球运动

武文骏(南京市宁海中学体育组,江苏 南京 210024)

高中生足球动机消退及运动中断现象的探析

武文骏
(南京市宁海中学体育组,江苏 南京 210024)

2008年,中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计划正式启动。如今,依托校园开展足球运动,不仅成为了目前我国足球普及和发展的主流模式,同时学校作为一种载体,也成为了今后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然而,笔者在进行基层足球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发现:青少年尤其是高中生在参与足球的初期对足球运动保持着高昂的热情,但是这样的热情并不持久,相当数量的高中生发生了热情消退甚至运动中断的现象。本文在对文献梳理和专家访谈的基础上,结合笔者多年参与专业足球训练和教学的双重经验,从足球运动本身的项目特点以及教学因素等方面,对高中生参与足球动机消退和运动中断的成因作了简单地剖析。

1 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

利用“知网”“万方”等网络文献数据库搜集2008年至今有关我国校园足球研究方面的相关文献,对其进行梳理和筛选。

1.2专家访谈法

对2名A级足球教练员、3名从事校园足球教学工作的教师以及2名足协管理人员进行开放式访谈,对访谈内容进行记录并整理。

1.3逻辑分析法

在文献整理和专家访谈的基础之上,对目前我国校园足球环境下高中生足球动机消退和运动中断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

2 影响因素分析

2.1项目特点——协调性和球感障碍

影响高中生参与足球动机消退和运动中断的首要因素是由足球项目本身的特点所产生的。人类的双腿或下肢的功能主要是用来站立、行走、奔跑,以及维持这一过程中身体重心的平衡。大多数运动项目包括篮球、排球、网球等,下肢的主要功能均未脱离这一范畴,但技术动作的实现主要是依靠双手——手是完成技术动作的主要器官。在进行诸如篮球的运球、网球的握拍等动作时,双手作为一种经常使用工具的器官,并没有出现对球或运动工具兼容上的问题。然而,足球运动中下肢除了完成包括站立、行走、奔跑,以及这一过程中身体的平衡之外,还需要依靠双脚来行使手的基本功能——作为工具来完成技术动作。而足球运动中双脚用来触球的位置主要是脚背和脚内侧、外侧,这些位置由于其解剖学特征——凹凸不平的脚骨,给对球的控制上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足球运动项目这些固有的特点造成了高中生足球运动参与时遇到的第一个问题便是协调性和球感障碍。在笔者教授的高中生群体中,比赛和练习中一个明显的矛盾便是:初学者往往会保持高速的运动而无法有效控球;有效控球时却无法保持高速的运动。解决协调性和球感障碍需要参与者投入大量的时间和专注的训练,因此高中生足球初学者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无论是个人技术还是小范围配合上的乐趣。所以,这种对于身体协调性和球感的高度要求,成为了高中生参与足球运动时的第一道门槛。

2.2教学因素——传统教学的适应性问题

高中生参与足球动机消退和运动中断的另一因素是由教学层面所产生的。基于前述足球运动项目的自身特点,足球教学的首要目的便是从技术动作上对足球参与者进行教授、纠正、巩固和强化。动作技术学习理论认为,动作技术的形成具有3个阶段:认知阶段、连续阶段、动作自动化阶段。足球运动因其激烈的对抗性,在比赛情境中获得乐趣的关键因素便是参与者能够有效地控制住球,而有效控球的前提条件便是足球技术动作的高度自动化。然而,传统足球教学为了实现参与者足球技术动作的高度自动化,往往采用了竞技体育领域的训练思维——从基本功到具有一定难度的动作;从原地技术到运动中技术的逐步过渡。这一训练思维对于具有强烈、持久足球参与动机的体校、体工队、俱乐部球员来说无疑是一种较为成熟的解决方案。但是对于学生群体而言,此类教学方法往往在学生尚未获得比赛乐趣——即技术动作尚未具有一定自动化程度前,便出现了动机消退和运动中断的现象。

此类现象的出现是因为竞技体育领域中的训练思维在教学情境中出现了不适应的问题:(1)竞技体育领域中的参与者和足球教学情境中的参与者在参与目的、动机、意志和对足球运动的理解上有着显著的差别:竞技体育领域的参与者对足球运动具有强烈的参与动机、意志和坚持性,参与足球的直接目的在于期望自己足球生涯的职业化,此类参与者对于从枯燥的基本功训练到实战的过渡有着很好的适应。而学生群体参与足球运动往往是由于热爱和主观好奇的共同作用,参与足球运动主要是期望获得乐趣,对于足球运动虽然有着强烈的参与意识,但意志和持久性并不乐观。(2)竞技体育领域中足球技术动作的教授一般是从最基本的球性,也就是颠球教起。颠球对于足球球性的提高和技术动作的高度自动化有着显著的作用。但是,这一训练自身的效果——无论是参与群体的主观评价(球感)或技术掌握的客观指标(连续颠球的个数),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体现出效果。对于意志和持续性较差、急切希望获得足球比赛乐趣的高中生群体来说,这种练习方法很容易带来枯燥感,从而造成兴趣和动机的丧失。而作为运动中技术基础的原地技术,由于缺乏对抗情境,也会使高中生群体感到脱离实战,从而降低练习时的热情和投入。

3 解决途径

3.1足球运动参与的低龄化

针对足球项目本身的特点,解决高中生足球运动参与中协调性和球感的障碍,首先需要实现足球运动参与的低龄化。足球发达国家多将8~9岁甚至更早年龄段,作为足球运动的启蒙阶段;10~15岁作为基础技战术的学习阶段。依据学龄儿童的年龄参照,8~9岁为小学三、四年级,对这一阶段的学龄儿童进行足球启蒙教学,不仅有益于对足球兴趣的培养,同时对于协调性、球感的养成也符合这一年龄参与者生理和心理的特点。

3.2足球运动教学的层级化

在低龄化的基础上,足球运动教学的内容还需要实现层级化。层级化的内涵在于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群体循序渐进地教授足球运动的不同内容。如同数学、英语等课程的教授一样,足球运动的教授也应当采取针对不同年龄、年级环环相扣的模式。我国目前各大、中、小学对于足球课程内容的选择,普遍采用“从零教起”的方法。这一方法虽符合目前国内学生群体足球基础较为薄弱的现状,但是从长远来看并不符合足球运动发展的规律。事实上,在足球发达国家中,足球运动的教授无论在学校亦或是俱乐部,对各年龄段的参与群体都有着不同的内容和标准——足球运动所教授的内容依据各年龄段参与者生理和心理的特点量身定制。现阶段受制于软、硬件资源的限制,大面积地采用层级化的足球教学模式虽在国内不够现实,但仍应当在一些地区采取试点的方式来逐步探索和推广。

3.3通过比赛诱发探索意识

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应当放弃“从基本到难度,从原地到运动”这样一种较为线性的教学思路。教师针对不同参与水平的群体,可精心设计出不同难度的比赛情境;通过在比赛过程中同时获得成就感和一定的挫折体验,激发出学生主动探索并学习足球基本技术的意识。在学生针对自身“缺什么,学什么”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提高比赛情境的难度级别——通过以赛代练,逐步培养学生参与足球运动的主动性和持续性,发挥学生足球学习的主体作用。

3.4教师的引导者角色

在发挥学生足球学习过程中主体作用的同时,教师还应当发挥自身引导者的角色。

高中生处于青春期心理变化的重要时期,在足球运动参与中会出现包括压力、焦虑、完美主义等负面情绪。因此教师除了应当对学生足球技术动作的学习进行教授、纠正、巩固和强化,对于学生在足球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诸多不良心理因素也应当合理地去引导,通过对学生短期心理状态的干预,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心理特质。

[1]徐金山,陈效科,金嘉燕.对日本青少年足球发展进程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2,38(5):15-18.

[2]武文骏.对培养青少年参与校园足球的经验性思考[J].青少年体育,2015 (27):11-12.

G843 文献标识码:A

1674-151X(2016)08-025-02

2016-06-24

武文骏(1990~),中教初级,本科。研究方向:运动训练学。

猜你喜欢

球感参与者足球运动
移动群智感知中基于群组的参与者招募机制
休闲跑步参与者心理和行为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足球运动对超重、肥胖儿童和青少年体质与健康影响的系统综述
门限秘密分享中高效添加新参与者方案
包头市第十一中学学生足球运动开展现状调查
培养小学一年级学生球感的重要性和练习方法
设计“熟悉球感”练习的四个原则
世界杯
铁岭市中小学校园足球运动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研究高职体育足球课教学中如何开展球感训练